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峰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屯村實驗小學幼兒園,江蘇蘇州 215216)
幼兒園美工區活動是幼兒園藝術領域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欣賞和創作的重要場所,是能夠讓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小天地;它為幼兒的游戲、學習與創作提供了適當的環境和條件,營造了寬松、愉快而又有要求的氛圍[1]。適宜的美工區環境對于幼兒的審美、欣賞、表現、創造等能力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我園是一所地處江南水鄉的農村幼兒園,擁有的農作物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這為幼兒美工區活動環境的創設提供了豐富、得天獨厚的材料資源。一年來,筆者以豐富多彩的農作物資源為媒介,調查、分析、收集本地區的農作物材料,并將其投放于班級美工區活動中,創設具有農味特色的班級美工區環境,從而促進幼兒欣賞美、創造美、表現美等能力的發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是在與環境和人的積極互動中獲得發展的。為了讓幼兒身臨其境,筆者把農作物材料投放到美工區的每個細節處。
在班級資源中心,筆者設置了農作物資料區,專門用來擺放幼兒收集來的樹葉、樹枝、小木片及各種季節性的農作物材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制作需求,截取相應的部分分類擺放,讓幼兒根據需要自主取放;供幼兒坐的小凳子用稻草做的草墩、竹制的小椅子來代替;竹編的小籃里放滿了幼兒平時要用的各種美工材料,掛在幼兒隨手可取的地方……有了這些農作物材料,美工區的環境更具有原生態的藝術意境。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作為一所地地道道的農村幼兒園,我園地處江南水鄉,擁有的農作物資源種類繁多、資源豐富,為幼兒美工區活動環境的創設提供了豐富、得天獨厚的材料資源。然而,這些農作物材料品種繁復、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如果教師不能科學地進行篩選、投放,不注意農作物材料的適宜性,幼兒將無從下手,就會導致這些材料成為應付檢查和參觀的擺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農作物材料的選擇和投放上,安全、衛生應放首位。如對于竹片、木片、樹枝、蘆葦稈等資源,教師在投放前應進行去刺、拋光及徹底的清潔消毒;采集的樹葉、秸稈、粽葉、狗尾巴草等材料要進行擦洗、去刺等處理。為了給幼兒美的欣賞與感受,在保證農作物材料安全、衛生的同時,教師應注意材料擺放和儲存的藝術性,對原始的稻草、麥稈等可用漂亮的瓶瓶罐罐裝存;樹葉、絲瓜筋等可用竹編、竹籃盛放。教師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充分展現其藝術性,以激發幼兒對農作物材料的興趣,從而使幼兒積極地參與美工區活動[2]。
在美工區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提供豐富的材料是基本要求[3]。這里的豐富不僅僅是“量”的體現,還應指向“質”的精益求精。“量”與“質”的結合是適量,而適量是適宜的表現之一。例如,在小班的“制作小背心”活動中,我們吃的蔬菜、水果,如黃瓜、青椒、蓮藕、胡蘿卜都可以作為拓印材料。一開始,筆者提供了大量蔬果片,但幼兒在活動中顯得無所適從,光看不動。當筆者減少了數量后,幼兒的作品逐漸呈現出來。在幼兒熟悉材料的運用方法的基礎上,筆者不斷豐富與更替蔬果材料,使幼兒的作品千變萬化。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提供的農作物材料要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簡而言之,就是要有趣。因此,教師在美工區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情緒變化,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需求。例如,小班幼兒在主題活動“多彩的秋天”中對樹葉非常感興趣,因而筆者便及時抓住時機添加各種各樣的樹葉和相關輔助材料,鼓勵幼兒進行樹葉拓印、樹葉貼畫。
材料的投放是一個漸變漸進的過程,也是與幼兒經驗緊密結合的過程。因此,在農作物材料的投放中,教師要把握新材料和舊材料之間的比例,做到循序漸進地更新。例如,中班教師在發現前一個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種子”材料無人問津時,便要仔細觀察。在此基礎上,教師發現由于在投放時只給幼兒投放了單一的黃豆,幼兒玩了一段時間后便失去了興趣,也就不愿意進行操作了。于是,教師在和幼兒討論后,動員幼兒把家里的各種大小、顏色不同的種子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鼓勵幼兒和家長找出多種玩豆豆的方法,相互交流和學習。很快,幼兒愿意進行“種子變變變”的創作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要用環境里的活勢力,去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在充分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筆者以“農作物”為媒介,巧妙利用各種農作物材料開創一些特色美工區活動,在豐富內容的同時,讓美工區更具有本土特色,為區域活動增添更多“農”的韻味,讓幼兒在具有別樣風格的區域中,愉快、輕松、快樂地游戲、實踐。
例如,筆者用樹枝、樹葉、木片、木樁、竹筒、竹片等農作物材料創設了農味小畫廊。在農味小畫廊的游戲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學習在木片、木樁、木段等自然材料上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繪畫,體驗運用不同繪畫材料畫畫的樂趣。幼兒根據自然材料的特點,從中自由選取,大膽想象,進而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如人物、動植物等,由易到難。在自然材料上畫畫,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新奇的體驗。隨著活動的開展,幼兒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感興趣。這種作畫方式操作方便、氣氛輕松,畫面變化無窮,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幼兒運用工具的過程,不僅是對技能的訓練,還是培養繪畫興趣的有效手段。當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的農作物材料時,幼兒會被熟悉的材料吸引,主動地操作材料參與教學活動。在不斷聯想構思的過程中,他們的手、眼、腦協調運動,思維發散越來越流暢,想象力越來越豐富。
《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已有經驗等方面的差異,給予幼兒必要的支持與幫助,使每位幼兒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與成果。而美工區游戲的自主進行離不開選擇。自主,其實就是給幼兒更多自主選擇權。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也要合理地“管住嘴、管住手”,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去嘗試,鼓勵幼兒嘗試獨特的方法,注重他們自主產生的新技法。
例如,在“農味手工坊”活動中,筆者讓幼兒自主決定“我想玩什么,和誰一起玩,怎么玩”。通過讓幼兒自主決定玩的方式、內容及玩伴,鼓勵幼兒有創意性地使用農作物材料。在新奇而富有童趣的“農味手工坊”編織區中,幼兒們兩兩搭檔,一個拉著一個編,編出來的物品有粗的、細的,漸漸地,拉的幼兒看著看著也學會編的技能。小彥是一位大大咧咧的小女孩,開始時她幫別人拉。有一天,她和小煜說:“今天我倆換一下吧,你拉,我來編。”小煜點點頭說:“好的。”一開始,小彥編得歪歪扭扭。小煜在一旁指點,小聲地說著編織的方法。活動結束,筆者讓兩名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時,小彥央求道:“老師,我就快編好了。”過了一會兒,小彥拿著編好的辮子高興地跳起來、叫起來:“我也會編辮子了。”這時,她獲得的成功的喜悅感染著教師與同伴。
又如,幼兒在自己學習用編織架編織草簾子時,通過不斷探索嘗試,發現三個人合作編織效果最好。游戲時間到了,幼兒自主選擇小伙伴進行編織,兩個人面對面,第一個人負責把稻草壓在架子上,第二個人負責用麻繩打結固定稻草,第三個人負責選擇合適量的稻草遞給編織的兩個伙伴。在這樣的互相配合下,幼兒們很快便完成了一幅漂亮的簾子了。慢慢地,幼兒不再局限于編織普通的稻草簾子了,他們把稻草染成漂亮的顏色,然后根據不同的顏色排列規律編織成各色各樣的簾子。
游戲情景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更真切,它能讓幼兒獲取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在美工區,幼兒提出問題:“那么多作品,我們怎么處理?”于是“農味特色制品一條街”孕育而生,這不僅給幼兒的作品找到了好去處,同時也讓幼兒有展示和表達自己作品的機會。“農味特色制品一條街內”有竹子制作的“工藝品專賣店”,如小水桶、小扁擔、小竹籃……“美食街”里有各色各樣的小點心,如竹筒蒸飯、竹筍……幼兒興高采烈地介紹了自己作品的名稱、制作的方法,分析自己對美的感悟、對美的理解。對作品獲得他人認可而得到的成就感都將在這里實現。
幼兒的想法天馬行空,創意無邊。教師如果能夠及時觀察他們使用農作物材料時發生的情況,激發幼兒的興趣,不斷進行環境的創設與材料的提供,就能根據幼兒能力的發展提供適宜的農作物材料和工具。筆者圍繞農作物材料的投放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調整,不但使教師學會了投放有價值的美工區活動材料,而且更直觀地推動了幼兒的成長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