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堯 江蘇大學體育部
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國家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疫情發生后,為減少疫情擴散,全國各族人民基本遵循少外出、多居家的政策。雖然各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所有課程均采用線上授課的形式進行,但體育課與其他學科不同,在教學的同時需要學生身體力行,部分學生受場地、器材或主觀能動性等方面的影響,教學質量可能會有下滑。本研究通過對疫情前后大學生的體質狀況進行比較,了解學生疫情期間的鍛煉情況,對他們的體質及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為后續改善線上教學方法以及提高學生體質狀況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對象是疫情前后大學生的體質狀況。調查對象為全校大一(2019級)、大二(2018級)、大三(2017級)學生,2020年測試對象為全校大二(2019級)、大三(2018級)、大四(2017級)學生,將部分因測試數據不全無法進行統計或因病、傷等身體健康狀況不能參加測試的學生經體育部核準免于測試的學生進行剔除,共計16686人。
1.文獻資料調研
本研究查閱了學生體質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相關文件,收集和整理了與大學生體格、身體功能、運動素質等調研指標的相關數據與論文。
2.測試法
按照《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手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要求,測試人員經過統一培訓,采用規定測試器材和測試方法,對學生進行現場測試。
3.數理統計
測試數據采用EXCEL、SPSS22軟件進行統計,樣本呈正態分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統計學檢驗水準α=0.05。
疫情后男大學生體重、BMI高于疫情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疫情前后女大學生身高、體重、BMI在疫情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疫情后男大學生肺活量體重指數低于疫情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疫情前后男大學生肺活量、女大學生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男大學生疫情后立定跳遠、引體向上、1000m成績低于疫情前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大學生疫情后立定跳遠、1000m成績低于疫情前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疫情前后男大學生在體重、BMI、肺活量體重指數、立定跳遠、引體向上、1000m成績等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女大學生在立定跳遠、1000m成績等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原因分析如下: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年齡在19~21歲之間,研究表明,18周歲以后,處于生長發育的末期,身高增長速度明顯減慢,甚至部分學生身高不再增長[1]。多項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直接導致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2][3]。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標準,通過用體重(kg)除以身高(m)平方得出。目前我國所用的BMI參考標準是在國際衛生組織(WHO)的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的,正常值在18.5至24之間,超過24為超重,28以上則屬肥胖[4]。疫情后,男大學生超重、肥胖率顯著提升,而女大學生則與疫情變化不大。可能是疫情后長達8個月的時間,學生基本處于居家生活的狀態,與疫情前在學校的生活作息發生了很大變化。長時間的小范圍內生活,缺乏鍛煉,容易使學生的體重快速增加。男、女大學生在體重變化上的差異可能與女生更加追求“以瘦為美”“注意形象”等認知有關,注重飲食控制,此外男、女大學生鍛煉方式不同也是原因之一,很多女大學生傾向于進行有氧健身操、體育舞蹈等適宜在家練習的體育項目,而男大學生更喜歡在通過打籃球、踢足球以及戶外或健身房鍛煉等形式進行,居家隔離,缺少場地,導致男大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有效的鍛煉,體重急劇增加。
在體質測試中,我們通常以肺活量作為身體功能的主要評價指標,來判定學生心肺功能的好壞[5]。肺活量體重指數是指人體自身的肺活量與體重的比值,是人體測量復合指標之一,用以評價人體生理功能水平,可以對不同性別、年齡及群體進行客觀的定量比較分析[6],我國制定了從小學到大學不同年齡段的肺活量體重指數的評價標準,疫情前后,男大學生肺活量數值略有上升,女大學生肺活量數值略有下降,但男、女大學生肺活量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研究表明,肺活量與身高、體重、年齡、性別以及呼吸肌的強弱都存在一定的關系[7]。疫情后,男大學生肺活量數值的上升可能與其體重增加有關,其肺活量體重指數又低于疫情前水平,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說明男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缺少鍛煉,呼吸肌力量衰弱。女大學生肺活量數值下降,肺活量體重指數也下降,雖然差異都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大學生肺活量體重指數評價標準來看,疫情前,女大學生肺活量體重指數處于良好區間,疫情后降低到及格區間。可以說明女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鍛煉較少,呼吸肌力量有一定程度的衰弱。在后續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加適當的有氧訓練和腹式呼吸訓練,隨鍛煉時間的延長,心肺功能可以逐漸得到改善。
男、女大學生疫情后立定跳遠、1000m成績低于疫情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立定跳遠是反映下肢肌肉爆發力的指標,可以測量受試者向前跳躍時腿部肌肉快速收縮的力量[8]。1000m屬于中長距離耐力項目,綜合反映測試者的心血管機能和肌肉耐力的能力,可以測試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并對抗疲勞能力的有氧耐力。研究表明,人體肌肉在長期不運動的情況下會萎縮,單個肌細胞的體積會變小[9]。肌肉退化會導致肌肉力量的下降,包括肌肉的量、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減少或下降。男大學生疫情后引體向上成績低于疫情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男生引體向上<10為不及格[10],本研究調查的男大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在疫情前后都遠低于及格標準,引體向上主要反映男生相對于自身體重的上臂屈肌群動力性力量耐力,說明男大學生相對于自身體重,上肢力量較弱,在疫情期間體重增加,卻沒有進行良好的鍛煉,上肢肌群退化,引體向上成績持續下降。
綜上所述,男、女大學生在疫情期間活動范圍局限在居家的客廳、書房、走廊、陽臺或小院,外出活動鍛煉受到限制,鍛煉時間較在校時縮短,身體形態、功能、素質都有不同程度地下滑。在后續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注重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主動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其次在教學活動中,除運動技術的基本動作外,要加強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提高學生體質狀況。最后男大學生在生活習慣上要注意合理膳食,控制體重,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