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明
摘 要:教學評價是教學環節中重要部分。正確有效的評價反饋可以有效的促進教學。
關鍵詞: 評價反饋;語文教學
一、什么是評價反饋
評價反饋又稱評價回饋,一般指在評價過程中將最初的輸出返回到輸入,同時改變輸入、影響功能的一種過程。評價反饋形式的多樣性和實效性是評價促進教學的根本。[2]
二、課標對教師評價提出怎樣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評價的要求“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1]
語文課程評價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評價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有新意的思路和表達以及有特點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1]
三、何種評價反饋方式有利于促進課堂的有效性
(一)強化過程,評價形式的多樣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初中階段要背誦優秀詩文80篇[1], 在繁重的初中學習任務下80篇的優秀詩文背誦即使分批進行孩子們的也顯得很吃力, 更何況現階段的考試要求是學生不可以寫錯一個字,面對這個局面本人采取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對戰方式, 如默寫一首古詩,寫錯字的同學需要交10學分,如果這一次默寫全班30人寫錯10人寫對, 那么這10人將平分30人的300學分,即這首詩每個全對同學獲得30學分。 默寫批閱的方式也從單純教師批改變成學生互批,每個全對的同學一定會經歷無數同學的“再次過目”, 而在這樣的“批改”與“過目”中,學生對每個字的準確率達到了新的高度,全對同學的成就感也會促使他下次默寫更認真仔細。從最后考試的試卷分析中也體現出來平行班我們班的默寫題正確率最高。
(二)創新內容,評價者的多元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1]
當前的教學提倡發現學生優點鼓勵式評價,但教師沒有針對性地說好是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要根據學生的寫作水平給與中肯又不失鼓勵的評價,而教師往往想很久也不知從哪一角度評價和鼓勵學生。心理學認為初中學生最重要的人從教師變為同伴,也就是說,初中生更關注同學的看法和意見,同時初中學生一般有一定的個人見解,看待事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現在網絡很發達學生知道的東西教師不一定都了解,所以教師想提高評價藝術,作出準確合理、鼓舞人心的評價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教學中的評價總是以教師為主,其實,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 使學生通過評價揚長避短,互相學習,并在評價參與中了解學生的觀點,理解他們的見解。
如學生作文我采取跟貼式批改,每周布置一篇作文,周一讓學生把作文放到講臺上,全班同學互相評閱,教師只作為參與者之一,和學生一樣給作文評閱。學生有機會看別人的作文,自己的作文也能被同齡人點評,學生寫作熱情空前高漲,都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故事講的更生動,觀點說得更透徹。在這樣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里,學生從不知從何下筆,怕寫作文,到喜歡表達,盼望寫作文。寫出來的作文的篇幅也越來越長,學生習作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作文的能力也在這樣的評價與被評價中逐步得到提高。被評的學生也在其過程中學會了傾聽、接納他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
教學評價的作用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設計創新評價反饋形式,讓評價反饋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三)拓展思維,評價角度的靈活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1]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曾說過:“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根據PPT的設計,不能隨機應變地傳授知識是不行的。課堂評價是提倡教師在適合的時機給予學生鼓勵、引導,促進學生學習,給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形成思辨的學習氛圍。 如我在講《背影》的時候,我讓學生讀這封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第一個學生聲音低沉有力的讀完了,我說: “這個父親很老了,但身體平安”,第二個學生孱弱的聲音讀完了,我說:“這個父親身體不平安啊,確實大去之期不遠矣”,學生立刻發現了這封信邏輯有問題父親說“身體平安,為何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父子之間的隔閡以及思念又不好開口直說的情感一下就揭示出來了。
總之,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師生反饋促進的過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靈活的評價角度的,拓展學生思維達到既提高教學效率,又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 于芳晶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實施策略研究[D]. 長春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