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月平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夢筆學校,福建浦城 353400)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多方面學習內容,為學生學習、生活、社交提供了更多的認知支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成為教師的共同認知,教師要圍繞學生學習主體展開教學設計,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生活案例列舉、多種媒體展示、懸疑問題投放、爭辯話題投放等,都屬于教學情境創設的新手段,教師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創建更多的教學新起點[1]。
生活案例眾多,教師要做好篩選和優化處理工作,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考量。首先,教師要深度解析教材內容,對教材案例信息進行多重篩選,提升案例信息的契合度。其次,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中,對學生的思想和性格特點進行具體分析,為生活案例列舉提供更多參數。再次,教師要對占有資料進行科學遴選,以提升生活案例的適合性。生活案例信息來源渠道非常廣,教師要注意對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特征進行分析,以提升案例分析的啟迪性[2]。最后,如果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生活實際發掘案例,對學生形成的思想沖擊將會更為強烈。
在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時,教師要對媒體信息進行合理整合、優化處理,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更多的激勵作用。多媒體能夠將豐富的圖片、視頻、動畫、音頻、文字等信息以最為直觀立體的形式展示出來,如果教師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的處理,自然能夠提升其激發效果。學生對直觀信息有特殊的興趣,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自然能收到理想的調動效果。
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屬于普遍現象,教師要注意做好信息篩選的工作,以發揮多媒體的展示作用。例如,部編本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在社會中成長”這一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初,為學生展示了一個圖文案例信息:一個小山村里有一個小男孩,母親過早去世,父親智力低下,而年邁的奶奶無力照顧他,于是早晨將他拴在樹上,晚上奶奶干完農活再給他解開繩套。在他被拴的六年中,與他為伴的是一只小山羊。其間,孩子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你從這個案例中想到了什么呢?學生看到這個案例很為這個孩子感到心痛。“這個孩子太可憐了,如果奶奶不拴他,有小朋友和親人陪伴他,他就會說話的。”“這個孩子是因為沒人跟他交流,所以才不說話了。”教師給出引導:這個故事說明一個問題。每個人離開社會是不能正常生活和發展的。其實這個孩子不聾不啞,只是整日與羊為伴,與社會脫離太久。幸運的是,經過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好心人的幫助,這個孩子已經走出了山溝,去語言康復學校,走進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新環境,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妨創新實踐探索,對教學程序展開對比分析,以形成獨特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感知機會。
在設定課堂教學程序時,教師一般會借鑒以往的做法,或者是原有的模式,其教學程序比較呆板,難以形成教學亮點。為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展開創新實踐研究,對教學程序展開全面優化處理。首先是減少繁多的環節,提升教學效率;其次是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優化教學程序不是減少學習內容,更不是降低學習要求,而是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合作學習已經成為所有學科的“新寵”,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展開合作討論,小組討論已經成為合作學習的代名詞。小組討論不是萬能的,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形式展開科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互動的契機,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課堂辯論、課堂演繹、案例分析、數據處理、信息搜集、課堂實驗等,都屬于合作學習形式,教師要做出合理設計。
例如,在教學“維護秩序”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然后讓學生說說社會秩序包括哪些內容,學生紛紛發言,歸結出常見的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等。為了讓學生有親身感受,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課堂演繹活動: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一個交通路口場景,大家分別扮演學生、家長、過路車輛駕駛員、行人、交警等角色,大家都想快點通過路口,結果導致路口堵塞了。通過模擬演習,你能夠從中發現什么問題,形成什么樣的思考呢?學生聽說要進行模擬活動,都積極參與其中。經過現場演繹,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紛紛進入角色。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對維護秩序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一個模擬活動將學生帶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這是對合作學習形式的創新運用,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實踐性學習情境,對有效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發展有重要幫助。讓學生走進社會、深入生活,展開信息搜集,進行社會調查,實施公益宣傳,都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感知體驗。
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展開實踐性學習,自然能夠形成深刻的心理觸動。教師應組織學生展開社會調查、生活實驗、信息搜集、生活觀察等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其從生活中攫取豐富的學習信息。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有濃厚的參與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展開學習布設,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創新設計,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學習、生活、交際都有密切的聯系,教師針對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反思活動,對學生形成的心靈觸動會更為強烈。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與課程內容有關,學生對照自己展開反思,結合生活實踐進行思想解剖,會讓學生形成更深刻的感知,能有效幫助學生自省自悟。
教師要注意切準學生思想脈絡展開教學設計,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例如,在教學“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布設了一個學習反思訓練:網絡為我們獲取信息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使用網絡呢?結合自身實踐經驗,說說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對于這個任務,學生能夠展開自我解析,對不正確的做法展開反思檢討。在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讓學生現身說法,學生都能夠深度解析自我。為讓學生對網絡建立嶄新的學習認知,教師也參與現身說法的展示活動,為學生講述自己是如何運用網絡的,學生對這個內容很感興趣,并從教師的介紹中獲得了更多的啟示。合理運用網絡,這是學生最為關心的話題,教師借此機會展開互動討論,為課堂注入了嶄新的動力。
初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但缺少穩定性,其審美觀、世界觀、價值觀處于形成階段。教師利用學科教學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法治觀念,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學布設,利用多種教學案例、教學實踐等輔助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勢必能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成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