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記憶中,集體觀影似乎只跟觀后感有聯系,主題班會常在吹拉彈唱之后模糊了主題。隨著閱片量的增加,我逐漸在集體觀影和主題班會之間建立了關聯,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電影里的主題班會。
【關鍵詞】電影 主題班會
一、用文化生活建構精神生活
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和全班同學的共同策劃下,幫助學生解決認識問題,實現精神成長,促進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教育活動。觀影是當代學生真實的文化生活領域,在觀影的文化體驗中篩選恰當的教育主題,或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選擇合宜的觀影內容,經由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完整的認知過程幫助學生實現思想發育,規避公式化說教和生硬灌輸引發的抵觸情緒,更符合學生成長的一般規律。作為班級活動,集體觀影還可以起到推進班級建設,改善師生、生生關系的作用。
教育部在課程方案的制定上“有機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照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立足電影資源選擇班會主題,可以分為整體目標、階段發展和具體問題三個基本向度。
(一)對應人才培養目標的電影資源梳理
下面按照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關鍵詞,列舉可用作中小學主題班會的電影資源,提煉與其對應的班會主題。
上述資源力求將“大主題”拆分為“小主題”,拆分的主要依據是電影主題的側重點和電影本身的內容特征。需要說明的是,電影主題具有多元性,上述電影對應的主題還有拓展延伸的空間,建議班主任先觀影,結合自己的觀影體驗與主題理解,選擇合宜的電影作為主題班會的內容載體。
(二)對應階段發展需求的電影資源梳理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學生的心理發育有著相對一致的共同需求,以學段為關注點確定班會主題,需要關注兩個問題:不同學段關注的主題,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的體現。下面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分別展開討論,為方便呈現,下表中第,-5學段分別對應小學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界普遍認為小學階段要關注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初中關注青春期教育,高中關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建議根據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確定班會主題,促成班會育人功能的有效實現。立足文獻梳理,選擇與人相處、走進社會、實現自我完善作為小學、初中、高中精神成長的基本脈絡,具體設計如下所:示。
上表呈現的是中觀層面的主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班主任還需要結合區域、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角度,細化主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上述影片比較重視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作品,期待實現觀影和名著閱讀的融合,實現德育與學科教育的整合。
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的體現,建議班主任選擇同主題但不同角度或深度的影片,幫助學生實現認知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其中塑造英雄人物的影片更適合在小學觀看,幫助學生樹立真實可感的人生樣本,讓這些寫在教科書里的“符號”借助視聽語言的力量變得形象生動、真實可感,如《林則徐》《周恩來》《孫中山》《聶耳》等;其中重點描述革命史的影片更適合在初中觀看,幫助學生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如《甲午風云》《南昌起義》《長征》《開國大典》等;其中側重刻畫不同領域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影片,更適合組織高中生觀看,幫助他們了解行業、職業,了解國家各行各業發展歷程中建設者的奉獻與堅守,促進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如《世紀之夢》《生死抉擇》《危險智能》《緊急迫降》等。
(三)對應具體問題解決的電影資源梳理
成長過程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帶有地域性特征和私人化色彩,班級建設和發展的歷程中也會因為群體的特殊性帶來一些需要“短平快”解決的具體問題,在這種情境下,選擇電影資源設置共同討論的情境,在大家共同關注的內容領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自覺完成反思,共同探索解決的路徑。初二的學生容易懈怠,男生的自控力相對比較弱,迷茫的青春期帶來各種問題,《地球上的星星》《親愛的甜橙樹》《死亡詩社》能夠喚醒學生心底的愛、創造的力量,對生命的感知……觀影的過程成為學生重新找到價值感的過程,促動他們思考成為自己的方式,獲得前進的動力。
二、用藝術形式豐富組織形式
電影是各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在電影創作手法中,最經典的首推“蒙太奇”,即利用鏡頭組接生成心理效果。前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曾經用四個鏡頭的交互剪接解釋蒙太奇原理,四個鏡頭分別是一位面無表情的男演員、一碗湯、一位悲傷的婦女、一個抱著玩具的小女孩,鏡頭1和2組接,觀眾看到的是饑餓的男人;鏡頭1和3組接,觀眾看到的是滿臉悲傷的男子;鏡頭1和4組接,觀眾看到的是一個溫柔的男子。鏡頭,和不同的鏡頭組接,男演員同樣的表情在觀眾心里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展示出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藝術魅力。電影中的蒙太奇包括多種表現手法,如平行式、對比式、交叉式、重復式、累積式、聯想式、呼應式、隱喻式、空鏡頭等。在電影藝術中,鏡頭語言是設計和拍攝每組畫面的陳述視角,是導演把控劇本的最小單元,如果沒有導演的組織,鏡頭就是一個個圖像碎片。假女主題班會的現場能夠產生觀影的現場感,將班會的整體過程像剪輯電影鏡頭一樣建構內在邏輯,形成情感和意識的流動感,主題班會就會成為具有秩序感的心理變化歷程,結構重心始終在“主題,,上。
三、用傳播方式統整交流方式
針對當代社會跨媒介、融媒體的傳播方式,學生在記錄與交流方式上更加豐富多元,朗誦、討論、辯論、表演、演講等形式不能完全滿足學生表達交流的需要。學生的手機、PAD、電腦同時具有“電子日記本”的功能,不僅能夠實現文字記錄,還能實現影像記錄。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制作“影像日志”,養成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意識到很多生活細節在真實的生活中不容易引發注意,錄制成影像“回看”常會有新的發現,引發新的思考。這些影像日志能夠反映學生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是提煉、生成班會主題的優質素材。
主題班會的準備過程是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如果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優長,以積極的心態投入準備工作,迸發出創造的激情,主題班會恐怕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好地起到自我教育與提升的作用。在班會準備過程中,班主任要自覺培養學生利用不同媒介獲取、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鼓勵學生了解多種媒介信息存儲、呈現與傳遞的特點,積極運用多種媒介提高表達和交流的效率,還可以嘗試組織網絡班會,整合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功能優勢。班會結束后,要善于借助跨媒介的傳播方式宣傳、總結、鞏固教育成果,以獲得家庭和社會的廣泛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吸取電影的傳播方式“為我所用”,充分利用當代社會先進的媒體技術,拓展、更新班會的時空面貌,更能夠體現時代特點和教育變革的要求,更能夠滿足當代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需求。
綜上,電影里的主題班會體現在內容、主題、形象、藝術手法、傳播方式等多個方面,電影在學生精神成長、思想發育的過程中具有顯著優勢,是優質的德育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的研究綜述.教學與管理,2009(25):20-22.
[2]戴小梅.主題班會的作用及其設計初探.班主任,2005(8):30-32.
[3]李春梅.論影視作品主題的表達[J];電影評介;2010(06):31
作者簡介:肖乃晨(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