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樂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媒體應用已經從過去的傳統媒體時代轉移到了現在的自媒體傳播時代。本文分析了自媒體在互聯網環境中新聞傳播的倫理失范現象,提出有關新聞傳播道德的法律規范,為新媒體時代的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倫理規范提供建議,為良好健康的新聞傳播輿論環境提供有力條件。
關鍵詞:新聞傳播;倫理失范;自媒體;法律規范
近年來,互聯網自媒體已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研究和生活。對比傳統大眾媒體,互聯網自媒體的信息傳播更為廣泛、更加趨于大眾化,以往的傳播方式在新媒體和自媒體中的邊界不再清晰,他們相互連通甚至融合。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受到挑戰,自媒體傳播方式成為重要傳播模式。自媒體傳播平臺的權力加大,傳播媒體渠道傳播權力削弱。自媒體的開放性和自主性極大的釋放了大眾話語權,公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媒體終端在網絡空間中發布有關新聞的觀點,這種信息交互共享方式滿足了大眾對信息的自主權和支配的愿望,方便大眾的生活和學習等各個方面。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自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進行虛假謠言庸俗的信息傳播及嚴重的新聞泄露等的自媒體平臺失范現象越來越多。這些倫理失范現象對于建構積極健康的新聞輿論環境十分不利。
一、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內涵
科技進步改變了自媒體的傳播媒介生態,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傳播的傳受之間的隔閡被打通,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將所見所感隨時隨地分享出去,信息傳播的速度獲得了極大提升。
“自媒體”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丹·吉爾摩在他的博客上提出,其本質是共享信息的即時交互平臺,是一個使用新網絡技術發布自主信息的個體傳播主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為一種社會中的一種生活方式。總的來看,自媒體的特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平民化。在過去傳統媒介情境下,新聞從業者大多數為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士,他們遵循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職業操守,但進行新聞傳播活動時會受到層層把關和監督。自媒體條件下,大眾作為更為廣泛的傳播主體,他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他們的表達是一種平民化表達。二是自主性。傳統大眾媒介的傳播主體都屬于某個媒體機構或組織。與此相比,自媒體更多的是自主選擇信息進行生產和傳播,具有極大的自主性。三是交互性,在自媒體平臺上,人們基于社會互動產生聯系,信息傳播沿著人際傳播網絡路徑進行傳播擴散,此路徑與傳統大眾媒體時代一對多的模式不同,成為了多對多的復雜網狀模式。
信息傳播倫理是新聞發布主體和客體在制作、傳播和接收新聞信息時必須遵循的道德、修養,以及新聞傳播的主體和客體必須履行的義務和責任。換句話說,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制定了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新聞傳播倫理必須與他們所在的社會的道德秩序相一致。新聞發布道德是新聞發布者和受眾的服務,目的是確保新聞發布活動以正常有序的方式進行。
二、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現象
自媒體時代簡單易操作的應用軟件給大眾生活帶來改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由于自媒體的平民化、自主性和交互性的特點,新聞傳播活動出現了倫理失范現象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虛假信息泛濫
真實是新聞的第一要義,這是任何新聞傳播活動所要遵循的底線。但是在網絡上,虛假新聞案件屢次出現。自媒體平臺內容生產和傳播結合,受眾眾多容易產生裂變式傳播,使得一些令人關心的信息會被受眾轉發和評論,原因是缺少嚴格審核。截至2018年,我國網民達8.29億,他們對于判斷信息真實與否的能力有限,很容易產生流言和謠言。此外,涉及公共安全和衛生事件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事件時,受眾更容易傳播假新聞和謠言,這些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低俗信息充斥
低俗信息是大眾媒介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迎合社會低俗的審美而不顧媒體責任和道德規范生產出來無社會價值和不雅的新聞產品,內容常常涉及色情、暴力、欺騙等。自媒體環境之下,一些自媒體為了追求高點擊率和經濟效益,發布一些低俗新聞獲取受眾關注。全國“掃黃打非”辦要求各地辦公室進行完全指導監督,包括互聯網信息、行業信息、公共安全、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督、廣播和電視臺等部門。呼吁組織和協調各部門,重點排查直播和短視頻、在線游戲等自媒體平臺,對在線文學作品進行篩查,發現內容粗俗的情況下及時現查處,對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包括法律法規禁止的內容進行調查和處理。低俗新聞的出現超過了新聞傳播倫理的底線,違背了社會道德,對社會造成極大不良影響。
(三)新聞侵權嚴重
所謂的新聞侵權,指的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創作者利用新聞媒體非法侵害公民、企業或其他社會團體的行為。在自媒體環境下,新聞侵權主要表現為侵犯知識產權和名譽權和隱私權。自媒體上的新聞傳播者,會通過互聯網發現自己想要的信息,多之間復制或轉載加以整合,沒有標注來源,涉及知識產權侵害,這在自媒體領域是十分常見的現象。近年來,自媒體洗稿現象頻頻出現,自媒體洗稿是將其他媒體發布出來的文章進行重新編排再加以發布,實則內容都是抄襲和復制,自媒體洗稿是自媒體時代新聞發布者新聞倫理失范的表現。
三、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的法律規范
中國目前的自媒體新聞傳播環境不容樂觀,新聞傳播的道德問題無止境,從道德的理論來看,作為行為人進入社會領域并和他人和社會產生聯系,社會規范和行為規范就不可避免對他產生一定限制,迫切需要解決上述出現的問題。
(一)自媒體時代的他律
他律從兩個層面來說,一是憲法和法律層面,二是政策和法規層面。法律和法規的限制可能對一些歷史時期的某些職業會產生直接影響,可以扭轉行業的不健康趨勢。因此,要保障大眾言論自由的同時對大眾進行大眾意見發表的健康引導。
首先,職能部門需要加強對自媒體的法律監督。就中國當前的網絡管理系統而言,只有那些規章制度,而嚴格的網絡監管法律尚未正式頒布。我們現在可以做的是模仿一些大型門戶網站的做法,并實現實名認證。網民向微博和微信發布信息時,可以進行有效的身份認證,以防止某些網民隨意發布信息,并有效避免虛假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一些網站規范了規范商業行為的一般規則和紀律措施,并通過網站的規范運營,使得大多數網民養成良好的在線行為,逐步培養積極的網絡道德素養。
其次,在線媒體必須積極探索虛擬空間管理模式,樹立網絡管理者在虛擬空間中與監管者之間進行協調與配合的理念。政府也需要加強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對網絡自媒體的不實信息第一時間內加以澄清,建立政府官方的辟謠平臺。最近,中國國家網絡信息管理辦發起了一項專項行動,以解決和處置與自媒體帳戶相關的一系列混亂問題。自媒體帳戶運營商必須尊重自己的權利、履行其相應的義務,并積極傳播積極能量信息,必須遵守法律,保護公眾利益。
(二)自媒體時代的自律
對于自媒體新聞報道不僅應考慮個人利益,還應考慮社會影響,自媒體的健康發展需要公民意識和網絡參與者的素養的提升來共同維護。自媒體行業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尚不完善,平臺運營商并沒有嚴格對發布的言論加以把關,助長了不實乃至非法言論肆意傳播,對非法侵權行為的追責,也沒有完全盡到協助義務,導致很多網絡侵權行為不了了之。大多數公民在面對侵害行為是采取漠視和逃避的態度,維權意識淡薄。自媒體平臺的參與者對網絡內容空間影響巨大,可以加強對自媒體和受眾的媒介素養和道德修養的培養,提升信息傳播的倫理意識,在各大平臺宣傳凈化網絡空間的正能量言論,引導自媒體的正確走向。同時還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強化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自媒體需要對其內容進行自我管理。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擁有了表達自己的機會,但是自媒體自由不僅意味著自媒體創作者擁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更應該在互聯網空間內保持充分的自律和自覺,自覺約束好自身的言論和內容,對一些信息不夠全面和未加證實的信息,要謹慎轉載,不要妄加議論,稍有不慎,便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或不失信息的制造者。
參考文獻:
[1] 黃富峰.傳播與道德[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02).
[3] 黃瑚,鐘瑛.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 蔡斐.自媒體規制中法律與倫理關系探析[J].當代傳播,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