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君
(福建省南安市毓元中學 福建 南安 362300)
學校要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秉承“做事先做人,樹人先樹德”的理念,以“國學+閩南語吟誦”、“掌中木偶”等特色教育為載體,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
我校通過組織教師理論學習、專家講座、教師教育教學經驗交流等形式,引導教師提高理論修養和師德修養,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關注學生自尊心的培養、自信心理的培養、自制心理的培養、自省能力的培養、自強心理的培養,使處在人生黃金階段的初中生,既能學到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為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主動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脈博,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效果顯著。
國學老師王美容自小師從中華吟唱家王國明先生學習詩詞吟誦,后又受到葉嘉瑩、王財貴等多位國學大師的指導,多次利用暑假到北京參加各種培訓、學習,鏈接到大師們的寶貴經驗及能量,擁有詩歌、國學、閩南語朗誦方面專長;美術老師陳偶華,泉州市學科帶頭人,借助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第四代木偶傳承人黃通衍的資源,向學生傳授掌中木偶的制作技藝。
我校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依據《學校章程》,圍繞學?!白鍪孪茸鋈?,樹人先樹德”的辦學理念,結合學?!皣鴮W+閩南語吟誦”、“掌中木偶”等特色教育為載體,依托教師的特長和社區的優勢資源,制定了《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組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我校建立國學、美術專用教室,創建文化走廊,開展詩歌國學誦讀、“夢想起航,經典同行”、木偶制作、美術畫展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選擇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注重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以致用,逐步引導學生從知識積累走向生活運用,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學生血液里真正營養。初一年級《論語》節選、《笠翁對韻》節選、《朱子家訓》節選;初二年級《易經》節選、《朱子家訓》節選;初三年級《易經》節選、《朱子家訓》節選。匯編成《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校本課程。以“心存善念,善行天下”為目標,每課時形成經典六環節,第一:經典曲目《太極》閉目靜心。第二環節:日行一善的回顧,邀請每日一講的講者上臺分享。第三環節:經典《論語》或《易經》選句的釋義與吟誦。第四環節:唐詩宋詞的閩南語吟誦。第五環節:律動互動。第六環節:致感恩辭。而美術開發設計了《木偶戲人物化裝會》、《花燈鬧元宵》、《布袋戲人物巧制作》等美術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
傳統文化進校園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公民道德工程講話精神的實際行動,是功在長遠教育工程,是建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勵志、明德、從善、益智,陶情、向美的人文教育。通過文化的熏陶,喚醒學生的真、善、美,學生找到了自己的生長點,行為更加文明,學習更加主動。
通過全面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懷,使其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充滿自信,勇于挑戰,樂觀面對生活。
未來可期。如今的課堂已經有了“美、樂、愛、覺”的效果呈現,學生在德行躬行上有很大突破。當學生鏈接到經典的力量,承接到圣人的智慧,學生的“真、善、美”將被喚醒。學校國學吟誦、掌中木偶多次進社區、參加南安市廣場文化藝術節活動,并受到南安電視臺、海絲商報等媒體的關注、報道。
學校特色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是高質量教育的集中體現,形成令教師引以驕傲,令學生引以自豪,令社會引以關注,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外塑形象,內練素質,全面發展,創建特色。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校“國學+閩南語吟誦”、“掌中木偶”等特色教育形成的過程,就是振奮精神,凝聚人心,艱苦創業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