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全
摘 要:作為理科類,數學更多的是對學會思維的訓練,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而分層異步教學法可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教學,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數學知識,教學效果顯著。本文通過闡述分層異步教學法的概念,探究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的運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異步教學法;教學;運用
前 言
作為小學數學到高中數學的過渡,初中數學的教學是極其重要的,既沒有小學數學膚淺,也沒有高中數學復雜,而處于兩者之間,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增強邏輯性。但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中,由于其趣味性較低,知識點又艱澀難懂,使學生很難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且難以熟練的運用所學知識點,解題效率較低。
一 分層異步教學法的概念
分層異步教學法主要分為兩層含義,其一,即為分層的含義,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性,科學的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從而進行針對性教學;其二,即為異步的含義,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方式具有差異性,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調整授課內容。分層異步教學法的中心思想便為因材施教的理念,對不同的學生采取最契合的教學方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的理解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減少無效的課堂時間,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 分層異步教學法的作用及實施步驟
(一)分層異步教學法的作用
由于小學數學更多的是淺顯的數學知識點,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不高,而進入初中以后,初中數學更加重視對學生的邏輯性的培養,許多知識點艱澀難懂,而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就造成了學習效果的不同[1-2]。根據以上現象,對具有差異的學生進行分層,從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達到針對性教學的效果。就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進行分層異步教學可減少淺顯知識點的授課時間,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晦澀難懂的知識點的講解上。反之,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基礎知識的講解上,牢固基礎再循序漸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減少課堂資源的浪費,學生也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二)分層異步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在分層異步教學法的實施步驟中,主要分為5個步驟。其一,明確層級,制定層級分類標準,并對學生進行統一的教學考核,按照考核分數進行嚴格的分級。當然,為了利于教學的開展,層級不宜制定過多,一般分為3個層級最適。其二,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各層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對應的教學方案,實現“因地制宜”的教學理念[3]。其三,劃分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由不同層級的學生組成,成績差、中、優的學生均可在同一小組內,實現對差生的幫助。其四,定期考核,采取周考、月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了解學生近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考核成績對學生的層級進行相應的調整。其五,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分層異步教學中,不僅需重視學生的成績,還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尤其是退步嚴重的學生,了解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使學生感到親切與溫暖,鼓勵學生重拾信心。
三 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異步教學法的運用
(一)明確教學目標
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層后,充分的分析每個層級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了解各層級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在教學期間,還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詢問學生有無疑惑等,并鼓勵學生對教學方式提出建議,做出合理的調整。如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則重點講解知識點的概念、含義等,運算能力較差則需重視對學生進行運算能力的強化訓練。
(二)課堂提問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課堂互動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在對學生提問時,需根據層級的劃分提出不同的問題,以契合不同層級學生的解題能力。要求學生詳細的回答解題步驟,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指出其中的缺陷,并予以鼓勵,提高學生的信心。
(三)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主要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通過課堂回答、課后作業、考試成績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哪方面知識點欠缺,然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彌補遺漏,再對學生布置該知識點的相關作業,分析學生是否已經掌握知識點。
(四)課后作業
在分層異步教學法中,布置課后作業是極其重要的,通過讓學生練習大量的數學題,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點進行解題,從而加深記憶,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當然,也需要根據層級的不同布置不同的題目,強化對學生薄弱知識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快的掌握。
結 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分層異步教學法非常契合對初中生的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的運用分層異步教學法,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朝陽.初中數學分層異步教學法的運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7(11):166-166.
[2] 張寶恒.初中數學分層異步教學法的運用[J].讀與寫(教師),2019,(4):209-209.
[3] 康云輔.初中數學分層異步教學法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