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玲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云龍鎮學校 四川 瀘縣 646123)
隨著歷史的進步,我們的國門打開了,心門卻逐漸關閉了,人們的內心有了存放隱私的角落。青少年學生的內心更是這樣。班主任教師再不能指望通強迫力進入這個世界。而能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一步。在這個意義上講,班主任工作藝術是“敲門的藝術”,教育藝術成為了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心理藝術札記淺析。
筆者曾有一例:有一后進生家長從一年級家長會后,父母就再也沒出現過家長會,幾次三番打電話聯系家長,只聯系到外婆,結果外婆還推脫,或說對孩子的學習根本不上心,后來又托人問到父親電話,幾次與父親通話,父親表示工作忙,離孩子也遠,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等,慢慢的父親電話那頭也表示沉默了,不愿提及孩子的學習問題。父母的不聞不問,更是增加了對后進生的學習輔導難度,眼看學生的學習是越掉越遠,排到了年級的倒數,每次考試也是班上的最后一位,平時作業不做,上課總是走神,完成是不學的狀態,這時老師是越看越心急,但是“心急也吃不了熱豆腐”,用了很多方法鼓勵,聘請小老師輔導、監督等,效果一點也不明顯。后來老師決定一點一點的去突破后進生的弱點,首先是他的作業關,一開始不管是抄寫、背誦等簡單之類的作業,還是試卷、閱讀等復雜類的作業,他統統不寫,課上也跟不用說,坐著也不聽,站著也不說,整個一個啃不動的硬骨頭,時不時還投點微笑,讓人覺得他像是在說:“我就不做作業,就不聽課,你敢把我怎么樣唄?”老師依然淡定,微笑著勸說他:“你一開始就把你會做的,簡單的,哪怕沒有做完作業,也把本子交上來,就當幫幫老師的忙,因為你不交作業本,其他同學也會紛紛效仿,同學們也會說老師處事不公,不交作業也不處罰你。”曉知以厲害,要其體諒老師,他做到了,但凡簡單的作業都會做,慢慢的能做完了,老師順勢給他提出,既然你簡單的都做完了,說明你是很棒的,能學習的,老師希望你能做一些復雜的,平時不會的題,哪怕做錯了,沒做完,也沒關系,他接受了。過一段時間,老師又找他聊天,肯定他的進步,不經意間提出老師的期望,每次評作業或試時,他能認真的修改,如果遇到不會改的,可以叫小老師幫助,他毫無保留的去做了,偶爾也有懶惰不修改作業的時候,這時悄悄的跟他說,你看老師辛苦評了一節課的試卷,課下你抓緊試卷改完,到時老師再幫你看看。到現在五年級了,他不但會做作業了,也會修改作業或試卷了,在班上同學和老師的鼓勵下,成績上來了,還幫他鎖定了學習目標,瞬間他有了自信心,同學們也對他刮目相看。
所謂“破窗效應”理論,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的一項實驗。
筆者有一例:五年級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多了一些復雜的思想,也有了些好奇,女生更是情竇初開,追逐自己崇拜的明星,如TFboys,購買一些明星照片等,尤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手機、網絡、電視關注自己的偶像,慢慢的開始在生活中去發現類似明星的男孩。小艷慫恿部分女生,去觀看一個長似明星的初中男孩,不時的在男孩出現的地方,與之搭訕,男孩一直比較沉默,慢慢的小艷等人便去男孩教室附近去查看,尋機會與之聊天,后來就更多女生關注這個男孩,越來越嚴重了。我找了一部分女生了解詳情,故意讓這些女生放出消息,班主任老師已經在關注此事,而且老師很生氣,說道:“這樣做嚴重毀壞了女生形象,甚至是班級形象,女生應該矜持,崇拜喜歡偶像是好是,但不能影響別人,不能不顧自己名譽,當下是最重要的學習……”這些話傳到小艷等女生耳朵里了,沒多久,不再有女生去關注這個男孩了,也沒有人再談論,往后小艷也因此有些不好意思,平時爽朗的笑,見我時有些笑不由心,時間長了,大家也淡忘了,但是這樣的事再沒發生了。
筆者之例:小琳五年級上冊轉學到我班上,孩子乖巧懂事,成績也不錯,但總給人憂郁感,也不愛說話,后來通過家長得知孩子不太適應新環境,還比較懷戀以前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在這里沒有自己熟悉的朋友,有些孤單,經常只是和一同轉學過來的女孩玩耍,還有經常跟家里的小弟弟鬧矛盾,總認為家長偏心弟弟,不喜歡自己,有些自暴自棄。慢慢的成績直線下滑。我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經常約她聊天,時不時在課堂上對她抽問,生活上關心她、開導她。保持和家長溝通小琳的情況,關注她變化。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一次作文里給我留言,袒露心聲,老師我做不到,我依然想念自己的母校,我的啟蒙老師和玩伴。我對她回信到,你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孩子,不管到了那里,人都不能忘本,思念化作動力,相信你的啟蒙老師和朋友都希望你過的快樂,學習進步。有時間常回去玩玩也是一種慰藉。后來也就開朗豁達了,在五年級下冊期末她各科成績都上升了。
面對小琳的任性自我,我沒有批評,只有認可,肯定她的心中的美好,鼓勵她解釋現在的環境,創造更好的未來,回過頭看看,她心中的向往依然在,不用刻意的去擁有,只要留住美好回憶便可。一次次的談心和寬慰,走進了她的內心世界,既了解她的真實想法,又讓她感受老師的寬容、博愛,讓她自己反省和成長,這便是“南風效應”促成了我和她敞開心扉對話。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我們曾看到許多教師在參加優秀教師經驗交流會時,聽得津津有味,記得詳詳細細,但是回到學校,回到自己的班級別人的經驗卻用不上,教育教學工作依然故我,效果不明顯。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認為,學習別人的教育藝術、教育機智,不能照搬,而要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也就是說,別人的好的方法要經過自己的頭腦的思考,要經過自己教育實踐的多次的檢驗和自己多次的修正,最后成為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教育教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