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年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鎮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僅要追求時效性,還要講究高效性,這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來說具有積極作用,但這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成了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把握教材,反復研究,抓住教材核心部分,切實提高教學效率。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一改傳統的教學方式,創建一種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最終構建高效課堂。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指導人們行為習慣的一種心理暗示,學生只有對某一知識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知識的渴望,從而想方設法地探究其中的奧秘,呈現在課堂教學上的便是主動、積極、執著地學習。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教師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導入環節是整堂課的重要基礎,精準而富有吸引力的課程導入對授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會吸引學生迅速投入整堂課的學習。例如,講授“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為了改善張、王、李三村吃水難的問題,鎮政府決定新建一個水電站,向三個村莊供水,要求水電站到三個村莊所鋪設的管道長度相等,你能幫助他們找出建水電站的正確位置嗎?疑問句可以將學生帶入整個情境,使其設身處地思考該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時,教師不需要學生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要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討論和思考,讓學生經過商量最終給出討論結果。與此同時,數學教師可以將新課——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引出來。事例論證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強烈的成就感。另外,學生只有不斷地將抽象的理論問題轉化為身邊的實際問題,才可以真正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使其看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學生在不斷提升數學理解能力的同時,其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及合作交流等也會得到提升。
相較于其他學科,數學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應始終保持良好的教學熱情,教學活動應該豐富多彩。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備課,將自己全身心地融入數學教學法,確保在講課過程中做到胸有成竹。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授課知識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但歸根結底是要將授課內容淋漓盡致地講授給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融為一體。借助一定的肢體語言,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立體和豐滿。教師應當能感染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與自己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將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數學課上,學生要有一定的學習想法,否則所有的計劃、探索以及立論都會陷入空談。但是要想進行有效的思考探索,問題是關鍵。因此,教師應設計適當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提高提問的有效性,這能大大活躍學生的思維。當然,課堂提問以及問題設置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開放性以及深刻性。此外,教師還要意識到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讓他們具有充足的思考空間。
例如,引導學生構建“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可以嘗試向學生提問:“你還記得在電影院是怎樣找座位的嗎?地球上一個地方的位置是如何確定的?人們是怎樣確定街道的位置的?”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會更有帶入感,從而尋找“直角坐標系”,這時“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便很自然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再如,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數軸概念,探究“如何構建一個新的工具,使我們能用兩個實數來確定平面上一個點的位置”這一問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在既有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索與創新,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促進作用。
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一定要自主探索。如何在枯燥的數學知識中體會到創造性思維帶來的魔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教師應對學生的創新行為給予適時激勵,通過不同的獎項鼓勵學生,如“進步獎”“創意獎”“一題多解獎”等[1]。同時,對數學課上有突出表現的學生,教師也要予以鼓勵,不論是有想法還是有特點的,都要加以表揚,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創新帶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學生的表現得到重視,其就會產生進一步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這種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為其高效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便是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想法和思路。學生如果只是一味被動地跟著教師的節奏,就會喪失學習的自主性,導致學習成績不佳。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教師教給學生如何學,而不是學什么,只有讓學生充分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才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講授數學知識,還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例如,對于數學教材中的許多公式、定義和定理的指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從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創新。
數學課程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所以在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當堂訓練環節,嚴格落實“大容量,高密度,強矯正,快反饋”的十二字方針。為了更好地實現當場訓練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多設置數學練習題,試題要有層次性,以確保能夠滿足不同知識水平學生的需要[2]。除此之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教師只有貫徹落實創新教育,才能使素質教育得到真正的貫徹與實施。數學課堂中引入高效課堂教學概念,可以讓教師以更加專業的教學姿態投入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知識,在增進師生感情的同時,真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