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佳雨
摘要:庚子初年,一場即將感染上百萬人的瘟疫突然爆發。和2002年的非典一樣,來得猛烈又突然。不同的是,我國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當年相比都大幅提升了。因而我們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控制住疫情,讓它不再以迅猛之勢發展下去。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疫情的拐點尚未到來,湖北省和武漢市的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復雜。因此我們要時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分析戰果,做到不懈怠、不放棄,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雖然此次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造成了空前絕后的影響,但它同樣也給我們上了一堂“大課”,警醒著我們,讓我們認識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可以說,大自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導師。
關鍵詞:新冠病毒;感染;傳播;防控;啟發
一、新冠病毒的生命歷程
(一)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過程
要了解病毒是如何入侵人體,破壞人體內部結構的前提,就是要對病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新冠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與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屬于同一類,但不是同一種。由外入內來看,新冠病毒的蛋白質外殼是由三種蛋白組合而成的,分別為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M蛋白)和膜糖蛋白(E-蛋白)。進入細胞內部,有一條正向單鏈結構的RNA。
病毒要進入細胞,第一步就是要與細胞上對應的受體識別并結合。比如艾滋病病毒HIV的常見受體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細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而不用擔心空氣傳播。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和SARS一樣,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首先,新冠病毒上的刺突糖蛋白需要與細胞上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識別并結合,打開宿主細胞的細胞膜。接著,病毒表面的包膜與宿主細胞的細胞膜進行融合,釋放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一條RNA單鏈到細胞里。該包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分子,根據人體細胞膜的相似相溶原理,這種結構的存在似乎更好地實現了病毒包膜與細胞膜的融合。這種RNA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可以直接作為信使RNA,迷惑細胞內的核糖體,從而合成RNA復制酶。RNA復制酶會根據病毒的RNA生成RNA負鏈。這條負鏈會繼續與復制酶生成更多病毒的RNA片段和RNA正鏈,這些不同的RNA片段又會和核糖體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質結構。最后,這些蛋白質外殼會與RNA組合生成新的冠狀病毒顆粒,通過高爾基體分泌至細胞外,感染新的細胞。每個被感染的細胞都會產生成千上萬個新病毒顆粒,蔓延到氣管、支氣管,最終到達肺泡,引發肺炎。
(二)新冠病毒的傳播
新冠病毒想要傳播,第一步就是要接觸到含有血管緊張轉化酶2 的細胞,而恰好人體身上就有不少這種細胞暴露在空氣中——粘膜細胞。口腔黏膜細胞是最常見的,同時又是最容易接觸到空氣的。當我們打噴嚏或是哈欠時,都會有黏膜細胞釋放并暴露于空氣中,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佩戴口罩的原因。病毒通過感染者的口中、鼻腔中噴出的飛沫傳播到空氣中,進而感染他人,而且新冠病毒可以再微小飛沫中存活數小時。
近日,日本NHK電視臺發布了一個模擬病毒傳播的視頻,展示了病毒在自助餐廳中的傳播速度。視頻中顯示,10名志愿者進入自助餐廳用餐,其中一名志愿者的手上被抹了模擬病毒的熒光物質,大家像往常一樣,在餐廳里隨意走動。三十分鐘后,實驗結果揭曉。食客的餐盤里、紙巾上、水杯、臉上、手上,到處都是這種熒光物質。如果將熒光物質換成新冠病毒,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從實驗開始的一名“感染者”到實驗結束的十名“感染者”,可以看出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與覆蓋范圍之廣。
二、新冠病毒的防控
面對傳播速度驚人的新冠病毒,我們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做好防控工作。聽從政策安排,戴口罩、勤洗手、通風消毒,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給國家添麻煩。我們都知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點。因此,為了打贏這場防控阻擊戰,針對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一)特定人群的防控
老年人由于體質弱,抵抗力下降等原因,被認定為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因此對于該人群的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具體實施防控工作前,要做的就是幫助老人掌握有關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個人防護措施、衛生要求和健康習慣等知識,讓其認識并學習到方方面面的預防措施,緊接著就是把每一步落到實處。一般來說,在沒有什么特殊情況下老年人是不會出門的,因此就減少了很多安全隱患。但對此也不能懈怠,若有事外出,則應提醒其戴好口罩,多數時候老年人外出都會有子女陪伴,所以這一點務必要做好。回到家中后,洗手消毒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手接觸到受污染的物品表面或被感染的病人后再觸摸面部是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所以回到家后要及時用免洗洗手液、肥皂或水清潔雙手,把病菌病毒統統沖洗掉,避免病毒殘留在手上引起感染。呆在家中時,就要做好室內通風工作,當然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需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那么在這樣外出鍛煉的一個時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場地、器械等等,做好自身的鍛煉。
如果在做好這一切防控措施的情況下,老人出現了發熱、咳嗽、咽痛等可疑癥狀時,要及時采取以下措施:(1)進行自我隔離、避免與其他家庭成員的接觸;(2)聯系當地醫療人員,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如去過哪,和誰接觸過等,以便更好地開展處理措施。(3)如果老人被確診為新冠病毒肺炎,那么其家庭成員等密切接觸者就要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
(二)特定場所的防控
當前,疫情形勢已不再那么嚴峻,因此,學生們也都陸陸續續地回到校園進行線下學習。作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是稍顯困難但又十分重要的。學校要密切監測學生的健康狀態,做好每日兩次體溫的測量工作,若學生中出現可疑癥狀,應及時向疫情管理人員報告,配合醫療衛生機構做好接觸者管理和消毒工作。
由于學生回校后還要繼續為時兩周的線上學習,因而絕大部分時間都會呆在寢室。那么學生個人就要依據學校規定,做好每日衛生打掃,通風工作,對寢室公共物品要及時清潔消毒等個人防護措施。在學校其他公共場所,尤其是超市、圖書館等出入頻繁的場所,要做好通風和消毒工作。兩周之后回到教室上課時,更要加強防控,因為人員聚集時間相對來說較長一些。
三、新冠病毒帶給人類的啟發
在這場被譽為“戰爭”的疫情中,新冠病毒奪去了許許多多條鮮活的生命。可以說,這是一場“災難”,一場“二戰”后最大的災難,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大,都超出了我們的認知。但“每一次危難總是帶給人類一些寶貴的啟迪和禮物”,所以這場“災難”到底帶給了我們什么樣寶貴的啟發呢
(一)尊重自然,實現人類社會長久發展
尊重,是人類的美德,它不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之間,更存在與人與萬物之間。這么多年來,人類做了多少破壞大自然、破壞環境的事,而目的只是為了撰取一點蠅頭小利,滿足我們貪婪的口腹之欲,并且這種行為越發頻繁,越發惡劣。大自然也是有限度的,它終將會不堪重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相同的方式來“回饋”人類社會。近些年來,臺風、海嘯、沙塵暴、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森林大火持續不斷,暴雨侵襲......究其原因,終歸是我們人類害了自己。這次的疫情,同樣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次教訓,只不過比以往持續的時間更長久,破壞力更大而已。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捕殺野生動物,將本屬于動物身上的病毒帶到人類世界。為了滿足人類日常需求,我們飼養了雞、鴨、鵝等禽類,但人類仍不滿足于此,一次次入侵野生動物的世界,把它們關到籠子里,帶到世界各地,進行非法交易,現在竟然還食用它們的肉。如果說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那么在人類社會這么多年的進化發展中,我們的祖先應該早已把它們當作家禽一樣來馴養,而不會等到今天。
大自然的懲罰只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教訓、懲罰無時不刻都在發生,但我們只是一味地逃避、無視,一而再再而三地掠奪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不斷走向一條黑暗并終會滅亡的道路。因此,“新冠病毒”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本職工作,來到人類世界,給我們“上課”,告誡我們:“如果你們再不停止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尊重自然,那么自然同樣也不會尊重你”。我們是該換一種對待環境的態度,換一種方式生活,不能只一味向自然索取,我們也要為自然做些什么,這樣才能得到大自然的“饋贈”而不是“報應”!
(二)疫情面前,人人平等
古語有言:“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在災難面前,人類都會暴露出自己丑陋、自私、貪婪的一面,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價。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病毒不會因為你是富人而不感染你,不會因為你是總統、首相、億萬富翁而不感染你。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無論是權貴還是草民,新冠病毒都會一視同仁地對待。無論是坐擁數萬資產的富翁,還是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的乞丐,在疫情面前統統撕掉了標簽。
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僅要承受肉體上的折磨,還要負擔高昂的治療費用。但在疫情面前,新冠病毒讓無數原本可能會因支付不起高昂治療費用而放棄治療的普通人,受到家人般的對待。政府竭盡全力,召集數萬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配備最好的醫療設備,全力救助每一條生命。反觀國外抗擊疫情情況,一些國家把流落街頭的乞丐請進賓館,享受優質服務。試想,如果不是因為新冠病毒,在那些貧富差距十分大的國家怎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因此,新冠病毒想要告誡我們:“人生而平等,任何時候都是這樣,也應該這樣,不只是在疫情面前”。
從冬天到夏天,我們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一次“巨大挑戰”,是一場全民抗戰的阻擊戰。回望這段驚心動魄的日子,我們會慶幸出生在這樣一個大國,發出“此生無悔入華夏”的感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防控工作都在平穩又高效的進行中,相信不久之后,我們就會戰勝新冠病毒,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參考文獻:
[1] 艾倫·麥克法蘭.新冠病毒——災難與機遇[N].光明日報,2020-04-16(012).
[2] 齊陽,黃愛文,宋洪濤.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抗新冠病毒藥理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20-05-24.
[3] 熊傳武.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時間詳解[J].食品安全導刊,2020(13).
[4] 楊勔,雪莉·范.新世紀戰“疫”[J].世界科學,2020(04).
[5] 提升自身免疫力,有效抗擊新冠病毒感染[J].食品安全導刊,2020(10).
[6] 孫穎,程標,蘇明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研究現狀[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