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甘肅省通渭縣馬營鎮初級中學,甘肅 通渭743306)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要針對具體問題研究解決之道。要加強自身學習,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文化修養,通過自身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體會魅力書香。教師要注重閱讀技巧的傳授,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教師必須要精心設計閱讀教學活動,運用多元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研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良好的閱讀技巧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閱讀技巧要以閱讀興趣為前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就很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也難以有效把握閱讀的相關技巧,這樣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不理想。學生通常會在閱讀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閱讀速度較慢、有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左顧右盼、有的學生弄不清楚文章的基本內涵等,這都是沒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的表現。如果缺乏必要的閱讀技巧,學生在做閱讀題的過程中,就經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或者不能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正確回答,找不到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方面的特點,從而無法取得理想的閱讀成績。
部分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沒有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對閱讀教學的認知不夠全面,將閱讀范圍局限在課堂,導致學生閱讀面狹窄,這樣就很難提升閱讀教學效率。一些教師忽視為學生拓展閱讀資源,導致學生僅僅以課本作為主要的閱讀材料,無法有效提升閱讀興趣和水平。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學習,還要在課后進行積極的閱讀活動,擴大閱讀視野。如果學生不能有效擴大閱讀面,他們的思維和視野就會受到限制,從而不利于他們閱讀水平的提高。
教師在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以及閱讀把握能力,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和思考,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由于閱讀的文章中包含著眾多信息和知識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并且利用良好的閱讀技巧抓住文中的重點,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掌握能力和探究熱情。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閱讀考試成績進行閱讀指導,幫助學生在知識探究和深度閱讀中,抓住文章脈絡,體會文章情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教會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和敘事結構,又要教會學生從細節處挖掘文章的深刻內涵和引申意義。只有在這些方面傳授必要的閱讀技巧,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思和有所得,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增強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在具體的閱讀技巧上,教師可以采用朗讀法、讀寫結合法、語篇閱讀法等。(1)朗讀法。對于一篇語言精彩的好文章,如果學生能反復朗讀,那么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就能靈動起來,語言就能真正鮮活起來。閱讀教學的讀,有很多形式,如范讀、跟讀、齊讀、跳讀、分角色讀、自由讀、配樂讀等。根據具體閱讀內容的不同,學生可以進行不同方式的讀,并在讀后進行文章概述,這樣學生就能快速而準確地理清文章的層次和內容。(2)讀寫結合法。即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仿寫、擴寫、續寫等,進而實現讀寫遷移,理解語言,內化語言。(3)語篇閱讀法。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上下文來猜詞義,理解某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行文線索、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度和寫作意圖。教師可以運用“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教學形式,通過詞句的學習、文意的理解,讓閱讀目標在一個完整清晰的全篇認知過程中實現,通過對關鍵詞、議論句、抒情句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促進學生以點帶面地深化閱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教師必須正確認識語文閱讀教學的延展性,重視學生日常閱讀積累的作用。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和日積月累的過程,必須強調日常知識的積累。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要注重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將好詞好句記錄下來,積累豐富的素材,在提高閱讀水平的同時也為寫作打下基礎,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綜合寫作水平。
教師在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讀物,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的銜接,及時將課堂內容延伸,鼓勵學生找到原著的相關章節進行擴展閱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是學生的引導者,所以教師自身需要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職業素養,以淵博的知識去豐富閱讀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幫助,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進行多元化教學設計,選用多元化的課堂形式如朗讀課、文學欣賞課、辯論課與表演活動課等,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型,著眼于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技巧的不斷提升。
為了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提前選好相應的閱讀篇目。篇目內容可圍繞文本作者、背景、文體、立意、思路、語言風格等方面確定。然后將這些內容編成閱讀提綱發給學生,使得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學生就會清楚讀什么,怎么讀,一目了然。這樣的閱讀針對性強,閱讀效率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切合實際的加工改造。一是要緊扣教材的“語文味”,二是要傾聽學生、掌握學情。在加工改造教材的過程中,要擺脫習慣性思維,探索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多種互動可能性,擺脫思維的單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固定不變的思維框架,要大膽處理教材,讓教材在閱讀教學中體現出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同時要認識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視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缺乏閱讀技巧和閱讀面比較狹窄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有效傳授閱讀技巧,鼓勵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索,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教師還要提高閱讀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