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蘭
摘 要:所謂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當前,全國各地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改革探討。我們學校也順應這種改革潮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模式課題研究,各個教研組積極制表,在校內和組內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競賽,在各個教研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并做了很多的記錄。在我們學校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之所以受到重視,并積極推廣,是因其具有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氛圍,創造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環境,在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以及形成學生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小組合作學習(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所謂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務類型或學生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總的說來,合作學習是對班級學習方式的補充和改進,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小組合作學習” 在國外已有多年開發與研究的歷史,并取得比較好的成績,而在我國對合作學習的開發和研究屬起步階段,是新生事物。因此,目前有些教師由于對其內涵了解不夠,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難免存在著重形式、缺實效的現象。那么,影響“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是哪些因素?如何增強“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分析如下:
一、影響“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個別學生頻頻發言,大部分學生默默無聞、一聲不響,成為“多余人”,這種少數人學習,多數人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的“小組合作學習”,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也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造成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學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體驗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與別人交流,有較強的膽怯,羞澀心理而以旁觀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嚴重,以我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識和機會。
2.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技能。如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沒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沒有激發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學生領會基本的合作規則,有的學生不知道怎樣才能與其他人進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樣建立信任、如何正確清晰地與其他成員交流、如何解決沖突等。這時學生相互之間就顯得生疏,他們不會意識到合作學習將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結果導致“小組合作學習”低效。
3.學生的學習水平及認知水平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有些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比較強,沒有到規定時間已經完成;有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比較差,時間到了還在做記錄。
4.學生缺乏自制力,不專心,易受干擾。有的學生自制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講話或過于喧鬧,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目前教師們普遍采用的一種辦法是利用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即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一下學習結果就算完成任務。實際上,這種所謂“小組合作學習”,仍停留在傳統的“小組議論”的層面上。操作者沒有意識到僅讓學生在距離上靠近,不一定能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的變化。這說明: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和實質。合作學習不等于簡單的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而是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逐漸形成一種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意識,從而獲得有效的合作學習。
2.教師的評價沒有走出選拔甄別的誤區。教師是“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導者。建立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是為了不斷調整小組成員的各種行為和活動規范,引導小組成員向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我們在實踐中常常看到: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用的是“團體目標評價”,即根據預定的目標,對每個小組的總結發言或作業(調查報告、小論文等)打上一個團體分數。由此可見,這種“團體目標評價”把優秀的成績給予某個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也就是極少數學生,從而使得評價“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選拔甄別的過程,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獲得鼓勵,體驗成功的快樂,大多數學生都成為失敗者。
二、如何有效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針對以上影響因素應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一)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教師要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認真研究設計,使各個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證各小組開展公平競爭。小組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由4~6人組成;分組時不僅要求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而且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以便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
(二)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和責任分工。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責任分工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要素。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各成員應有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和具體的責任分工。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才能使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并明白各自應該承擔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務,使合作學習有序又有效地進行
(三)建立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應該建立一種促進學生做出個人努力并且小組內成員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種良性制約機制主要是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并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評價機制包括以下幾類:
(四)定期評價小組共同學習的情況,檢查小組功能發揮的程度,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讓他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合作學習的方式。
(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評價各組學習行為和效果,讓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成員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只有每個成員的共同參與才是合作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
總之,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可以避免傳統教學片面強調教師權威,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氛圍,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我們應當科學地學習、理解并掌握合作學習的基本含義和理論基礎,把握它的精神實質,并切實地運用到課堂教學改革中。
參考文獻
[1] 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初探[J]. 張維宏.? 甘肅教育.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