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同的時代,我們觀看的目光會發生改變,繪畫者的關注目光也會隨著社會目光的改變而改變。從中國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中又可以看到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和女性自身目光的逐步覺醒,她們不再只是男性審美下的“他者”,而走向了自我價值的追尋。
關鍵詞:目光;他者;女性形象;觀看
正如約翰·伯格所說的那樣:“我們今天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看過去的藝術品。實際上,我們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過去的藝術品。”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觀看的方式也在隨之發生改變。在今天,由于我們的審美趣味的改變,再也不可能以唐代的審美標準來看待當時的女性形象。每一次的看與被看,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此,本文以一種觀看的視角來分析中國繪畫中女性形象的演變以及這種轉變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神指向。
古代的中國可以說是父權制高度發達的社會,在這種父權制下對女性形象的觀看行為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權力關系。男性依照他們的意愿塑造出兩種主要的女性形象——賢妻良母和名媛淑女型,而女性則模仿了這樣的審美標準塑造著自己。在這樣的背景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繪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繪畫最早的功能主要是敘述和教化,比如墓室繪畫中反映女主人生活的形象,比如由顧愷之按照《女史箴》繪制的長卷《女史箴圖》等。《女史箴圖》圖解了封建社會女子道德節操的規范,但畫中的女性形象面部表情單一,刻畫平均,個性特征也被淡化,根本無法從圖中分辨出人物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但幾乎同時期的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卻可以較為清晰地分辨出畫中人物的姓名、身份和性格。這種差異足以顯示出男女在父權制社會中的不平等地位。其實這種不平等還清晰的體現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中,在繪有500余位人物的長卷中,女性僅占20人,還被安排在了畫面的邊緣位置,足以看出當時的性別觀念。此類女性形象可以看作是倫理教化的產物,男性畫家通過自己的審美標準對女性形象進行描繪,以突顯男性的尊貴地位。此外,在古代,仕女畫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男性觀看視角下的產物,隨著城市的興旺和發達,古代男性的生活也變得注重自由和享受,此時的女性逐漸成為了被“消費”的產物。在《簪花仕女圖》中,男性畫家用精致的筆法描繪出了女性的豐腴之美和滑若凝脂般的肌膚,這足以看出那個時期男性審美下的女性標準。到了明清,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變得纖細、瘦弱,這樣的變化背后蘊含著那個時代的審美標準。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審美變化,但是這種變化背后依然蘊含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的形象是在男性的審美理想中被塑造出來的,女性也在被觀看中塑造著自己的形象。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論是男性畫家還是女性畫家都采用了“無性別”的繪畫方式,女性被提倡與男性同等的地位,承擔一樣的社會責任。在羅公柳的《地道戰》中女性就被安排在了突出的位置。在王霞的《海島姑娘》中更是幾乎看不出女性的性別特征。雖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從中卻可以透過形象的塑造觀看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下審美價值和性別的關系。盡管在這一時期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改善,但是女性依然生活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在被“無性別”描繪的同時,其實是忽視了女性本身的性別價值,而被賦予了與男性同樣的特征,這樣的圖像方式可以看作是對女性性別的忽視。女性依然在被“觀看”的社會狀態中生存,真正的自我意識并沒有得到覺醒。
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在西方女性主義的影響下,中國的女性藝術家開始運用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對自身的性別價值和女性問題進行探討。她們從自身感受出發,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由被“觀看”向自我觀看的轉變。其中喻紅是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畫家。她的《目擊成長》系列,以老照片作為依托,記錄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喻紅的成長,也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可以從個體的視角見證整個社會的改變。她將個人成長用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真實的場景中,見證了一切的變化。她用繪畫的方式將照片所承載的記憶描繪出來,完成了對照片的超越,找到了屬于她自己的獨特的女性視角和繪畫語言。同樣運用照片為依托進行創作的不可不提男性畫家張曉剛,他的《大家庭》系列作品用模式化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于社會的關注和批判。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畫家在對相同的事物進行描繪時所關注的興趣點和所表達的感情是不一樣的。盡管在新時期,男性畫家筆下的女性形象也發生了改變,他們開始描繪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女性形象,但是作為“他者”的女性依然處于“被觀看”的審美之中。
從中國古代以“男尊女卑”思想為依托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到女性藝術家從自我的視角描繪女性本身,關注女性問題,無疑可以看到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大眾文化興起和消費時代的到來藝術家關注的目光以及欣賞者審美的改變。人的目光從來不是機械的、被動的,而是一種積極地發現或尋找,觀看本身又是一種復雜的行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我們觀看的目光會發生改變,繪畫者的關注目光也會隨著社會目光的改變而改變。從中國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中又可以看到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和女性自身目光的逐步覺醒,她們不再只是男性審美下的“他者”,而走向了自我價值的追尋。
參考文獻:
[1] 陶詠白,李湜.中國女性繪畫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2] 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作者簡介:谷昱曄(1992—),女,河北石家莊人,天津美術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寫意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