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熒熒
(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福建福鼎 355200)
提起閱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語文課程或者英語課程。然而,閱讀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就小學數學課程來說,由于題型的變換、教學觀念的轉變,學生需要自己進行閱讀,理解題意,這樣才能找到解題的方法。目前,我們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人們的思維與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轉變。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面向更為廣闊的教育資源[1]。因此,本文從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入手,對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現狀及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進行了探討。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難懂,所以不易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而興趣對于學習活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生只有在“有興趣”的基礎上才會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所以,如何激發小學生對數學課程的閱讀興趣,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便可將閱讀的內容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生動地展現在小學生面前,從而有效增強小學數學閱讀的趣味性,進而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數學閱讀。
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其主動地進行閱讀與學習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數學學習能力[2]。但讓小學生主動進行閱讀活動,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數學閱讀資源,而利用信息技術便能收集到豐富的閱讀資源。電視、互聯網、多媒體等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且這種方式可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能使其主動地進行閱讀學習活動,從而有效培養其自主閱讀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對枯燥、乏味的數學閱讀不感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便可借助信息技術來開展數學閱讀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轉變以往的閱讀教學方式,還可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閱讀選擇。因此,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借助信息技術來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以便豐富數學閱讀教學方式,調動小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
在平時的數學考試或者習題練習中,小學生常常因沒有細心閱讀題目而做錯題,丟失分數。而面對這一情況,教師一般是叮囑小學生注意仔細審題。例如,有這樣一道選擇題:一只普通的紙杯高度為( )分米,10、0.1、100、1 是這道題的四個選項。當小學生看到這個問題時,往往第一感覺是這道題真簡單,只是求紙杯的高度,然后通過生活經驗,便知曉紙杯的高度為10 厘米,所以他們會盲目地選擇第一個選項10。但是,我們仔細看這道題,就會發現它的單位不是厘米,而是分米。因此,這道題學生便做錯了。究其原因,就是小學生閱讀不細心。
小學數學的閱讀內容與語文學科的閱讀內容大不相同,它沒有語文文本中的細膩情感,也沒有語文閱讀素材中多樣的風格[3]。雖然小學數學閱讀中會有一些情景化的設計,但比較呆板,缺乏生動性,所以并不能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中講述了周長的問題:小蘭家有一個邊長為36 分米的正方形桌布,奶奶決定給桌布四邊繡上花邊,請問花邊的長度為多少?在計算這道題時,學生便需要仔細閱讀。雖然桌布基本家家都有,但這種需逆向推導的題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同時也正因如此,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
在語文閱讀中,教師通常會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幫助他們“吃透”文章。但是對于數學閱讀教學來說,有很多教師對其并不了解,甚至部分教師從來沒有開展過數學閱讀活動。因此,缺乏專業的教師指導也是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4]。所以,在當前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數學閱讀教學有足夠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數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很多題目都涉及了一定的情境,并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但是由于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生活經驗不足,部分小學生在閱讀文字時,經常忘了結合圖片,或者看圖片時,無法與文字結合。那么在這樣的情境下,大部分小學生接收不到全面的數學信息,也就無法全面地理解問題,無法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
由于受自身閱歷少、知識儲備不足等情況的影響,小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而這就阻礙了他們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以致其不能正確理解題意,出現經常做錯題的情況。鑒于此,要想讓小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教師便可通過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以此幫助小學生理解題意,提升他們解題的正確率[5]。
例如,“圓柱的體積”這一內容中有這樣一道題:“幸福村準備從溪邊引水,引水管道的內直徑是0.4 米,水在管道中的流速是每秒6 米。照這樣的流速,5 分鐘可以從溪邊引水多少立方米?”在做這道題時,由于小學生缺乏一定的閱歷,所以他們對題意沒有太深的理解。面對此情況,教師便可通過信息技術,利用微視頻或者動畫再現引水管,讓他們結合情境理解題意。借助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小學生明白了:水每秒流6 米,就形成了一個高為6 米的圓柱。由此可見,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可幫助小學生理解題意,有助于其盡快地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數學閱讀方法,才能理解數學題目,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數學閱讀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來對小學生進行指導,向他們講解閱讀方法[6]。
例如,在線上教學“求和”的應用題時,教師給出題目:“奶奶買了一些橘子,小明和爸爸已經吃了4 個橘子,桌上還剩一些橘子(提供圖片),問奶奶買了多少個橘子?”在閱讀時,有的學生因為沒有關注到桌上剩下的橘子的個數,無法解答這一道題。這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視頻軟件,向他們講解閱讀技巧,在線教會學生把題目中的圖轉化成文字,找出隱藏在圖中的已知條件,即從圖中數出盤子里還剩7 個橘子,這樣就能很快解答這道題。由此,學生也明白了數學閱讀不僅要讀文字,還需要讀懂圖。長此以往,小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數學閱讀能力,還可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自身的數學閱讀能力。
在小學階段,各版本教材中都有關于數學文化、數學名題的推薦閱讀,如蘇教版中五年級下冊在學了“質數與合數”后安排了“哥德巴赫猜想”。但這“點到為止”的拓展閱讀,只是“數學史、數學文化”中的冰山一角。要想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學生需要閱讀更多優質的數學資源,但在現實中,他們卻不知道應該讀哪些數學素材[7]。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打開了數學閱讀的一扇窗。借助互聯網平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更多有趣、有用、有料的數學材料。例如,在教學完“質數與合數”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鏈接數學閱讀素材“周期蟬與質數的趣事”。通過文本或視頻閱讀學生了解到:如果蟬的生命周期是一個合數,在它繁殖期時就會遇上很多天敵。生命的進化是為了生存,13 和17 這兩個質數都是周期蟬的幸運數字,幫蟬巧妙地避開了天敵的捕食。互聯網上的科普視頻,讓學生看到了大自然中“質數”的巧妙存在。
而有關“質數”的閱讀,除這樣的一件小趣事外,還有很多其他內容。例如,借助互聯網提供的各大平臺,如博客、微信公眾號等,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自主查閱到許多關于“質數”的閱讀素材,如“本性難移”的質數2333,還有回文質數131、151、181 等。這些有趣的數學拓展閱讀,不僅帶學生走進了“質數”的世界,使其感受到數學的奇妙,還啟發了學生的思維[8]。由此可見,借助互聯網是數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打開方式。
綜上所述,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借助信息技術來開展小學數學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增進他們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還可以促進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在不斷提高自身閱讀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數學閱讀活動,以技術為“媒介”,以技術為“手段”,以技術為“平臺”,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學生開啟“別樣的數學”之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