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春燕
(福建省廈門市蓮云幼兒園,福建廈門 361000)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活動之一,是以活動環境為依托,以幼兒自主或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在相對輕松的環境和氛圍中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目前,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開展的現狀并不樂觀,突出地表現為區域活動過于散亂、缺乏有效的抓手、沒有形成系統等。主題活動的實施,能將區域活動有機地關聯起來,從而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
目前,區域活動是中班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的結合,大大提高了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具有以下優勢。
在主題活動背景下,中班區域活動得以與幼兒園常見的主題活動相匹配,而幼兒園主題活動的主題選擇,常常立足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如季節、節日等,貼近幼兒的生活。在主題活動統攝下,區域活動的趣味性得以增強。主體活動與區域活動的結合,不僅能不斷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也有助于實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關鍵能力和良好品質的發展[1]。
目前,盡管幼兒園教師比較重視區域活動設計,但是由于區域活動缺乏活動主線、存在“零碎化”局限性,影響了區域活動的教育效應。在中班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會緊緊圍繞主題活動,形成一個個相關的區域活動,各個區域活動是對主題活動的有力支撐[2]。無疑,在中班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碎片化現象得到較好的改善,教育實效性得到了提升。
在中班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具有獨立的活動目標、活動方法、活動組織和實施程序等,只要區域活動緊扣主題活動就可以。區域活動的形式不限,教師可以開展益智科學類區域活動,也可以開展美工區域活動、語言活動、建構活動、角色表演活動等。靈活的區域活動形式,有助于增強區域活動的趣味性,豐富幼兒的活動體驗,從而滿足幼兒多樣化、個性化的活動需求,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3]。
在中班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明確活動主題,其次根據主題活動對區域活動內容進行預設,并在區域活動材料投放、活動開展的系統化實踐中,推進區域活動有序、有效開展。本文以主題活動“紅黃藍綠”為例,簡要闡述區域活動開展的實踐。
“紅黃藍綠”主題活動,以秋天為活動話題。在主題活動的引領下,教師引導幼兒感受秋天色彩的多彩、美麗,喚醒幼兒的色彩情緒,讓幼兒用個性化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色彩的感受,從而激發幼兒對色彩、對自然的情感。
基于主題活動的目標和方向,我們應堅持以主題活動為引領,建構區域活動體系,形成子主題。區域活動體系主要包括美工活動、繪本閱讀、語言交際、建構活動、角色表演活動等。美工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圍繞秋天的色彩,繪制出秋天各種色彩的景物,并用幼兒繪制的作品,布置活動區域;繪本閱讀主要引導幼兒閱讀與秋天有關的繪本,從而借助繪本圖畫,進一步開闊幼兒的色彩視野,并通過繪本閱讀活動,豐富幼兒對色彩的情感;語言交際活動則在繪本閱讀和美工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抒發自己的感受,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建構活動是借助幼兒園活動角,建構一個仿真的“自然之秋”,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建構能力;角色扮演活動是讓幼兒扮演“秋天色彩女神”,以促進區域活動的有效整合,并實現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的“同化”。
目前,幼兒園都基于區域活動的需要,開辟了相應的活動區,如常見的美工區、建構區,以及具有幼兒園特色的區角。基于活動的可操作性,對區域活動中“區域”的選擇,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幼兒園常規的活動區,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園活動資源的利用效率。然而,為了進一步提高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的匹配度,我們應基于主題活動,按照區域活動體系,引導幼兒自主投放材料,營造區域活動環境。
例如,對“紅黃藍綠”子主題美工活動區域材料的投放,我們可以讓幼兒根據秋天的色彩這一大話題,利用課余時間,在家長的幫助下涉足自然,從自然中選擇區域活動環境營造的材料,如多姿多彩的樹葉、樹根、植物果實等,并將這些材料投放到活動區域,從而為幼兒區域美工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
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能動性。對幼兒能力范圍內的材料收集、準備及投放,教師要盡量給幼兒創造機會,鍛煉幼兒的自主能力;對一些超出幼兒能力范圍,或者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材料準備和投放,可以借助親子活動,從而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收到更好的活動效果。此外,對于材料的選擇,教師要注重便捷性,同時要重視本土化材料的運用。
在中班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的開展要遵循一般程序。教師應認真安排好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等環節,確保區域活動有序開展,并確保區域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紅黃藍綠”建構活動板塊,活動前,教師要讓幼兒明白建構的目標是什么。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幼兒提供一些建構方案,如校園秋色、社區秋色、公園秋色、田野秋色等,為幼兒自主開展建構活動提供借鑒,同時要讓幼兒明確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在材料的選擇上,教師要堅持多樣性原則,并且與幼兒的生活保持高度的匹配。這樣才能降低幼兒建構過程的難度,并調動幼兒的色彩經驗,深化幼兒對色彩的認知。
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幼兒創造自主建構的機會,留足自主建構的時間[4]。在“紅黃藍綠”建構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先進行宏觀的構思,建立建構的模型,包括建構對象的整體布局、色彩搭配,建構區不同物體的位置關系、空間結構等。為了進一步調動幼兒建構的主動性,教師在實施建構活動時,可以運用小組比賽的方式,將幼兒分為幾個建構小組,并為每個小組提供相對獨立的建構空間,讓幼兒圍繞主題活動,自主開展色彩建構活動。
區域活動后,教師要注重活動的延展性。延展性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活動成果展示,即為幼兒創造區域活動成果展示和互動的機會,搭建成果展示的平臺。在“紅黃藍綠”建構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小組比賽的基礎上,引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展示。在展示時,每一個小組要安排一名解說員和評委,解說員主要解說本組建構的思路,以及建構過程中的色彩運用“匠意”;評委則根據解說員的解說,并結合建構活動成果和活動主題,對建構活動進行評價,最終形成總結性評價。這個環節的延展,不僅為幼兒創造了成果展示的機會,增強了幼兒區域活動的自信心,也促使幼兒對區域活動進行了理性的反思,為后續區域活動的開展積累了經驗。另一個層面是拓展性活動。在群體區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區域活動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給幼兒創造拓展活動的機會。例如,結合建構活動,教師可以開展相應的陶藝活動。這樣,幼兒就會根據區域建構活動,將建構成果借助陶藝的方式呈現出來。捏、塑、涂、畫等多樣化的工藝活動,擴大了幼兒區域活動的范圍,使區域活動的時間、空間等得到了較好的擴展。
作為一項活動,區域活動離不開秩序,而良好的秩序又依賴于規則。中班幼兒的自制力和約束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從而提高區域活動的管理效率,讓區域活動緊扣主題有序、有效地推進[5]。那么區域活動中的規則如何體現出來呢?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認知特點,改變傳統規則灌輸、教導的方式,借助規則標志,對幼兒進行暗示或者限制,同時強化規則的執行力。
1.制作規則標志和符號
中班幼兒行為自律薄弱的特點,決定了規則的重要性。然而,幼兒對一些強制性的規則教導缺乏認同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引入區域活動標志和符號。而在引入標志和符號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幼兒參與進來,即根據區域活動主題和區域環境,師幼共同制作規則符號和標志。例如,保持“安靜”的標志,可以設計一個夸張的卡通形象,在卡通人物的嘴巴上畫上一只大手;對需要有序排隊進行的區域活動,可以制作企鵝排隊的標志。這些富有親和力、直觀性的符號和標志,不僅能夠增強幼兒對規則的認同感,還能帶給幼兒區域活動的愉悅感。
2.提高規則執行力
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活動規則一旦形成,就要做到有規則必執行。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執法員”,一旦幼兒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時,執法員應及時發揮作用,給違反規則的幼兒貼上“違規”標識,嚴重的可以取消其活動參與資格。
總之,在中班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活動的趣味性更強,系統性更顯著,活動形式更加靈活。然而,基于主題活動的區域活動,必須保持與主題活動的高度契合,從而使區域活動和主題活動有效結合,讓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更精彩。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區域活動的優勢,在提升幼兒參與度的同時,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