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講
(廣東省珠海市文園中學,廣東珠海 519000)
司馬遷著《史記》時說:“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歷史工作者的理想是“成一家之言”,實踐便是“著書立說”。筆者有幸參與了本學校歷史學科部分校本教材編寫,所選的內容是近代中國電影的發展變化,希望通過近代中國電影發展來窺中國近代之變[1]。從查找資料,到形成完整教案、制作課件,最后進入“上課應用—反饋修改—再上課應用”的循環,筆者發現,校本教材作為國家規定的法定教材的有益補充,能顯著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
作為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途徑,電影產業從來都不缺乏文化內容。近代人民的生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而電影就是反映社會發展進程、百姓生活最直接、最形象的載體。因此,筆者在整篇教材設計中,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時局之“變”的特征。
電影工業的產生背景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影由于具有記錄光影的特性,帶給人們新奇的視覺和情感體驗。電影傳入中國以后,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國觀眾,電影院也被快速建立起來。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是最早建立電影院的地區,也是中國擁有影院最多的地方。
在舊社會,人們很少有出國的機會,沒有辦法深刻體會外國人的生活,接觸外國人的渠道也比較少。中國人最初了解外國,是從衣食住行開始的;認識途徑由最初的文字表述、口耳相傳,再到圖畫、照片等方式,雖然有很大進步,但都不夠立體、不夠形象,所以了解外國人的生活更多停留在幻想層面。但這一切都因電影而改變。由于西方人把電影帶入中國,中國普通民眾通過觀看西方電影深刻認識了法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社會面貌和民眾生活方式,也更加認識到中國的落后。由于電影中不自覺地展示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中國人開始模仿。法國、美國等默片大師漸漸成為中國人喜愛的西方喜劇明星。
學習歷史最難的是需要了解諸多歷史細節,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這些細節背后的歷史格局變動。筆者認為,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在腦海中構建立體的歷史場景。歷史核心素養中時空觀念的構建,除歷史的大事件、歷史規律的框架外,還需要有具體的歷史情節、具體的歷史細節,從而使歷史時空更加豐滿、形象。這樣,學生對時空的掌握也會更充分。所以,從中國電影發展的角度來窺中國社會之變,會使學生對時局的認識和構建更加深刻和完善。
視頻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能用最短的時間傳達立體的海量信息,從視覺效果到聲音感受,再到情感體驗,迅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都是教師純粹口頭傳授方式無法比擬的。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包括文獻資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境想象。”[2]過去的歷史已經消逝,教師僅靠文字和圖片很難描繪連貫的生活場景。而電影視頻是保存史料信息的最佳載體,能快速構建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歷史情境。比如,八年級上冊第25 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第二部分是“社會生活的變化”;第26 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專門講述了20 世紀初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歷程,提到了《定軍山》《歌女紅牡丹》《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等電影,并附有電影《定軍山》《馬路天使》《漁光曲》的劇照。每次講到這里時,筆者都感覺學生意猶未盡,因為他們經常會討論:這些電影講述了什么內容?劇情好看嗎?當時的觀影環境是怎樣的?觀眾是否會追星呢?
顯而易見,教材蜻蜓點水式的介紹滿足不了學生對近代電影知識的渴求。學生產生此想法,說明對知識有進一步延伸的渴望。這是一個極好的時機。根據調查,筆者發現,每個班都有不少學生具有歷史學習的障礙。因此,我們可以“另辟蹊徑”,消除他們的學習障礙。過去的影視資料,既能讓學生體會時局,又可以讓他們觀察過去的真實歷史場景。所以系統編寫近代電影史,解決學生學習障礙,成為必然的需求。校本教材實施教學之后,筆者發現師生對教材的理解更深了一步,而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有了滿足感。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也是家國情懷舒展的歷程。近代中國科技落后于西方,因此在電影制片和播放上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如上海的絕大部分電影院線是西方人建立的。國外有大量優秀的影片,這些電影院可以直接拿來播放。這樣的做法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中國必須有自己的電影院,拍攝屬于自己的電影。
當文明產生沖突時,先進的文明往往可以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文化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而落后的文明則處于被動地位,很難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清末民初,中西方文明交匯時,西方電影往往用夸張、扭曲、以偏概全的手法來展現中國形象,目的在于滿足西方人的獵奇心理,滿足其所謂“優等民族”的欲望。例如,電影《不怕死》鏡頭中有大量中國人吸食鴉片、婦女纏足的鏡頭,使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中國人拒看電影并進行抗議,引起社會廣泛響應。這些都是國難當頭,中國人用實際行動維護中國形象的實例。因此,中國電影人開始嘗試拍攝反映中華文化根基的電影,以此維護中國人的正面形象。
電影產業是輿論宣傳的重要工具。20 世紀30年代,隨著日本對華的全面侵略,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中國民族電影成了對外宣傳日本侵略帶來的災難,以及中國軍民積極備戰的最佳工具。在電影中,家與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很好的視角闡釋了“國破家亡”,對內,激發了愛國熱情;對外,爭取了國際輿論的支持。
如今,在我們國家崛起之時,歷史考試喜歡在歷史上尋找“大國崛起”的內容。中國企業、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無論是清末民初,還是21 世紀的今天,都面臨著重重阻力。筆者所編寫的電影產業發展體現出了這一特點。中國電影在歐美地區難有票房,電影的播放受到了巨大限制。不過,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還是體現出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尋找到了突破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電影要走向國際,必然會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我們需要做的是努力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永不言棄!所以,筆者在校本教材中專門提到邵氏兄弟初到東南亞創業的勵志故事:用“拉著大篷車”“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去播放電影”等充滿艱難情感和勵志情懷的言語,描繪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故事。這樣的課堂,既讓學生認識了時代,又培養了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
筆者編制好教材并試講了一節課后,發現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也發現自編教材有如下遺憾,并做了一些改進。(1)和課本內容是兩個系統。自編校本教材著重介紹了《定軍山》《漁光曲》,對其他課本上提到的電影涉及太少。所以,基于校本教材是國家教材的有效補充的原則,筆者對剩下的電影內容也做了適當介紹,使學生對課本教材理解更加深入。(2)介紹電影的課堂缺少適合的視頻片段。因為視頻保存技術的不成熟或網絡資料的局限性,有很多視頻資料難以找到,所以有時筆者會以圖片的形式來介紹影視資料。還有的電影截取的視頻時間有限,因此展現時有以偏概全之嫌。不過,這也是有限課堂時間里不得不做出的艱難選擇。
當前歷史課堂的實際情況是,教師講述內容過多,自我情感發揮多,而與學生互動環節較少。因此,如何在新的自編教材基礎上設置好的提問,成為擺在筆者面前的難題。于是,筆者開始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討論。這既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又便于筆者發現學生的興趣點。例如,通過討論《漁光曲》視頻片段中所包含的信息,如聲音、文字、圖畫、生活場景等,學生能深刻體會到當時的社會現實,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校本教材是一線教師根據自身特長和學生的特點編寫的,是對部編教材的有益補充。在內容方面,教師可以選擇教材涉及但沒有深入介紹的知識點,做到對部編教材知識的延伸。在編寫中,教師尤其應注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編寫完后,要根據上課反饋而不斷完善。編制校本教材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教師對部編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