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獨創的歷史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然而唯物史觀馬不是馬克思自己創造的,而是通過對前人歷史觀的合理揚棄而發現的真理。馬克思批判黑格爾認為歷史是精神的演變為唯心史觀,費爾巴哈雖然看到了人的作用但是將友誼與愛看作歷史的車輪而最終也落入唯心史觀。馬克思認為他們共同的問題就在于不理解“現實”,“現實”不單單是現在存在這么簡單,而是處于真實的生活環境與社會關系中的人,由此通過對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現存、自然、社會、精神狀態研究領略了“現實”的奧義,成為唯物史觀的基石。
關鍵詞:現實;人;自然;社會
一、馬克思之“現實”
“現”是現在,是一個限定的時間,“實”則為實有之實,從語義學分析,即客觀存在的事物或事實解釋,真實的即時物。由此日常意義上的現實,至少有即時性以及真實性兩大特點。馬克思的現實觀主要,他對現實的理解來源于黑格爾,黑格爾的“現實”概念主要包含著本質、實存兩個方面的內涵,在對黑格爾“現實”概念的批判性反思中,青年馬克思則更多是站在實存角度批評僅以 抽象的本質注釋“現實”的立場,強調“現實”與感性、經驗、個體、受時間限 定等“實存”性的內在聯系。“現實的”更常常在感性、經驗、個體、具體、受時間限定等意義上得到使用。
與“現實”語義上相對的即是“歷史”。“歷史”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日常意義的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黑格爾區分了歷史的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它既指“發生的事情”本身,又指“發生的事情的歷史”,即對歷史的敘述或是那些通過想象、為了想象而寫出來的東西。在他看來,歷史哲學的內容并非是歷史家們對歷史的敘述,而是“發生的事情”本身。
在馬克思論述原初的歷史關系時提出:“我們之所以在這里比較詳細地談論歷史,只是因為德國人習慣于用‘歷史和‘歷史的這些字眼隨心所欲地想象,但就是不涉及現實。”由此可見在馬克思這里,不是將“歷史”與“現實”作為反義詞相對立,而是將二者進行辯證調和。由此一來,現實是歷史的進程結果,歷史是現實的累積。
二、現實的人
馬克思反對以本質性思維解釋現實,認為對現實的理解必須訴諸于感性,現實的自然是人改造生存的自然,現實的社會是人們生活的社會,并且不是從國家引伸出現實的人,而是現實的人組成國家。因此,現實是人之現實。列寧認為,“在黑格爾那里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復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由此,現實的人成為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起點。
(一)現存的人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就已得出“現實的人即生活在現實的實物世界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將現實講為實存,那么現實的人必然首先生存于現存世界。根據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表明,新的時空觀正是以相對論為理論依據的,它認為時間和空間相互影響,彼此不可分離,形成一個四維時空統一體,時間和空間受物質及其運動的影響。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由三維的空間與一維的時間共同構成四維時空。在這里不是要在你我他之間尋找時間與空間的影子證明我們的實在,而是對馬克思而言,他認為在歷史觀的問題上試圖構建唯物史觀最終失敗都源于不懂得現實實在的人的情況,因而導致將人的本質抽象,從而產生錯誤的理解。因此,判斷現實的人首先要看他身上有沒有時間以及三維空間的特征,現實的人必然是現實世界中的人。
(二)自然的人
生物學上講,人首先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這一點上,人與動物是沒有任何區別,都需要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因此馬克思在談實踐的時候認為人類的第一個實踐就是自然生產實踐,換句話說,人類要想生存在現實世界,首先就要維持自己的生命活動。但是人類不但能以自覺聯合起來進行更大范圍的生產,還能隨著生產過剩而進行平等交換,這也是馬克思關于資本社會學說的研究起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正是揚棄了費爾巴哈的對象性方法,確證人類本質的同時證明了人類的存在。在這里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忽視了人的現實性,認為真正的感性不是只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勞動過程中對自然、人以及社會的實在改變,人在勞動中不僅要依靠自然,還會改造自然,由此確認了自然的現實存在。反過來自然也會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影響,如過度污染導致的自然災害導致人類社會的災難,自然也能以人類為對象,由此人也是現實的,是存在于現實的自然自然中的人。
(三)社會的人
人具有自然的性質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停留在此就很難將人類與動物區分開,其實關于人與動物的區分是非常明顯的,古人對此的理解多為外觀特征上,如漢字中的“人”,看似簡單的漢字其實是古人對人與動物的區別的答案,用能以雙腿直立行走這一特征來區別人與動物。但這樣的簡單區分顯然不能使人類社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其實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之前,馬克思就有了關于人的真正本質的認識,“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 …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有目的的活動”抽象為“實踐”,并視其為人的本質,這說明了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定義是廣泛的。同時這也是馬克思從自然屬性的意義上去談人的本質,而實踐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類的第一個實踐活動就是物質生產實踐。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一點是,人類與動物同樣依靠自然生存,但是自然是人類的無機身體,人類可以通過實踐改變自然,這才是人的本質、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所在。回觀《提綱》第八條中,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更加證明了我們應該對這兩個主要時期的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放在一個系統中關照。
人們就是在歷史的實踐中不斷生產社會關系,當然這里要注重一個關鍵的截點—分工。試想一個原始人去摘一個果子以填飽肚子,并不會生產除了飽腹感以外的任何東西。只有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導致的產品過剩,才是交換即編織社會關系的基礎,并隨著分工的普遍化,不僅人類實踐生產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也本就存在于實踐之中。所以在這里“在其現實性上”不僅僅是個內容限定,批判特定的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理論,也是一個時間限定,強調了歷史性的關照,說明了“社會關系”在馬克思眼中是一個不斷生成完善的,當然更是一個人實踐的、社會關系發展的雙向過程。馬克思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將歷史的發展歸結于人類的活動,從而發現了人與社會的奧秘。
(四)精神的人
我們常把“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掛在嘴邊,說明我們承認精神的客觀存在,現實的人還是精神的人。近代科學表明,腦死亡即精神的消滅,因此精神是與大腦這一器官緊密相聯的,我們用大腦的客觀存在也能確證精神的實在。回溯前文,人類的第一個實踐必定是自然生產實踐,那么此時對于精神而言,就是一種需要維持精神的需要,推動我們摘下果樹上的果子。如果說“實踐”與“社會關系”構成了人的最根本特征,那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的本質即他的需要”則是馬克思眼中人的外部表現。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無論是物質生產的過程的“實踐”,還是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其本身都是一個物質性的概念,而“需要”則是一個精神的概念。馬克思不僅在原著中反復強調它們的物質性,并且還反對精神的神秘性,認為一切神秘的東西都有現實的物質基礎,精神的東西本質上都來源于物質。這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性質來分析“實踐”、“社會關系”與“需要”的性質。
其次,既然確定了“需要”應該從精神的角度去談本質,那么我們就要回到馬克思的原著中,同時要考慮馬克思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與文本的語境。馬克思在創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他遷居巴黎,已經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這一突破是通過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完成的。接下來,馬克思通過在巴黎對資本主義的考察,初步形成了以生產實踐為核心哲學世界觀,此時的他受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是費爾巴哈,《手稿》中有費爾巴哈哲學的影子已經成為馬克思研究者們的共識,以至于后來馬克思必須通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來與費爾巴哈決裂。費爾巴哈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可以以類作為自己的思考對象而動物不行,就是說人擁有類意識而動物只有包括感覺在內的最基本的意識。“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馬克思在《手稿》中沿用了費爾巴哈類的概念,人類的勞動不同于動物的勞動,自然界中生活的動物也有勞動,海燕搭窩、蜜蜂筑巢,都是典型的動物勞動,但是區別就在于,動物只能為自己而勞動,而人不僅能為了自己并且可以為人類本身而勞動,構成了人類社會普遍分工現象存在的可能性,并編制出了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這部分區別于動物的意識——類意識就是由馬克思所說的人的類本質——勞動的性質所決定的,由此類意識就是類本質的目的,也就是勞動的表面現象--滿足需要。如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低下,部落氏族以及更原始的集體狩獵,他們也能意識到同一個共同體的發展能保證自己的生存。那么對于這種需要,反過來也能推動勞動的發展,人對生存的需要就會帶來農業活動,人對交換的需要就會帶來商業活動,人對生活品質的需要就會帶來服務業活動。
人需要什么 馬克思認為人首先需要能夠生活,生活要求必須要滿足吃穿住行這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創造物質生活本身,這不但是人的第一個需要,也是創造歷史的前提,并由此實踐編織出了復雜的社會關系。但是這一過程往往是無意識的,人們勞動直接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社會關系無非是在人類不斷增進的需要所必然誕生的,如組成部落,交換的產生。但由于“實踐”與“社會關系”都是物質性的概念,而“需要”是類似于類意識的精神性概念。所以如果說“實踐”是隱性概念,“社會觀念”是由實踐編織的顯性概念,那么“需要”就是顯性的顯性,是對于“實踐”和“社會關系”的表面現象,他們共同構成了現實的人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對人的哲學理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袁貴仁.對人的哲學理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王瑞,陳新亮.對愛因斯坦相對論變革時空觀的思考[J].商,2013(1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王雨晨(1995—),男,河南鞏義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