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蓮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城關三小,甘肅武威 733100)
開展學科教育的基礎前提就是做好家庭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引起了廣大教育人士的充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孝親、友善、誠信、謙卑”,對孩子健全人格、良好品質的培養和發育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1]。由此可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家庭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直接決定著家庭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教育成效。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著直接聯系。因此,家長應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現階段,大部分家長的教育意識淡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自主和獨立性人格的養成,這樣的教育方式完全違背了教育初衷[2]。此外,大多數家長并未形成對教育目的的全面認知,只重視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孩子,卻忽視了對其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人生理想、意志力、人生信念等。這不利于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現階段,大多數家長重視的是開發孩子的智力因素。部分家長認為,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其收獲到更多的知識,卻忽視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培養個人品行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會養成很多生活和行為習慣。如果家長一味重視學習成績,輕視塑造孩子的道德屬性,必將使其出現道德觀念的缺失。然而,當前大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呈現功利化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家長花重金給孩子請家教,過度重視語、數、外等科目理論知識的傳授,對于其他能夠鍛煉實踐能力的學科不予重視,導致孩子畸形發展;另一方面,家長并不重視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采取強硬措施逼著孩子學習,不讓他們參加課外活動,這對孩子的成長與發育會造成不利影響。
現階段,很多家長過于寵溺孩子,并不考慮家庭實際情況,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任性。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多半會形成強烈的自我主義,為人處世較為自私,不會為他人考慮。同時,還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太忙,會把孩子交給家里老人看顧,這不利于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也不利于孩子接觸新鮮事物、接受最新觀念的現代教育[3]。此外,還有部分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上學后的教育應全由學校負責,以致家庭教育缺少持續性,忽視了為人父母應承擔的終身教育職責。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人,對孩子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的養成有著重要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有效促進家長綜合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打造理想家庭教育環境[4]。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家長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進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的學問高深莫測,具有獨特的規律、特征及教育方式。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家庭教育都能夠找到著力點,而借助家庭教育的著力點對孩子進行培養,能夠使其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為了實現這一育人目標,家長需要不斷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強化對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及人文教育,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好的行為習慣[5]。通過系統性學習,家長會清晰且全面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具體內涵,并對自身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及時改進,助力孩子健康成長。此外,家長要積極承擔自身職責,以防過度依賴學校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其最初認知和行為形成的“基地”。因此,家長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孩子在步入學校前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這些認知能力主要源于家長一言一行對其產生的影響。家長不僅是孩子校外的教師,還是學校教育的拓展延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家庭教育的促進,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補充[6]。首先,家長要重視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進而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孩子將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自身不具備的優秀品質和知識涵養納入自身認知體系中。例如,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時,可適當地引經據典,使用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激發孩子研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在無形中學習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家長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孩子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熏陶。例如,家長在家里可以多給孩子讀一些和我國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如《世說新語》《道德經》《弟子規》等,積極和孩子對書中的故事和觀點進行探討,使其深刻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最后,家長應和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校方的基本要求,并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袓訓,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血脈相傳、不斷發展壯大的法寶。這里所說的“孝”,不僅指尊重和贍養父母,還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孝道是其他倫理道德存在的“根基”,假如沒有“孝”,其他教育成果都是難以實現的。不管以后社會怎么進步、文化如何創新,“孝”始終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這是亙古不變的。“孝”是促進家庭和睦、發展的原動力,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進而推動“中國夢”的實現。由此可見,家長應將孝道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讓“孝”根植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使其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美德、成為孩子一生的行為準則。
要想讓孩子樹立責任感,家長就必須對其進行感恩教育,使其學會感恩,懂得他人付出的不易,進而明確自身職責,從內心深處形成贍養父母、關愛他人、愛護自然、回報社會的理念。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懂得感恩的人都擁有大智慧。感恩源于人類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對孩子來說,他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所說的“同化”現象。在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抓住孩子被“同化”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應該說,這種教育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也是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發展進步的“魂”。
“人無信而不立”,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家庭是孩子成長起步的第一站,父母的言談舉止會給孩子的成長發育產生直接的影響。孩子通常會把父母當成自身學習的榜樣,刻意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基于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曾子殺豬立信”的故事流傳至今,其不單純是對“信”的堅持,更是對人格修養的堅守。因此,家長向孩子做出承諾時,一定要嚴格遵守,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許諾,這樣才可以給其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向德國教育學習。德國的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誠信教育的責任及義務,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這是德國社會誠信水平不斷提高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存在較多不足之處,要想切實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家庭教育取得更好發展,我們就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效融入家庭教育中,通過將孝道、感恩與誠信融入家庭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促進孩子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