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琴
(江蘇省南京師大附中新城初中,江蘇南京 210000)
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初中教育教學中的關鍵科目,對學生的影響持久深遠。它是一個飽含溫度與熱情的學科,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學到的內容并不是應對一時的,而是可以應用一生的。如何優化教學策略,實現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現階段教師應當深思熟慮的一件事。
一直以來,問題可以說都是維護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媒介,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問的次數相對較少,導致師生之間溝通不足,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多向學生提問,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夠積極探索道德與法治內容,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法不可違”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通過問題進一步探索道德與法治內容,認識違法行為的危害,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在教學開始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什么是違法行為?青少年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發生的違法行為有哪些?”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問題導學,隨后讓學生根據問題閱讀教材,從而探索問題的答案。接著,在學生閱讀完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再次向學生提問:“教材中鏡頭一、鏡頭二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嗎?他們屬于哪一類的違法行為呢?”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答問題,不斷探索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最后,利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更多的違法行為,并進行講述,從而鞏固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構建高效的法治課堂。
顯然,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優化了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找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出更多的道德與法治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可見,生活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多種活動體驗,從中捕捉生活元素,以更新深化經驗,引入道德與法治資源,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比如,在帶領學生開展“遵守規則”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與“遵守規則”有關的社會現象,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在分享過程中,有的學生講述道:“自己坐公交車時,有的人從后門上車”“還有的說到自己在上學的路上,總能碰見闖紅燈的人”等各種不遵守規則的現象。當然,也有學生講到很多遵守規則的事。學生分享過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在碰見這樣的事情后自己會怎么做。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大家生活中的常見場景進行匯總,并向學生展示,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多有關“遵守規則”的知識,逐漸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顯而易見,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能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評說,從而將豐富的法治與道德資源引入課堂,對學生進行法治觀念的滲透,實現課堂的高效性[1]。
無論是對幼兒階段的兒童,還是對中學階段的學生,甚至是工作后的成年人,興趣可以說都是維持他們學習的基礎。如果沒有了興趣,就算你進行了學習,最終產生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教學過程中,好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道德與法治的了解,提高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要時刻注意學生的狀態,以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不斷構造新穎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
例如,教學“依法行使權利”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課視頻等,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用微課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如何依照法定程序維護權利的相關知識。簡單的教學短片,可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愿意了解視頻中的內容,進而使學生明白憲法對公民行使權利的限制規定,從而保護公民擁有的權利。隨后,教師可以將相關微課視頻發送給每個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鞏固學習,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索有關“依法行使權利”的短視頻進行觀看。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也可引導學生自行錄制短視頻向同學講解,從而讓學生在感受自主學習樂趣的同時,有效學習“依法行使權利”的相關知識,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看出,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更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對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運用越來越多。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相互討論的交流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俗話說:“墻倒眾人推。”可見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只有合作學習,才能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融入課堂,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和學習道德法治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
比如,在教學“誠實守信”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知道誠信的含義,懂得踐行誠信的具體要求,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將學生分成五六個小組,隨后讓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有關“誠實守信”的劇本,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探討呈現完整的劇本內容。劇本編寫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各組成員進行角色表演,以情境演繹的方式為大家展現出來。通過小組合作制作劇本并完成演繹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求知欲。同時,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還能進一步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課堂,進而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學習[2]。
由此可見,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利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誠信的意義,提高學生集體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加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
總而言之,好的教學策略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捕捉生活元素,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合作教學等方式,將道德與法治相關資源以及知識融入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實現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