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惠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京 210046)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提問方式會把學生思維引導到不同的方向,也會使學生對當堂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造成差異。課堂提問方式的選擇,也會因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目的而不同。所以,以課例研究的形式來探究課堂提問,可以揭示其運用的綜合性、復雜性。
劉新喜曾在《課堂提問方式探析》一文中強調:“課堂提問是師生進行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傳遞信息的有效途徑。一次恰當而富有藝術性的提問,往往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激素’和增強記憶的‘催化劑’,其效果是多層次、多方面的。[1]”蘇芳在《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一文中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把握教材的特點、舊中求新的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對于提問與教材,很多專家將重點放在教材內容的邏輯聯系上;強調教材內容的重難點,新舊知識銜接,以及知識的變化、對比,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對于新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接收。提問的時機、提問的候答時間、學生回答后的評語等,這對課堂提問的研究具有參考意義,教師通過對課堂提問的現狀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了解現實課堂的提問情況,為進一步研究課堂提問提供依據。
關于小學高年段數學課堂提問,筆者將從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類型、提問學生的覆蓋面、設計問題時注意的事項,以及教師對學生回答后的評價語等方面進行觀察和研究,以便比較深入地探討教師如何更好地進行課堂提問。以《用字母表示數》中的例一教學作為課例進行觀察和分析,因為這是一節普通的日常教學課,更能反映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常態,更貼近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真實情況,同時這節課的問題更能反映教師課堂提問的風格。
為了深入研究課堂提問,體現數學課堂提問的特點,需要進一步細化數學課堂提問的內容。現將《用字母表示數》例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記錄和歸類進行如下總結。
事實性問題:①認識它(KFC)嗎?②認識(a+b=b+a)嗎?③像這樣的式子能寫完嗎?④可以表示小數嗎?⑤他回答得對不對?
推理性問題:①這里的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數?②用同樣長的小棒擺三角形,擺1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用式子怎么表示?③擺2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擺3個呢?擺4個呢?④小棒的根數和三角形的個數有什么關系?⑤a或x表示什么?⑥a×3這個式子表示什么?還表示什么?⑦這里的a可以取哪些數?
創造性問題:你能將這些式子用一個式子表示出來嗎?
評價性問題:你覺得這個方法怎么樣?你還有其他補充發言嗎?
《用字母表示數》中的例一教學緊緊圍繞使學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回答出相關式子的值,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乘法簡便寫法展開的。當然,課堂提問也不例外,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相關的教學材料,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恰到好處的提問能指出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所學知識之間的差距,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最佳狀態,進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科學的提問不僅能完成教學任務,還給學生質疑做出了示范,這是新課標的要求,更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本節課中,以莫利(Moore)四級分類體系為標準,將課堂觀察記錄的問題分為事實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創造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從記錄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本節課的課堂提問還是比較全面的,四個方面問題都已經覆蓋到。其中事實性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夠對基礎性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掌握;推理性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在運用簡單符號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中學會有條理的思考,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創造性問題的提出,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初步形成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感受數學學習的多樣性和挑戰性;評價性問題的提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通過觀察可以看出,本節課中,教師通過對事實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創造性問題及評價性問題的使用,來實現知識與技能、能力以及情感與態度的教學目標。從課堂中被單獨提問回答的學生的數量及這些學生的座位和成績情況,還有參與討論問題的學生的數量等幾個角度加以分析,這樣能比較清晰地研究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情況等。對于本節課的提問次數情況總結如下。
提問次數:16次;需要集體回答的問題數量:5次;被提問獨自回答的學生數量:13次;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的座位:6人前三排,5人中間,2人倒數第一排;回答問題學生的成績:8好、3中等、2差;參與討論問題學生的數量:95%(42/44)。
本節課中,教師沒有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從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的座位來看,教師能夠兼顧到班級前、中、后排數的學生;從回答問題學生的成績來看,既有成績好的,也有成績中等的和差的;從參與討論問題學生的數量來看,數量基本達到100%。
不過,通過上面的記錄不難看出,課堂提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從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的座位來看,后排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數較少;從回答問題學生的成績來看,明顯成績好的人數要多于成績中等的或者差的學生,這樣會導致班級數學成績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會讓后進生出現心理錯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所以,為了照顧到每位學生,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教師要盡量兼顧到每位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成績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盡量給每位學生創造回答問題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綜上所述,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設計難度不同的、有層次區別的問題,盡量照顧到每位學生,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每位學生都能夠主動學習,這樣才能產生一個高效而又充滿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