張孝霞 新泰市龍池中學
美術歸根結底是關于審美與美學的藝術,而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美術教育,其走向便是應用美術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美學素養。將繪畫心理學引入美術教育,可以有效地加強美術教育的效果,為學生提供展示內在心理的途徑,能夠清楚地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與內心世界,學會通過隱喻手法或直接表現手法抒發內心情感[1]。將繪畫心理學有效融入美術教育,教師往往能夠通過學生的作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與表達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術是一門關于視覺的表現藝術,不同的創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不同的情感與理想。通過美術作品,欣賞者能夠走入創作者的情感世界,這是美術獨特的魅力。在初中美術教育中,繪畫心理學是溝通美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座橋梁,使兩者緊密聯系。而要建立這座橋梁,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審美取向探索學生的情感世界,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繪畫的心理作用大多體現在幫助學生表達情感與情緒、滿足內心的精神需求上。初中階段,學生正值青春期,有時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問題,如表達障礙等。并且,學生會因為個體之間的差異存在不同的矛盾。教師要幫助學生調節心理,就要幫助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勇于表達內心的思想。教師通過繪畫心理學,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的環境,讓學生自由創作,通過繪畫心理學處理自身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審視自身的視角發現自己的心理變化。同時,教師可用繪畫心理學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緩和矛盾,從而發揮美育的作用。
美術教師需要研究心理學中涉及學生的情緒引導以及學生的個體情感認知、社交能力發展等方面的知識[2]。這樣,教師便能夠由淺及深地探究繪畫心理學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如今,時代不斷發展,教育環境也需要革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因此,美術教師需要在現代教育環境中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促進學生的美術能力發展,保持心理健康努力。
教師可從學生的具體學習與發展情況切入,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教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重在培養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教師需要根據以上目的探索教學模式,利用繪畫心理學剖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成長,探究繪畫心理學對學生發展產生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與能力。
美術的類別有很多種,繪畫這一門類也存在著眾多的風格與流派。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與美術作品本身的聯系,讓學生欣賞更豐富的作品,從中獲得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作品,通過多媒體技術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豐富課堂教學的展示方式,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美術視野,在美術課堂學習中積累知識。
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脈絡,以便更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達到開闊學生藝術視野的目的。如,《筆情墨趣》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水墨畫畫具的使用技巧,對水墨畫的創作方式與創作特點形成基本的認知,進而感受我國傳統水墨畫藝術的獨特韻味與美感,加強對于美的感知。在課上,教師可以用動態或靜態的展現方式,讓學生積極欣賞、領略水墨畫藝術,并在模仿繪畫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通過課堂作業表達自己的情感。
繪畫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讓學生通過繪畫的過程與繪畫的結果,獲取相關經驗,掌握相應的繪畫技巧,從而培養對于繪畫的興趣。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以作品看人品”的繪畫課堂,通過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品析其中蘊含的情感價值,以此進一步探索學生的內心世界。當然,在課堂中,教師切勿以個人標準隨意品評學生的作品,而要秉持著客觀的態度評價學生的作品,在指導學生之余適當對學生加以鼓勵。
在建構“以作品看人品”的課堂時,教師可以任由學生發揮,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題,讓學生自由繪畫。如,有的學生喜愛風景,從其作品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投射到作品中的對于自然風景的情感。當繪畫心理學融入課堂,學生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結合繪畫心理學開展創作,教師能夠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進而促進初中美術教學實踐的有效開展。
美術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參與。在課堂中,教師應科學引入繪畫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加以輔導,使師生雙方都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成果。在引入繪畫心理學相關知識后,教師能夠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改變固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新的學習模式獲得新的學習體驗。這樣,美術課堂就會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學習心態,幫助學生從對美術的研究開始走向繪畫實踐學習。
在以往的美術課堂中,部分教師往往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進行繪畫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應用繪畫心理學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利用繪畫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打開內心世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與藝術素養[3]。如,在課堂中,部分學生習慣自學自畫,在完成創作后就會轉移注意力。這時,教師需要應用繪畫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學會審視自己的作品,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自身的表現能力。
初中美術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課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美術基礎、欣賞能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具體情況,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傳播正能量的、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美術作品。因為這樣的美術作品能夠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欲望,讓學生積極參與美術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等能夠產生推動作用。
如,初中美術教師在開展《校園的春天》的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與校園的春天有關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通過直觀地欣賞校園題材的美術作品,仔細觀察照片和視頻,找到對自己觸動最大的美。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觀察、欣賞美術作品,而且可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美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同齡人創作的校園美術作品,讓學生感受每個人發現的美、感受的美都是不同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發現同一事物的不同的美,引導學生學習美術作品的表現技法。美術教師要把學生帶出課堂,讓學生置身于實際的校園環境中,欣賞校園中的真實美景,進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校園的風景、人物、活動等。回到教室以后,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對校園風景的觀察和體會與自己的想象結合,構思并完成美術作品。經過這樣的美術教學過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美術的欲望,課堂教學氛圍也會變得輕松和諧;學生的觀察力、發散思維、想象力等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學生在發現校園風景魅力的過程中也會喜歡上校園,從而自覺地維護校園環境,愛護校園設施;通過觀察、思考、對比、欣賞,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每名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個性,都有獨特的思想,初中美術教師要在美術教學中充分把握每名學生的審美特點和審美心理。初中學生的審美對象不僅來源于生活和自然,而且來源于藝術領域。不同的學生對抽象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感知抽象事物的內在美,美術教師要根據每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初中美術教師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與美術作品產生共鳴,使其體會美術作品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選擇美術作品鑒賞案例時,美術教師要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有積極向上內容的、有重大教育意義的美術作品,以此提升教學效果。
如:美術教師可以讓學生鑒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很多人從不同的渠道看到過這幅畫。這幅畫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畫中的女人都好像在對著觀者微笑。美術教師要結合達·芬奇創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仔細、認真地觀察這幅畫,從而讓學生對這幅畫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所有學生都觀察完這幅畫以后,美術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這幅畫的理解和評價。這種對名畫的鑒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鑒賞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繪畫心理學對于初中美術教學工作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推動力,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重視繪畫心理學的引入,幫助學生開闊藝術視野,更有效地學習美術,從而幫助學生深化對美學的認知,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與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成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