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陽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熱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成為網絡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殊產物。熱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不同于一般的網絡語言,因與社會時事之間具有緊密聯系,熱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具有多重社會意義。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傳播、新聞事件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網絡衍生出豐富的社交產品包括網絡聊天平臺和軟件,這些社交產品已從PC端擴展到手機端。輕松自由的網絡環境也催生出了適于網絡傳播的新生語言——網絡流行語。各類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高頻的使用工具。在網絡交流過程中,大眾所使用的網絡流行語也成為了當下值得關注的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正在不斷擴充現代人的詞匯庫,豐富大眾日常交流素材,尤其是從熱點新聞事件中引發的網絡流行語不僅是大眾所悉知的聊天用語,也是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社會問題的新途徑,成為公眾釋放情緒、表達觀點的文化符號。為此,需要對該類網絡流行語進行系統研究,才能了解熱點新聞事件類網絡流行語是如何生產和傳播的以及這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后背所涉及的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一、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環境分析
1.社會環境:社會轉型促進民主話語實踐
改革開放促進民主話語實踐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帶動了我國經濟建設的腳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形態的變革必然會對社會各個層面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多方位變革。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我國政治民主建設也隨之完善,社會民主空間也逐漸壯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轉型必然帶來文化話語等的轉變,新的話語方式是新型階層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程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大刀闊斧,也是新舊思想觀念碰撞,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全面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失衡,使得中國在社會關系、價值觀念、貧富差距、城鄉發展、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趨于復雜,各種社會矛盾、社會熱點事件頻發,這種沖突作用于每一個社會個體,并以價值觀、社會心理、態度、行為等形式發生作用,進而通過話語的變化呈現出來。在一個表達日益自由的空間里,必然形成了新的的話語實踐,這種話語權利上的變化又反過來推動著社會民主化和現代化進程。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時代的語言表達形式,或嬉笑怒罵,或群民激憤,或自娛自樂,都離不開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的環境基礎.
2.技術環境:互聯網建構扁平化傳播網絡
“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是文化能夠在其中生長的技術,媒介與人互動的形態塑造文化得以形成的環境,使文化的組織形式和邏輯具有某種傾向。”因此,從媒介技術在社會交往和文化發展中產生的影響角度,看待網絡流行語,能更全面掌握網絡流行語的前因后果。互聯網超越了時空的局限,勾勒出一個不同于傳
統社會結構的虛擬空間,這是一個可以全民廣泛參與自由空間,虛擬和現實融合的賽博空間逐漸開始形成并蓬勃發展,并重塑了一種新型社會關系形態。網絡空間的低門檻、自由性的特點和社會成員強烈的表達參與訴求不謀而合,只需一臺電腦一個鍵盤,人們就可以在虛世界中任意遨游,隨著信息接收和表達渠道的寬,曾經被束縛著的思維意識開始萌芽,個人和群體開始釋放信息生產力,互聯網形成的新型媒介空間悄然影響著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結構形態。扁平化的社會網絡和碎片化的傳播語境為網絡流行語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3.文化環境:青年文化引領網絡文化潮流
網絡流行語不僅是社會生活的體現,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集中性體現的表征形式,而文化是語言的內核。如今網絡空間的強勢崛起改變了社會的年齡架構,改變了以往社會評判主流階層的標準,帶來全新的文化形態。信息面前人人的機會是平等的,但由于年輕人在接受新事物、運用信息的能力上大大超越了中年人和老年人。作為互聯網原居民的青年群體,有著對互聯網新生技術的快速掌握的優勢,成為網絡社會的積極分子,以獨特的文化創造方式引領著網絡文化趨勢。
“亞文化”是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于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價值
與觀念。青年一代作為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數字原住民”,具有較高的參與感,樂于分享。他們總能從一些社會公共事件、電視劇綜藝或者網絡中的任何一種文化內容中找到互動的內容。有些看似調侃諷刺的網絡流行語并不是單純的
二、網絡流行語傳播渠道分析
網絡流行語的內容特征造就了其在傳播過程中低門檻、易復制的特性,在各種網絡傳播平臺中都可以輕易生根發芽,網絡流行語也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不斷轉移主陣地,從聊天室、貼吧、博客,到微博出現,微信的誕生和發展,網絡流行語不斷的在當時的主流網絡互動平臺中發酵擴散。縱觀近幾年的網絡媒體生態,主要的媒介傳播平臺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有著相同愛好的群體聚集的貼吧、論壇等垂直社群平臺。二是以微博為主的相對開放式的“公共領域”成為了討論熱門話題的主要媒介平臺:三是以社交、互動為主的微信占據人們的社交生活、微信公眾號成為信息提供平臺。
1.垂直社群:二次元流行語生產的主陣地
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貼吧、論壇是比較主流的網絡互動平臺,也成為了當時網絡流行語產生的主陣地,一方面,基于網絡社區互動氛圍產生的一些“無厘頭”的語詞,引發社區內的互動;比如百度貼吧“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天涯論壇“神馬都是浮云”;“我也是醉了”最早源自dotA游戲直播、解說網站。2010年以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更便捷即時的社群互動平臺產生,使得網絡互動的主陣地也隨之轉移。但一些基于亞文化而聚集在一起的垂直社群迸發著極大的網絡流行文化創造力,比如“嗶哩嗶哩”是以二次元文化、彈幕互動為特色的垂直社群,極具互動分享和二次創造的文化氛圍。2015年十大流行語之一的“Duang”一詞來源于嗶哩嗶哩的一位視頻博主的惡搞視頻,他將成龍的廣告視頻和歌曲《我的滑板鞋》進行了同步拼接,制作成鬼畜視頻
“成龍我的洗發液”并發布在B站上。
2.微博:流行語的引爆場域
微博降低了信息發布門檻,傳播者和受眾界限變得模糊,人們“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兒”。在愈加復雜的信息傳播圖景中,微博用戶仿佛共同在“一個個小村莊里”,不僅能夠隨時隨地關注任何公眾人物的動態、還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評論、轉發、點贊甚至搜索等方式將事件推向輿論的高潮。“根據2017年微博財報數據顯示,微博月活躍用戶共3.76億。”微小的事件在眾多微博用戶的發酵中如同蝴蝶效應,引發巨大的輿論效應。截至2017年微博全站頭部用戶規模達41.8萬,(頭部用戶是指月閱讀量大于10w博主)”:各類微博明星、當紅博主制造流量影響關注,娛樂明星的微博粉絲動輒千萬,“意見領袖最早是由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對多個微博博主的微博轉發路徑進行分析,其傳播路徑呈現如“蒲公英”式傳播。信息從一個節點發出,經過多個關鍵節點的傳播形成漣漪,將信息擴散至更廣泛的范圍。
3.微信:“刷屏”式圈層傳播
相對群體聚集式的社區和開放式的微博,微信更加具有私密性,微信是基于熟人社交“強關系”的社交平臺,主要的社交類型包括一對一的人際溝通、微信群溝通、微信朋友圈展示型溝通。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擬劇理論”認為,人們的人際交往過程實質上是社會成員通過在“前臺”的表演展示自己,控制外人對自己印象的過程,該理論認為人們利用分享的內容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人流是網絡流行語在日常生活中流動的一種重要渠道,網絡流行語可以作為人交往的資本,增加交往趣味性。“社交貨幣”源自社交媒體中經濟學的概念,是用來衡量用戶分享信息內容的傾向性問題。網絡流行語成為微信生態中的重量級啊“社交貨幣”,人們可以在微信群中展開群體互動、也可以在朋友圈中表達自我。以自我呈現和社交貨幣為底層架構的微信聊天和微信朋友圈建構了微信圈層傳播的第一層:即基于社交驅動的個人分享機制。網絡流行語“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是形容友誼脆弱易變,有著調侃搞笑的風格,在微信群聊中,一個網絡流行語就能掀起一場微信群聊天狂歡。
三、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過程分析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提出“創新擴散理論”認為,被個人或其他采納單位視為新穎的觀念、時間或事物,其創新擴散的過程類似于一條S曲線,強調一個新的觀念或事物在經歷早期的少數人使用的積累后在某節點爆發式增長后逐漸衰減的擴散過程。
1.生產階段:熱議事件和草根表達的觸發
通過對具有典型性的網絡流行語產生及流行過程的分析發現,可根據來源事件受關注程度的不同將網絡流行語分為兩類:一類是本身就比較有關注度的事件,筆者把它成為“明星流行語”。比如娛樂類詞語“且行且珍惜”出自娛樂明星文章的出軌事件;王健林“小目標”出自知名訪談節目《魯豫大咖一日行》中知名企業家王健林訪談時說的一句話。另一類是“草根流行語”比如“Duang”“萌萌噠”,最早起由個別草根人物發現或創造出來,因語言具有新奇、搞笑、吐槽等特點,被逐漸關注,并觸發大眾的模仿和使用。從觸發機制上來說,兩類網絡流行語在產生之時因關注度不同,也影響著后續傳播擴散路徑。草根流行語和明星流行語的傳播起點不同,“明星流行語”在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時便是在一個關注度較高的熱點事件或者出自一個關注度極高的人物表達中。明星流行語與生俱來的高關注度使得該詞語一出現就收到廣泛關注,加上語言的新奇性、情緒性等文本特性,觸發了大眾的關注。
2.擴散階段:模仿式再生產和節點引爆
一件本身帶有事件爆點加情緒共鳴點的詞語生產出來后,就開始了它的擴散與流通過程。“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提出,人們行為的一致是基本的社會現象,要使得行為一致,必須通過模仿,模仿傳播于整個社會”。這就是“模仿律”,也就是說文化的傳播是有條件的,它總是在模仿前人成果基礎上進行創新或創造。“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詞語中是一種童年家庭的溫馨場景,引起共同的情緒。流行語創造了某種獨特的情景,有著共同愛好的人會很快理解這種情景,繼而融入這種情景中,對語詞加入個人個性或創造,繼而傳遞給有著共鳴的相似群體。模仿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傾向于加入“二次創造”的接力式傳播。關于網絡流行語特點的調查中,“詼諧幽默”入選率最高,成為網絡流行語最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網絡流行語成為網民追捧的時尚資本,在社交媒體中使用這樣的流行語言,能最快速的把流行語帶有的個性、時尚、叛逆的特點轉移到自己身上。正是在這種流行心態的驅動下,大規模的跟風模仿和使用網絡流行語才常常在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網絡流行語產生于個別人物的創造或發掘,在早期擴散階段是由較為活躍的網絡深度用戶發這批用戶在創新擴散模型中也稱成為“早期接受者”和“早期追隨者”,他們把網絡流行語的熱度推到了一個較高值,在這個值之后網絡流行語開始了大范圍指數型增長。草根流行語從最初的小范圍到引爆流行成為整個網絡社會的流行語,有賴于一些“關鍵節點”的傳播,這些關鍵節點通常是在社交網絡上具有較高數量粉絲的微博達人。
3.收編階段:商業與主流媒體的收編
網絡流行語文化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文化類型,群體的力量總在發現發明有趣的事情,并從中找到可調侃的點,掀起一場娛樂浪潮。媒體尤其是自媒體以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為代表,蹭熱點、標題吸引眼球成為緊跟消費者的方式,商業開始使用流行語,不斷消解著語言新穎性和新鮮感。也同時把流行語的傳播再次推向高潮。就整體的傳播環境而言,自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壁壘,人人都可以擁有麥克風的時代,商業便無孔不入,商業早己經大肆入侵了自媒體環境下的流行語傳播。一旦哪個詞語成為流行寵兒,商業媒體便蜂擁而去,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蹭熱點自然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商業狂歡。在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過程中,以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大V為主的自媒體是其中主力的推動者。而自媒體扮演者幕后推手的角色,通過將流行語和各個領域的內容融合使用,延伸了流行語的傳播范圍。從“佛系”“小目標”等典型流行語的數據來看,以微博大號、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商業自媒體在網絡流行語的推廣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商業自媒體出于自身的瀏覽量點擊率的商業目的使用網絡流行語,像石子扔入水中激起一層層波紋,一層層向外擴張,席卷著更多的參與者。也把網絡流行語的消費推線高潮,隨機被消費殆盡的流行語失去了語境的新鮮感,其傳播力也就漸漸消失。
4漸退階段:流行的漸退與納入日常話語
流行語的新鮮趣味大于內涵和語義,因此隨著新鮮感的快速迭代,其生命力也短暫,“以百度事件類流行語為樣本,對熱點事件流行語熱度、周期、與媒體報道數之間的聯系進行探索性研究”。發現網絡流行語傳播周期上看,呈現一種集中式爆發與淡出的規律,平均傳播周期為21天。網絡流行語是一種“快餐文化”,常常以很快的速度成為熱門詞語,又在短時間轉瞬即逝,各色詞語“你方唱罷我登場”,當新的表達方式開始流行時,以往的流行語詞很快消失在受眾腦海中。網絡流行語在最初被寄予針砭時弊,輿論表達的厚望,自上而下的傳播著廣大群眾的聲音,隨著網絡功能的多樣化,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私人和公共領域融合的媒體的出現,網絡流行語愈發呈現娛樂化傾向。另一方面,商業對于網絡流行語的過度消費過早的消耗了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力。隨著新鮮感的消逝雖然不再是媒體和商業的寵兒,網絡流行語在經過浪潮之后也進入了日常生活的話語體系,在微博中搜索這些流行語能有數百上千條普通微博用戶使用。
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期矛盾突出;互聯網提供網民討論的公共領域,扁平化的網絡結構提供群體自組織的連接;從針砭時弊到吐槽調侃,網絡流行語行文風格的變化背后是網絡文化青年亞文化登上了主流。不同于其他語言之處在于,流行語在內容上,音節朗朗傷口、語義淺顯移動,追求語言經濟性;語義高度凝練,有超強適用性,構詞方式新奇,情緒共鳴強。
熱點件中提煉出短小精焊的詞語,草根化的表達方式讓流行語的受眾面更廣泛,低門檻模仿式的造句運動讓人人都有參與感,提高了傳播參與度。
參考文獻:
[1]蔣秀玲,彭金定. 網絡流行語擴散機制研究:三種視角及其整合[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5,31(12):98-103.
[2]周俊,王敏. 網絡流行語傳播的微觀影響機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J]. 國際新聞界,2016,38(04):26-46.
[3]蘇琳,祁艷紅. 新媒體時代網絡流行語傳播機制探討[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133-135.
[4]蘇琳,邢曉萌. 模因論視角下網絡流行語傳播機制的分析[J].漢字文化,2019(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