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婷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健康管理的意識逐年提升,選擇何種保養健身的方法,是目前很多人關注的重點。太極拳是武術中的一種拳法,彰顯了太極、陰陽的辯證理念,集強身健體、修身養性、舒筋活血為一體,內外兼修、剛柔并濟的中國傳統拳術,在我國有大量的受眾群體?;诖?,開展太極拳普及現狀與對策的探討就顯得尤為必要。
太極拳在我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根植在民族文化中,因此,太極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太極拳實現了拳術和易學中陰陽五行變化輪轉的相互結合、拳術和中醫學中的引導、吐納等能力的相互結合、拳術和中醫中的經絡學說相互結合。每種結合都驚為天人,彰顯了我國悠久、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既有精湛、華麗的招式和技術,也蘊含著我國古典哲學、醫學、養生學等,稱之為太極文化也絲毫不為過。因此,普及和弘揚太極拳,就是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現實意識和文化價值。
雖然太極拳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需要持之以恒的聯系,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在緊張繁忙的現代化生活中,太極拳只在小范圍中普及,很多人只是了解太極拳是一種拳法,利用身心健康,但并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引發太極拳此種現象的因素比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太極拳普及范圍有限。就目前太極拳的發展現狀而言,長期練習的多為中老年人或者體弱的病者,青少年、青壯年對太極拳的知之甚少,很少參與太極拳的學習和練習。主要原因是太極拳的普及范圍有限,太極拳動作講究輕柔緩慢,剛柔并濟。使得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太極拳是老人拳。其實不然,太極拳在練習中講究動靜結合,運動量可大可小,尤其是太極推手,非常適合青年人長期練習。
二是對太極拳養生思想體系的認識不夠全面,雖然國家和政府都倡導全民練習太極拳,但由于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普及目標,并沒有走入大眾群體中。使得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只停留在套路、推手功夫等方面,對太極拳養生思想體系認識不足,尤其是一些深受國外文化浪潮侵襲的青少年,認為太極拳是空架子,雖然華麗好看,但并不實用,從行為意識上就拒絕聯系太極拳[1]。
三是太極拳教法落后,就目前太極拳發展顯著而言,依然沒有一套完善的、科學的、系統的教學方法。太極拳看似簡單,其實內藏萬千變化,融合了很多文化精髓,要想全部掌握難度很大,這也是很多學者學習多年之后依然不得要領的關鍵。需要專業教師、系統的練習體系、規范的練習制度等才能降低學習難度,提升學習人員的自信心。但就目前發展而言,教學方法依然比較之后,已經成為阻礙太極拳普及的關鍵因素之一。
太極拳不應只在老年人或者體弱多病的人群中普及,更要面向大學生、社會上的年輕群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更高,也具備良好的文化底蘊,能夠快速了解和掌握太極拳的精髓。此外,還能將自己掌握的知識融合到太極拳中,為太極拳發展、普及、繼承、弘揚等提供良好的條件,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太極拳普及的范圍。因此,要加大太極拳在高效、社區的普及力度。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認識到太極拳經過先輩們多年的創新、提煉、發展,形成一種融合哲理、醫學、拳理的一種武術文化,激發他們學習太極拳的興趣,主動參與到太極拳普及和練習中來,提升太極拳普及的深度和廣度,讓太極拳發揚光大。
練習太極拳民眾,大多都在集中在民間,他們擁有很全面的技術,以及豐富的實戰經驗,甚至一些太極拳大家,用太極圈來比賽,比較重視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和功能,追求效益性。沒有充分認識到太極拳的養生思想。只看到了太極拳“拳”的內容,而忽略了太極拳所具有的文化內涵[2]。太極拳的普及,應該做到技擊和養生并重,以養生為本,技擊為魂,不能只側重一個方面,忽略了另一個方面。因此,需要加大太極拳文化內涵的培養和宣傳力度,讓更多人認識到太極拳蘊含的文化和精神,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太極拳普及中來。
傳統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教學方法,已經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太極拳教法改革勢在必行,這就需要培養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術、高武德的太極圈老師,指導青少年學習和練習太極拳,讓他們少走彎路,提升領域太極拳技巧、拳法、圈理的速度,從而更好的普及太極拳。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通過科研來指導太極拳教學,通過科研的方法,改革傳統教法,彌補傳統教法的弊端,提升教學效果,為太極拳的推廣奠定扎實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太極拳普及的現狀和對策可知,目前我國太極拳的普及存在很多問題,致使太極拳普及的深度和廣度,一直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從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普及范圍、提升對太極拳養生思想的認識、改善教法,培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等方面同時入手,有助于太極拳的推廣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