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萍 谷碩
摘要: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勞”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和著力點,體現了新時代黨對人才培養目標體系認識的深化。深刻把握勞動教育提出的時代價值、科學內涵,進一步研究勞動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內在契合點,真正把勞動教育內化為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認同,這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融合途徑
1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闡釋
目前,大部分學者都將勞動教育視為德育、智育等其他教育方面的內容,片面強調勞動教育的德育屬性或智育屬性,將勞動教育處于從屬、弱化、矮化的地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是整個教育人才培養過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對小學、初中、高中人才培養、德育塑造和勞動教育的有效延續,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勞動教育理論、升級改造勞動價值觀、進行勞動技能針對性訓練,提高大學生勞動過程中的勞動素養和勞動精神,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精神,助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獲得幸福感和充實感,從而實現人生價值。教育是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研究闡釋高校勞動教育需要在整個教育的視域下,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闡釋,高校勞動教育也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進行系統研究和論證。
2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途徑研究
引入勞動教育,創新教育主體。主體性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性和復雜性,源于其是在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去做,需要一類人做另一類人的思想工作,且這種工作不單是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一個知識、情感、體悟共同交流交融的過程。分析一些失敗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分法式地分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僅僅將被教育對象看成是一種被動的客體,忽略被教育對象自身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的差異,且過于高勢能地強調教育主體的作用,過于低勢能地給教育客體定位,視思想政治教育為流水線式的標準化的工作方式,結果難以激活被教育對象主體創造性,難以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真正轉變為青年學生持久的精神動力。
強化課堂教學隱性融入。從深層次來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存在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中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課程教學中著力挖掘二者的契合點,增強融入的實效。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原理概念課程中可以講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價值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將我國幾千年凝結在勞動人民身上的優秀精神以及保留下來的典型故事講給學生。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程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可結合當前對我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由傳統知識型向高技能、復合型人才轉變的形勢進行分析,強化學生提升勞動技能的認同。另外,勞動教育必修課的課程設計過程中,可以以專題形式開展,內容要囊括勞動科學論、勞動倫理學、勞動經濟學、勞動法等相關知識,同時要在講授中明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對勞動課的指導地位,講清講明勞動教育的理論溯源。
高校勞動教育開展實踐育人,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理論灌輸層面,需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增加其深度,拓寬其廣度。高校勞動生活和勞動實踐不僅可以印證所學的課堂知識,將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技能,還能使學生從具體勞動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意義。激發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的感性認識,經過勞動實踐,上升為理性認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激發自己學習和勞動的熱情與創造力。一般情況下,單純的理論灌輸和專業學習,會使學生陷入紙上談兵、高分低能的境地。只有通過具體的勞動實踐,在手和腦的協調配合下,秉持知行合一的勞動理念,大學生的身體和心靈才能有更深的領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過程全方位的培養中實現,在具體勞動教育情境過程中促使大學生動腦分析問題,動手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將生硬深奧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綜合素質,提高大學生個體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素養,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
引入勞動教育、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第一,要形成多元主體的評價格局。在勞動教育的語境下,往往體現著一個互幫互學的合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固化的身份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也就要求我們,不再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話語權完全讓教師掌控,教師、管理者、學生、家庭、社會、用人單位等都應當進入評價主體,都應當擁有話語權。第二,打破邊界,融會貫通。思想教育評價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評價注定是以一種有機整體的觀照方法進行推進。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勞動教育將德智體美勞的邊界打通,以一個整體評價標準來看待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當然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需要我們在實踐和理論中不斷提煉、不斷優化,進而形成一個動態的評價體系。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以一個模具套所有人,不因一個人某個方面不足而無視他其他方面的特長,既體現見賢思齊的整體導向,又重視個性創造的溢出。如此,讓每一個被評價者心悅誠服,進一步喚醒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動能。
綜上所述,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勞動育人也應如此。”勞動楷模的作用在當代青年構建勞動倫理觀的過程中的榜樣力量亦是不可小覷的。因此,高校教師也應當以身作則,加強讀學生的引導,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與勞動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葦,蔣瑋荻.勞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與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20,000(010):P.235-236.
[2]吳夢希.淺析勞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與策略研究[J].科技風,2018,000(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