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一鳴 羅志嬌
摘要:垃圾分類處理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日本作為我國的近鄰,在垃圾分類處理上堪稱典范。而在我國,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垃圾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這不僅加重了社會的環境污染,對社會管理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國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所產生的校園生活垃圾也不容小覷。因此,為了更好地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開展,解決中國高校垃圾分類問題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為例,利用查閱文獻等方式了解了日本對于垃圾分類的研究現狀并進行分析,同時利用調查問卷及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考察,發現了一些存在于校園中的關于垃圾分類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新的適合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的垃圾分類問題解決方案,如完善垃圾分類的相關設置及形成以高校為中心的新型循環經濟模式等,為國家解決高校垃圾分類問題提供有意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垃圾分類;高校;循環模式
一、日本的垃圾分類
日本的島國地貌,匱乏的土地資源不允許對垃圾進行大規模的填埋處理,只能主要通過焚燒這種方式處理垃圾,在日本,通過燃燒處理垃圾可以將垃圾體積減少到二十分之一;而且七成以上的垃圾回收要利用依靠熱再生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備受爭議,因為熱再生會產生二氧化碳等,增加環境負擔。另外,日本獨特的包裝文化,也使日本成為了一個垃圾制造大國,人均制造的垃圾量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而后,日本政府也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如今已被稱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最好的國家。
(一)生活垃圾分類條目細致嚴苛
日本在生活垃圾分類方面做得格外細致嚴苛。在日本,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這幾類再細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幾年前,日本橫濱市就已經把垃圾類別由原來的五類更細分為十類,并給每個市民發了長達27頁的手冊,其條款有518項之多。試看幾例:口紅屬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紅管屬小金屬物;水壺屬金屬物,但12英寸以下屬小金屬物,12英寸以上則屬大廢棄物;襪子,若為一只屬可燃物,若為兩只并且“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屬舊衣料。而德島縣上勝町更是把垃圾細分到44類,并計劃到2020年實現“零垃圾”的目標。
(二)注重生活垃圾的預處理
日本人不僅僅是將生活垃圾細分,他們還強調垃圾要經過“特殊處理”才能扔進垃圾桶。比如,在廚房產生廢油后,日本主婦們會自己付錢去超市購買一種凝固劑,凝固劑倒入廢油中就能使液體的油變為固體,然后將固體的油用報紙包好,作為可燃垃圾處理掉。此外,對于一個普通的塑料瓶,相比中國簡單地隨手丟進垃圾桶,日本對其丟棄也有詳細的要求。首先應將瓶內的水或飲料喝光或倒光,其次還需要進行簡單的水洗,然后取下瓶蓋,撕掉標簽,踩扁后再根據各地區的垃圾收集規定,在指定的時間內丟棄到指定地點。這些無疑都大大方便了塑料瓶的后期處理工作。
(三)出臺相應法律法規進行保障
自日本著手推動全國性的垃圾分類運動以來,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法律法規,從1900年的《廢棄物掃除法》到1970年的《廢棄物處理法》,再到2000年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都不同程度的促進了日本垃圾分類的發展。另外,在2018年日本國會還制定并發布了《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針對當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生產性停滯、相關人才亟待培養等問題,推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及改進工作的具體舉措。在日本健全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規范下,社會各界共同遵法守法,才有了如今的顯著成效。
(四)加強國民的環保意識教育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對幼兒園、中小學學生的環保教育,還將垃圾分類相關的內容編入教材。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就學到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比如喝過的牛奶盒要自己清洗后才可以扔掉。而大阪的所有小學則都會開設一門名為“環境科”的課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們學會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另外,他們還會組織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到垃圾焚燒廠進行課外實踐。這些都有利于日本學生從小樹立起垃圾分類回收的集體意識。因此,日本形成了以政府牽頭為主、社會響應為輔的環保教育體系。
二、我國的垃圾分類
(一)我國的垃圾分類現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產出國,且保持著8%—10%的年增長率。如今,全國2/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境,很多城市的垃圾已無處填埋。針對于垃圾的處理,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加快“兩型社會”建設,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為切實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已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并且,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底,我國要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方案中還提到,要動員社會參與,要強化國民教育,著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垃圾分類和資源環境意識。加快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建設,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建立垃圾分類督導員及志愿者隊伍,引導公眾分類投放。
(二)垃圾分類,高校先行
高校作為人才的聚集地,更應垃圾分類我先行,且我國高校群體日益龐大,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產生的生活垃圾不容小覷,現階段,大多數高校仍然缺乏科學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和配套的垃圾處置措施,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對城市環境建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國的高校,由于快遞頻繁、外賣量大等因素,校園里的垃圾清運量逐年增加。我們主要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為例,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文獻研究等方法,調查了學校的垃圾分類現狀,并進一步研究了存在的問題。我們發現,學校方面缺乏垃圾分類的相關硬件措施,并且學校在關于垃圾分類回收這一問題上,缺乏相應的宣傳與引導。而高校大學生自身在垃圾分類上的意識以及行為上就有所欠缺,兩者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所以高校應把垃圾分類和生態環保教育作為校園精細化管理和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統籌做好組織管理、宣傳教育和校園配套建設等各項工作,根據學校自身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項目,最終形成人人知曉、普遍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三、學校實施垃圾分類的建議
小組成員根據前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及文獻查閱等方式得出的調查報告得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在垃圾分類的工作開展方面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學生垃圾分類意識薄弱,缺乏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學校在垃圾分類方面宣傳與引導不足,學校缺少相關硬件設施等,針對此類問題,綜合小組內所有成員的看法,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完善垃圾分類的相關設置
1.細化垃圾分類
在實地考察中,小組成員了解到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內校方只是簡單地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者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全國上下掀起“垃圾分類”的熱潮后,在威海市印發《威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后,該校又在此基礎上在餐廳周圍新增設置廚余垃圾,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學生反饋的調查問卷中也可以看出,學校的主備群體所產生的垃圾中,食物垃圾占93.51%,另外可回收垃圾以及廢棄塑料均占80%多,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外賣及快遞產生的。因此可以看出,如果簡單的將校內的垃圾分為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兩類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根據垃圾源頭進行細致分類處理,才能更有效的進行垃圾分類工作。
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學生宿舍為例,可在宿舍周圍設置與以快遞紙盒、廢紙為首的可回收的紙質垃圾,以外賣餐盒為首的可回收廢棄塑料垃圾,剩菜剩飯等廚余垃圾,廢棄衣物、玻璃、金屬為主的可回收垃圾以及廢電池,手機等有害垃圾等相對應的垃圾分類箱,以方便學生進行垃圾分類。
另外,像現如今處在戰疫情的特殊時期,口罩、一次性手套、護目鏡等用于個人防護的醫療廢棄物明顯增多。尤其是像用過的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都應分類回收,作無害化處理,因此高校里應該設置廢棄口罩專用回收桶,以防止發生二次污染等狀況的發生。這樣細分工作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同學面對垃圾不知道應如何投放的問題,也方便了垃圾分類工作后續的高效進行。
2.引入押金退還制度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個國家和地區引入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品類范圍覆蓋面廣。以飲料瓶為例,瑞典、挪威、丹麥、愛沙尼亞、荷蘭、立陶宛等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蘇格蘭的部分地區已實行飲料標準包裝物的押金制度。統計數據顯示,在實施押金制體系的國家和地區,塑料飲料瓶能達到平均85%以上的安全回收率。而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中,據調查問卷統計調查顯示,產生的廢棄塑料(塑料食品包裝、一次性塑料用品等)一類垃圾占84.84%,因此可以對這類垃圾實行押金制度。
以飲料容器為例,學生在購買瓶裝飲料時,根據瓶子的大小支付一至兩元的押金。在學生喝完飲料后,將空瓶投入空瓶回收機器內即可退還押金。根據飲料容器容易堆積存在的地點,可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內的超市、宿舍及教學樓附近設立空瓶回收機器,以方便學生退還押金。
經小組成員調查發現,學校的垃圾箱還存在“垃圾容易溢出”的現象。實際上垃圾箱內的垃圾數量并不多,只是因為經常會有體積較大的飲料容器或快遞盒的存在才導致這種現象發生。而押金退還制度就可以很好的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能夠有效地分離快遞盒及飲料容器并做到垃圾分類回收工作。
3.嚴格監管垃圾分類行為
在小組的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教學樓內的垃圾很多都被擺在桌面上,而宿舍的垃圾也是,都“一袋裝”被扔進了垃圾桶。這些情況都無人管制,所以也懲罰不到個人。因此,為了垃圾分類的更好實施,為幫助保潔阿姨“減負”,大學生應提高自主分揀垃圾意識,同時,還可以實行垃圾分類監管制度:
(1)可以在垃圾分類區安裝高清攝像頭,運用人臉識別技術,能實時對隨意傾倒垃圾,不做垃圾分類者進行追蹤;
(2)可以組織垃圾分類監管小組,在校園內進行監督,對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同學予以警告。也可鼓勵同學們,對不做垃圾分類者進行舉報,舉報真實者可得到學分獎賞。
4.垃圾分類宣傳多樣化
在實施垃圾分類過程中,要形成人人知曉,普遍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宣傳必不可少。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就給垃圾分類做了一個宣傳曲:“報紙雜志硬紙箱,金屬玻璃和織物,各類塑料飲水瓶,資源利用可回收……含汞含鉛都有毒,亂扔會把環境污,有害垃圾紅桶收,特殊處理才安全……”像這樣的朗朗上口曲子利于學生們記憶。
學校層面也應將垃圾分類和生態教育作為校園精細化管理和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可以設計垃圾分類小游戲并鼓勵學生們登錄了解,以游戲的方式會更利于學生們接受。同時,學校應多設置垃圾分類相關講座,培養學生們的垃圾分類意識。并且多鼓勵學生舉辦垃圾分類環保公益活動,將意識轉化到行動上,會更有利于垃圾分類的實施。總之,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開展各種有校園特色的活動,最終形成人人知曉,普遍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二)形成以高校為中心的新型循環經濟模式
即在學校與學校附近的垃圾處理廠之間建立一種循環經濟模式。學校產生的廚余垃圾可以運送至垃圾處理廠,然后經垃圾處理廠的肥料化處理、飼料化處理或能源化處理后,其產生的化肥或燃氣等再重新投入到學校中進行利用;另外,在垃圾處理廠進行垃圾處理時,所需要的勞動力及高技術人才都可以通過學校進行提供,進而形成了在學校與垃圾處理廠之間的就業與人才的流動關系;而垃圾處理廠也可以在學校提供的人才幫助下,進一步將垃圾處理廠擺脫“骯臟”的名片,將其打造成學校附近乃至學校所在城市的著名景點,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的循環發展。
1.高校與垃圾處理廠之間的廚余垃圾和化肥,燃氣等循環流動
根據本小組成員的調查顯示,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中產生的廚余垃圾約占93.51%,由此可以看出廚余垃圾在校園垃圾中占不少的比重。據了解,餐飲垃圾處理后能夠實現垃圾體積減量化達八至九成,里面的油脂可以提煉產生植物機油,用于工業用油,還能夠防止非法提煉“地溝油”的情況發生;產生的沼氣還可以用于發電。最后分解剩余的固體剩飯菜,可以用于堆肥再利用。按照45天完成一次堆肥、一噸餐飲垃圾產生0.4噸的有機肥計算,可以生產1.6~2噸有機肥。因此,廚余垃圾在輸送至學校附近垃圾處理廠的處理后,在減輕了校園垃圾負擔的同時也進一步實現了廚余垃圾的有效再利用。
廚余垃圾在垃圾處理廠回收處理時,主要有肥料化處理、飼料化處理和能源化處理三種方式。廚余垃圾的肥料化處理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和厭氧消化兩種,這兩種都能有效地將廚余垃圾進行資源合理化運用,從而使廚余垃圾經垃圾處理廠回收加工后變為有機肥,而這種有機肥又可以運輸至學校用于校園綠化、校園餐飲蔬菜的栽培等工程。而飼料化處理則可以將廚余垃圾轉變為高熱量的動物飼料,從而促進校園餐飲行業中肉類的加速循環。廚余垃圾的能源化處理主要包括焚燒法、熱分解法和發酵制氫等。焚燒法在處理廚余垃圾后產生的熱能可以轉化為蒸汽能或電能,這些能源則可以投入到學校的供暖供電中實現能源的回收利用;熱分解法則能將垃圾轉化為燃氣、生物油和焦炭等,也可以投入到校園中使用實現能源再利用。因此,不管哪一種方法都能通過廚余垃圾將學校與垃圾處理廠之間有效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新型的循環經濟模式。
2.以垃圾處理廠為中心發展旅游業
垃圾處理中心也可以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我們可以將垃圾處理廠設計為“綠色的森林”,讓垃圾場不再是骯臟的代名詞。將垃圾場的處理環節進行透明化處理,并且對外開放,允許市民以及游客進行參觀,讓他們近距離的看到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并且,可以在垃圾處理廠外圍建立科普長廊,陳列由垃圾變成的“寶物”。同時可以將垃圾處理廠變為科技館,為小朋友們展現垃圾的“魅力”,讓孩子親身體驗垃圾處理的流程,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自己學會垃圾分類處理,還會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類,助力垃圾處理。榮成文化底蘊深厚,且生態環境優美,擁有兩個國家4A級景區,是旅游勝地。若將垃圾處理廠建造為旅游名所,不僅會提高人們對環保的認知度,也會為榮成這座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3.高校與垃圾處理廠之間的人才與就業流動關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環保的地位不斷上升,機構不斷強化,投入不斷增多,環境質量由惡化到扼制再到轉好,環保工作也由環保部門孤軍奮戰到現在的全黨全社會都在干環保。在政策與資本的裹挾下,環保產業步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在如今大數據、智能化的時代,需要的人才也是新型技術人才,垃圾處理技術的研究也成了環保行業創新的焦點。
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為例,在學校周邊建立垃圾處理廠,學校培養的技術人才就可以在垃圾處理廠就業,為環保添一份力。垃圾處理廠在處理廚余垃圾等垃圾時,為了使垃圾能夠資源再利用,也會運用到許多新技術進行操作。如將廚余垃圾進行熱分解處理時,由于熱分解法對處理裝置的腐蝕較小,應用前景廣闊,但大范圍的應用卻成問題,在這過程中,學校的高技術人才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力量,比如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的食品工程系學生,可以將有關知識運用到廚余垃圾的相關回收利用活動中,協助垃圾處理廠的工作;比如藝術系同學可以為將垃圾處理廠打造成旅游景點而出謀劃策,發揮作用等。同時,大學生可以為市民進行垃圾處理技術的科普,在增長了自身環保知識外,也能使更多人了解到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總之,高校與垃圾處理廠之間的合作可謂互惠互利。
四、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而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更應背負起帶頭責任,把高校作為垃圾分類的前沿陣地,助力社會的垃圾分類工作。本文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為例,闡述了通過調查研究后,發現的在垃圾分類上,學校及學生存在的意識薄弱,引導不力的問題。同時,針對問題,本文也提出了建議及設想。高校的垃圾分類工作應當根據自身校園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更好的推動生活垃圾管理向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康玲.日本、德國垃圾分類管理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6).
[2] 呂維霞,杜娟.日本垃圾分類管理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1).
[3] 一卓.來自海外的“分類絕技”[J].走向世界,2019(32).
[4] 陳冬梅,王宏宇.淺談高校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性[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11).
基金項目:2019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校級創新訓練項目“從日本垃圾分類現狀分析如何解決中國高校垃圾分類問題”(編號:201910214303)。
作者簡介:牟一鳴(2000—),女,山東濱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語;羅志嬌(1999—),女,山東德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