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津
(福建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福建福州 350000)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組成部分,可以說,閱讀離不開寫作,寫作同樣也離不開閱讀,兩者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與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也正因為如此,關于讀寫結合的探討被眾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筆者在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也對此進行了大量探索。本文從“以讀促寫”入手,對以讀促寫模式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展開分析。
在日常的語文寫作教學中,筆者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學生雖然已經升入六年級,通過長期的語文學習接觸到大量詞匯,但在寫作中,他們仍習慣于使用那些常見詞匯。例如,形容一個人的相貌突出,學生總是用“好看”“漂亮”等;形容自己的心情,總是用“開心”“高興”等。這些詞匯雖然沒有錯誤,但過于簡單,導致文章缺乏亮點。
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從平時的閱讀中積累一些優秀的詞句,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詞句后,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到寫作中。這樣,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句,所寫的文章也能有質的提升。
例如,在某次以“雨”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活動中,一名學生沒有直接寫自己見到雨后的喜悅心情,而是巧妙地引用了自己之前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古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具體是這樣寫的:一覺醒來,我才知道外面下雨了,聽媽媽說,今年這第一場雨下得還不小呢。聽著外面滴滴答答的雨聲,我聯想到之前讀過的詩人杜甫的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是好詩,這場春雨也確實是一場好雨。媽媽說:“這場雨潤透了土地,為田里的作物提供了營養。”一場雨帶來的感慨,本身非常常見,但學生對杜甫古詩的引用讓文章變得豐富、立體,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正是從閱讀中積累詞句,用閱讀推動寫作的良好體現。
文章缺乏清晰的立意,也是學生在寫作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質量。如何有效改善這一點呢?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讓學生進行大量豐富的閱讀。只有閱讀的內容足夠翔實了,學生才能開闊視野、豐富學識與見識。這樣,學生很容易從中汲取有用的觀點,并借助這些觀點進行寫作立意,從而使作文立意清晰且端正,以免出現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偏差。
例如,在某次以“我所面對的困難”為題的寫作中,學生進行寫作立意時,從以往的閱讀中汲取了正確的立意方向,知道“困難是應該被突破的,而不是一遇到困難便自暴自棄”。這使他們的作文中心思想變得極為清晰。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一個人的一生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每個人都不例外。讀了司馬遷的故事,我了解到司馬遷編寫《史記》背后的困難,但司馬遷沒有被這些困難打敗,相反,他靠著異于常人的毅力堅持寫作,最終才有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讀了《西游記》,我了解到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面對種種磨難,路途漫漫,妖魔鬼怪一直出現。但他們沒有被這些困難打敗,一路堅持,終于取得了真經。我也要做一個不怕困難的人,無論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困難,我都要打敗這些困難,做一個勇敢的人。”這篇文章立意明確且價值觀端正。筆者曾讓這名學生向同學介紹寫作經驗。他說:“平時我就喜歡閱讀,不僅會閱讀課文,還會閱讀爸爸、媽媽給我買的課外書。讀的書多了,我知道的知識也就多了,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再寫文章時就感到十分輕松。”由此可見,從閱讀中汲取觀點,能讓學生的寫作立意變得清晰。
在平時的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到許多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想到哪兒便寫到哪兒,整個寫作過程的隨意性很強。這導致學生的作文結構極為渙散,常常是正在描述這件事,下一句便描述另外一件事了。也正因為此,學生的作文質量普遍不高。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除了要讓學生養成寫作文前列提綱的好習慣,還要讓學生借鑒以往閱讀內容的寫作框架,知道別人是怎么寫的。這樣,他們才能在自己的寫作中靈活運用這種寫作框架,從而讓自己的作文結構變得更加工整、更有條理。
例如,在某次以“我和我的爸爸”為主題的說明文寫作中,筆者沒有讓學生一拿到題目便開始寫作,而是引導他們回憶自己之前讀過、學習過的記敘文寫作結構。通過認真回想,學生記憶起了課文《開國大典》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寫作的。受此啟發,有的學生便決定根據自己與爸爸在不同時間內發生的事情為線索進行寫作。該生是這樣寫的:“我上四年級時學會了玩悠悠球,回家寫完作業后便叫上其他小伙伴一起玩。爸爸看見我玩得開心,也想試一試。剛開始他不會玩,半天也沒學會。可爸爸沒有放棄,他不斷模仿我和其他小伙伴的動作。慢慢地,悠悠球在爸爸的手里轉了起來。上五年級的時候,我又跟著小伙伴玩起了滑板,看著我們玩得那么高興,爸爸也想加入我們的隊伍,但他一直無法保持平衡,自然也沒辦法滑起來。這次爸爸依然沒有放棄,他用我的滑板練習。慢慢地,爸爸也能像我一樣流暢地滑滑板了。我的爸爸是一個非常樂于嘗試新鮮事物的‘潮’爸,我太愛我的爸爸了。”該生以不同時間段內發生的事情為線索,確立了整篇文章的寫作思路與框架,使作文結構工整,也讓讀者清晰地知道文章想要表達什么。《開國大典》這一記敘文的寫作手法珠玉在前,學生加以借鑒,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寫作質量。這便是學生從閱讀中借鑒框架,優化寫作結構的重要性的有力體現。
總而言之,閱讀與寫作兩者密不可分。大量的閱讀能讓學生汲取寫作的素材與技巧,有效的寫作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掌握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主題[2]。為此,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割裂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否則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反而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以上僅是筆者關于以讀促寫的個人認識。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結合以寫促讀這一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積極探索,以真正實現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寫作、在寫作中學會閱讀,進而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