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鎮李府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實踐性較強,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當前,數學教學面臨著各種問題,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應探索出高效的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不僅是教學數學知識的重要場所,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效的課堂教學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教師的工作壓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數學課堂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建立在學生認知基礎和知識經驗上。數學教學不再是簡單的記憶、模仿,而是教育者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探索、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師構建的高效課堂上,學生以積極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了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創新,積累了學習經驗。
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越來越復雜,加之受到小升初考試的影響,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講解重要考點及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方面,未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其基礎計算和解題能力,最終導致學生綜合運用能力較弱。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受到影響,難以形成獨立思維,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心理。這樣的結果無疑對教育事業產生嚴重影響。對此,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從高效課堂建設出發,重視學生的數學基礎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提供保障[1]。
當前,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前不能對知識進行充分的預習,導致課堂上聽課重點不明確,影響聽課質量。同時,部分教師忽視教學方法的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學生的聽課狀態不佳,難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無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導致數學課堂學習效率低。
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前可指導學生對新課內容進行充分的預習,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能夠使學生提前了解課堂教學的重點知識。同時,預習環節也是學生輕松學習的過程。此時教師尚未講解新知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對新知識進行探索,最后總結歸納,完成預習。預習后,學生對新的知識內容有了初步掌握,知曉了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在課堂上明確了學習重點,細心聽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高效完成了課堂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筆者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目標,學生可采取自主預習或小組合作預習的方式,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知識,并和正方體進行對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系。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主動學習意識薄弱。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結合教材內容,充分進行預習。同時,小組合作預習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通過閱讀教材,學生進行質疑,在自主思考或合作過程中,掌握知識學習重點和規律,提高預習質量,激發自主學習熱情。學生只有堅持課前預習,才能養成學習習慣,以高質量的預習過程,為有效數學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配合多媒體手段,從學生興趣出發,為學生帶來多樣化的課堂呈現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借助圖片、視頻等為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激發其想象思維和創造思維,打造圖文并茂的數學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地展現出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時,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圓柱和圓錐的圖形,讓學生對二者進行觀察,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之后將圓柱進行拆分,使其成為兩個圓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圓的周長即為長方形的長,長方形的寬即為圓柱的高,為學生后續學習圓柱表面積的相關知識奠定基礎;然后可將一面三角形小旗旋轉一周,讓學生觀察旋轉后的形狀,并根據所學的圓柱知識明確三角形的底、高和圓錐之間的關系。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師可幫助學生理解立體圖形的組成,突破教學難點,增強課堂實效性。
在中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計算能力是重點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方式是使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以求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計算題型,以求通過少量的練習,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這部分內容時,為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掌握分數乘法運算技巧,教師可為學生設置典型的習題:
(2)淘氣的體重為42kg,笑笑的體重為40kg,奇思的體重為淘氣和笑笑體重總和的一半,求奇思的體重為多少千克?
以上問題為分數乘法的典型習題。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重點傳授給學生計算方法。問題1 中,三人錢數為連續相乘關系,在求解過程可使用式子問題2 中需要找出淘氣和笑笑體重的總和,按照平均分的思想求出奇思的體重,可使用式子教師在講解習題后可對題型進行歸類和總結,促使學生明確不同題型的計算方法,迅速找出問題中各個已知量之間的聯系,順利求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知識實踐運用能力。此外,在學生做完習題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檢驗計算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算式進行逆向運算,檢驗計算準確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由于當前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薄弱,教師應強化應用類問題的指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高效解決問題。
1.選擇生活化的應用題型
小學生年齡較小,只有面對熟悉的應用題型,才能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其設置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使用所學數學概念、公式等知識解決問題。而對于較為抽象的應用類題型,教師可找出問題和學生實際生活的連接點,將二者有機結合,進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提煉出其和題型之間的聯系,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全新的認知。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對應用題進行適當改編,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引入生活化的應用題案例:“每支圓珠筆2.5元,鋼筆的價格是圓珠筆的3 倍,王老師買了8 支圓珠筆和3支鋼筆,總共需要多少元?”購物這一場景在學生的生活當中十分常見,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向學生引入“買文具”這一生活化的購物場景,幫助學生鞏固本課學習的小數乘法相關知識。學生可從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先算出一支鋼筆的價格為2.5×3=7.5(元),再算出8 支圓珠筆的價格為2.5×8=20(元),3 支鋼筆的價格為7.5×3=22.5(元),進而得出王老師總共需要支付22.5+7.5=30(元)。
2.關注應用題解題思維培養
中高年級小學生面臨的應用類題型較多,但是大部分題型有固定的解題模式。為提高課堂有效性,教師應重視問題思路的講解,對應用題進行分類,使用高效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這部分內容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已知A、B 兩個倉庫中共有貨物1680 噸,A 倉庫中貨物為B 倉庫貨物的2 倍,試求A、B 兩個倉庫中分別有多少噸貨物?”在講解這道題時,教師可重點為學生講解這類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從已知條件分析,A 倉庫中貨物是B 倉庫貨物的2 倍,可得出兩倉庫中貨物質量比為A ∶B=2 ∶1,此時可將兩倉庫中糧食總量看成3 份,其中A 倉庫占據份數為,因此A 倉庫中貨物總量為;同理,B 倉庫中貨物占據份數為因此B 倉庫中貨物總量為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掌握單位“1”不同的題型解題方法,在解題過程中使用轉化思想,豐富解題思路。此外,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通過假設法或畫圖法,將已知條件進行轉化,明確解題思路,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使學生可以總結數學應用題的規律,高效解答同類題型,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3.指導學生對求解結果進行驗算
教師應指導學生對計算過程進行估算或對結果進行驗算,檢驗解題方法應用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學生在具備良好的估算能力和驗算能力后,可對解題過程展開全面檢查,降低失誤概率,鍛煉自我檢驗能力,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總之,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現狀,合理優化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入手,明確課堂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其實踐能力,構建高效數學教學課堂,實現素質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