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娜 劉璨 李彤 中南大學
1895年排球運動開始興起,其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1905年,當時中國的排球規則和國際規則有較大的不同。尤其在人數上沒有什么限制,有過16人制和12人制,接著改成了9人制,最后1951年才成型,發展為現代排球的6人制,同年我國組建了排球女子國家隊,逐漸開始在國際上大放異彩,接連挑戰“東洋魔女”日本隊等等世界強隊,終于在1981年首次奪得了世界冠軍,開啟了接下來五年五連冠的女排傳奇[1]。但是之后中國女排成績跌宕起伏,與世界強隊相比無論身體素質還是技巧能力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差距[2]。是我國唯一一個在三大球領域獲得過冠軍的隊伍。
排球位于三大球之一,是一項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運動技巧、戰術能力、團隊協作、心理能力等要求極高的運動項目,并且現代排球運動的發展是體能化,技術化和戰術化相互結合的趨勢[3]。對于排球運動員而言,技術是戰術運用的保障,體能是運動員技術發揮的基礎,所以運動員的體能高低直接影響到了比賽成績(參考中國三大球男國家隊體能水平)[4]。由于排球屬于隔網非周期性的對抗體育項目,不停地穿插著戰術變化與應用,其運動強度難以像長短跑一樣標準化測量,經過前人通過對排球比賽的時間特征、運動特征以及能量供應特征和運動員身體機能功能能力生化測試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排球運動員在整場比賽中三個功能系統穿插著供能,其中有氧供能系統為基礎和主要,磷酸原供能系統為競技時供能,無氧供能系統主要在于代償和補充[5],在有球時,因為運動技巧和激烈對抗為主,因此主要為無氧功能,在無球和間歇時是有氧供能,ATP-CP供能系統為短暫快速的功能,使骨骼肌能快速對比賽環境或戰術技巧等的變化做出反應,是戰術能否完美發揮的重要基礎[6]。
本文根據現代排球運動的特點,從生物化學與生理學的角度來論述排球供能的需求,進而對排球運動員賽前訓練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
排球比賽屬間歇運動形式,即短時間爆發式的身體運動被短暫的間歇休息分隔開,排球運動員必須在比賽中快速反應,靈活多變,高協調性,強時空感,高縱跳高度,強柔韌性,強大的伸膝、腰背肌和肩部力量[7],多次短促的、完整的、用力的、較高強度的有球技術(傳、墊、發、扣、攔)和較長時間、稍低強度的無球技術(暫停、換人、局間休息、死球等)所組成。
擁有高度發展的運動素質,有助于運動員掌握更加高超的技術,擁有超群的技術才有可能在世界大項比賽中取得勝利。排球項目對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還有非常典型的特點。
(1)快速的反應和動作。排球運動進攻節奏快,并且進攻戰術具有多種多樣的變化。這使得運動員的高速反應速度必須體現在進攻技術動作以及防御技術動作上;快速發展的要求包括了下肢、上肢、和腰腹,神經系統以及肌肉系統。
(2)跳得高而且有彈跳耐力。排球比賽中,網上的斗爭強度大,制空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男運動員的實際跳躍高度可以達到 1.20 米以上,能控制 3.60 米的高空。女運動員水平相對較弱,可以達到 0.90米以上,控制3.10米的高空。
(3)在場上有高度的靈活性。排球比賽時,參賽隊員的位置需要輪轉,來球的高低快慢具有多種組合可能。運動員需要能夠保持對前后左右以及空中的變化,在跳高的同時完成各種技術動作,倒地時還要求能夠完成各種擊球動作,這些都要求有高度的靈活性。
(4)較好的爆發力與力量耐力。排球中的起跳、移動防守及各種擊球的技術動作需要高強度的爆發力量,長時間持續的移動和跳躍,需要結合有氧運動的耐久力和無氧運動的耐久力。
(5)具備一定的柔韌性。排球在某些情況下的跨、展、拉、彎等動作的幅度比較大。具備更強柔韌性的運動員可以提高和發展動作技術,擴大控球的范圍,而且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甚至消除肌肉、關節或韌帶的拉傷[7]。
排球運動項目是以有氧系統供能為主的運動項目,既有中低強度也有高強度,是以有氧供能為基礎,結合無氧供能(糖酵解系統和磷酸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運動。排球運動作為具有節奏性和時間長的間歇性運動,運動形式呈現多樣性。高水平的排球運動員通常同時需要具備良好的有氧代謝能力和無氧代謝能力。人體內的 3 大供能系統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并且可以根據比賽時的具體情況隨時進行轉化。因為運動員的年齡、體能、身體素質、運動水平等因素都有著各體化差異,所以這種供能系統在比賽中的總能量供應上針對每個人是存在不同的。研究證明,排球比賽中有氧系統供能占 80%左右,無氧供能占20%左右。運動員必須具備較好的抗乳酸堆積的耐受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技戰術水平。在平時的訓練和比賽中,要有目的地、針對性地、有計劃地補充所需營養物質,使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得以不斷提高[8]。
無氧供能是通過糖酵解途徑合成ATP來供能的,本質上是當運動過于激烈,肌肉承擔負荷超出有氧功能系統的時候,開始由更快的無氧供能系統供能,但無氧供能系統依舊有速度限制,而ATP-CP代謝供能也是一種骨骼肌中在激烈運動狀態下超出有氧供能系統閾值的供能系統。進行爆發力量的訓練可以提高無氧供能系統和ATP-CP供能系統的持續功能能力和最高代償能力。訓練需作用于其重點部位,多部位共同訓練,如果訓練強度下降,骨骼肌的無氧和ATP-CP供能能力也會下降,血乳酸代謝因此下降。
有氧供能系統的特點是供能多,效率高,缺點是需要轉運進入線粒體以及耦連電子傳遞鏈產生ATP,導致了供能時間過長。提高的方法是持續的高水平有氧運動,通過接近有氧供能閾值和稍微突破閾值的有氧運動提升糖酵解限制酶,三羧酸限制酶的含量以及線粒體的數量,有氧功能系統的閾值主要取決于線粒體的個數和大小,以及更新速度,通過上述定義的有氧運動可以達到目的。且和無氧供能系統和ATP-CP供能系統訓練一樣,需根據不同的運動和位置以及技巧訓練重點部位。
大腿拉傷、踝關節扭傷以及腰肌勞損等傷病是排球賽前訓練常出現的運動損傷。分析經常出現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個人身體素質不夠全面,運動損傷頻發。二是運動員不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三是運動員不夠認真的完成準備活動,無法在訓練結束部分集中精力[9]。排球比賽中在空中完成的動作包括扣球和攔網動作,運動員需要在空中長時間的滯空停留,如果運動員缺乏腰背肌核心力量,身體中樞無法傳遞力量,就會導致上下肢脫節,落地時難以得到足夠的緩沖,長期以來必然會對踝關節、膝關節以及運動員的腰造成嚴重的損傷。若想要有效的緩解踝關節、膝關節以及腰周圍的訓練損傷,身體中樞穩定性訓練必不可少。例如排球運動員大都會肩袖損傷,如果進行大肌群訓練對肩袖這種小肌群不僅起不到作用,反之會加重損傷,只有采用小重量的啞鈴和拉力帶才能練到肩袖這種小肌群力量。
排球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主要由競技能力所決定,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技術、戰術、體能及心理能力的綜合表現,而體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最基礎的因素,良好的體能是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重要保障,對運動成績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排球運動的特點,排球比賽屬于一種間歇式的運動形式,短時間的爆發性技術動作之間有一定的間歇時間,短時間的爆發性技術動作主要依靠機體無氧磷酸原系統供能,從比賽的時間要求排球運動員具有較強的有氧供能基礎。排球運動是一種以無氧無乳酸、無氧乳酸供能為主,有氧供能為基礎的供能特征[3]。
機體各個組織器官機能的活動基礎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運動員身體的各種機能活動集中表現在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上。在運動和進行競技訓練時供給運動時能量物質的供給,運動員有氧代謝過程和無氧代謝過程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以及運動強度、持續的時間以及專項位置的不同,存在一個有規律性的過程,如何根據不同位置排球運動員的各種專項活動、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來把握和處理好有氧、無氧代謝能力的訓練比例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3]。另外生化指標只是一個相對的數值,因此只能作為參考,并不能作為完完全全的決定性因素,不能盲目的追求數據而導致身體機能損傷,以致運動生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