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明 臨洮縣洮陽鎮五愛小學
計算貫穿數學教學始終,學生的計算能力決定著學習效率的高低。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以適量的計算練習為載體,努力挖掘學生在計算方面的潛能,培養學生計算的信心,鼓勵學生總結計算過程中的“得”與“失”,從而促使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性,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項活動,即讓學生自己搜集計算中經常犯的錯誤,以兩周時間為準,學生可以個體單獨進行,也可以小組合作一起進行;以兩周為單位交錯題記錄,錯題記錄的內容要全面,可以包括出錯原因、應彌補的知識、所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問題也就暴露了出來。比如,看錯或抄錯數字、書寫潦草、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計算時不打草稿、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等等。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找錯”的過程,最主要的是通過“找錯”達到“自知”的目的,并在“自知”的基礎上彌補、改變、提升。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計算的重要性,從內心深處真正重視計算。
口算是主要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它是提升計算能力的重要方式。調查研究表明,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口算能力是成正比的。可見,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重視口算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重視指導、加強訓練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好途徑,而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比如,要提升口算能力首先要明確算理,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同時還要了解算法,解決怎么算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加強訓練。比如,每天數學教學的前5分鐘,出示10道口算題,要求學生快速說出結果。這樣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口算能力。當然,僅僅憑靠教師的訓練還不夠。教師還要和家長積極溝通,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督促孩子每天用10分鐘的時間進行口算練習。這樣常抓不懈,學生的口算能力必然會逐漸提升。
善歸納、多總結是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更有利于學生技能的提升。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總結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促使學生熟練地運用基礎知識進行計算,進而提高計算能力。如,分數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一般是用小數計算比較簡便,但判斷某一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往往覺得困難。因此,在教學“分數化小數的方法”時,要鼓勵學生總結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分母中只含有2和5兩個質因數的最簡分數,可以化為有限小數。”由于分母中含有質因數的分數比較常見,故應特別指出:凡是3的倍數作分母的最簡分數是不能化為有限小數的。
計算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如果學生缺乏堅強的意志,往往就會半途而廢,故而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至關重要。筆者是這樣做的: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抽出10分鐘加強計算訓練,這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堅強意志的過程。給學生滲透這樣一種思想:遇到數字大、計算法則多的計算題時,要先審題再計算,一定要相信自己,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長期堅持不懈地訓練,學生必然會形成堅強的意志,這是學生計算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學生在計算時出錯是正常的,只要認真分析出錯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糾正就可以了。其實,有些時候,學生出現了錯誤,是因為嘗試使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故而,教師要轉變觀念,將學生的錯誤看成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并在引導學生分析錯因的過程中,糾正學生的理解偏差,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讓學生知道自己哪方面的知識欠缺,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指明方向。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糾錯”的過程,也不僅僅是學生“自知”的過程,還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當然,引導學生分析錯因的方式很多。如果是集體錯誤,教師最好專門進行講解,并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加強訓練;如果是個別性的錯誤,可以采用作業評語的形式,或者課下個別輔導。要強調的是:評語一定要體現針對性、方向性和啟發性。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耐心,同時還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不斷總結和歸納。這樣,才能將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