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瑛
(廣西南寧市第四十五中學 廣西 南寧 530000)
自學能力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過程收獲到新的知識的能力。教師在七年級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促進發展不同科目的自學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既然自學十分關鍵,那教師在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時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呢?
學生預習是先學習一下課文內容,為深入了解文章做好基礎,讓學生自主進入到學習中,進而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獨立閱讀水平。例如:學生在預習“雨的四季”時,能夠要求學生:根據工具,減少閱讀困難;熟悉課文知識,了解到課文中描寫的什么事情,寫出哪些情景,有什么關系;討論的什么問題,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和看法;還需要了解到文章含義,找到文章里的中心事情等等,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預習要求,且及時指導、考察,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分段落、整理提綱、搜集材料、總結課文知識等等不同能力。
教師一般采用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局限學生的思維運轉,學生產生死記硬背,將教師為課堂中心的現象。傳統教育方式妨礙了學生的學習進度,是教學中的絆腳石,沒有有效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教師要創新傳統教育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根據課堂講解內容和設計的教育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教師在課堂教學“回憶魯迅先生”課文時,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分設為不同學習比賽小組,激勵學生在小組中動腦、動手,整理自學學習筆記,積極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認識到學習方式。師生之間讓教學和學習相統一,有效的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時,要考慮到幾點問題:學生在學習討論過程時遇到困難,無法自己解決時,教師不能將答案講出來或者代替學生,要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獨立處理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少說話,讓學生多多說出自己的想法、問題;教師要合適指導學生學習討論,讓學生掌握、達到共鳴。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為課堂添加活力,還讓學生在獨自學習時增強自身的自學能力。
教師要想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在課堂經常激勵他們提出疑惑也是十分關鍵的環節。教師要學會激發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調動求知欲,進而讓學生自主積極的進入到學習中,使學生屬于活躍狀態。一般學生在向老師提問時,剛開始就是在字詞含義或者容易的問題中,所以老師不能冷眼相對,不能厭煩學生的提問,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效激勵學生積極提問。例如:教師在課堂為學生舉辦提問競賽、表揚提問等方式,這些都能夠收獲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管學生提問的問題簡單與否,都要表揚學生的提問精神。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是采用作業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提問,讓學生被動進行學習,慢慢的使學生形成在閱讀時邊讀邊研究的行為,沒有讓學生掌握到正確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在課堂中能夠采用提問卡片激發學生積極提問,在收到學生的提問卡片后講解這些問題,不光要肯定提問問題較好的學生,還能讓學生知道怎么去思考。而且教師能夠采用有議論性質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文章的神秘,能夠勇于提問。例如:教師在課堂安排學生學習“土地的誓言”課文時,學生剛開始覺得文章題目沒什么疑惑,但是獨自學習文章時就發現了它的不同作用,文章題目就寫了這片土地,通過文章內容了解到這是一片什么樣子的土地,文章核心是土地的誓言指的是什么,有感情的學習課文,與作者感情達到共鳴,熏陶和吸引著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在自學課文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為以后學習和進入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要注重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而提高自學課文教學效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和相信學生、及時指導學生,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課文的環境、獨立學習的空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了解到自學文章意思,豐富自己知識面,進而有效的提高七年級自學課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