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凌飛
(遼寧理工學院 遼寧 錦州 121001)
青年階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作為青年人的集聚地,肩負著培養青年人正確三觀的重大責任與義務。
民辦高校辦學的特殊性,使其無論是學生的理論基礎還是教師的師資力量,乃至學校的許多硬件設施的配備都比公辦院校要薄弱。馬列社團建設的初衷是構建一個學生交流思想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在社團的學習和活動中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提升思考問題的高度和深度,進而提升綜合素養。但現實情況是,許多學生參加馬列社團是為考研要擴展相關方面的知識,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為在思政課上沒有跟上老師的進度,怕考試“掛科”而參加馬列社團。只有極少數學生是因為真正熱愛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而參加社團。因為社團活動經費不足,或社團指導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帶領學生開展活動,學生參與馬列社團的積極性沒有像參加其他文體類社團那么高,很多學生認為馬列社團就是一個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講座,或是思政課的“翻版”,等等。這樣的認知影響馬列社團未來的發展,無法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馬列社團的建設除了學生的參與,自然少不了校內思政課教師的指導。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大多是碩士研究生畢業,而公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大都是博士研究生畢業。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本身的理論素養、知識構成相對于公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是不足的,教師外出學習、進修的機會也沒有公辦高校多,其在理論學術方面的提升就變得難上加難。而長期以來“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使民辦高校馬列社團的指導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上也顯得單一、枯燥,舉辦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講座時,知識擴展、理論視野有局限性。
因師資力量不足,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經常一人身兼數職,很難抽出時間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對于馬列社團的建設自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將思政課上課模式移用到社團活動中,師生之間沒有興趣互動。馬列社團活動沒有其他文體類社團的活動那么豐富多彩,只是思政課的延伸,因此,想通過馬列社團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初衷很難實現。
民辦高校既有本科的學生,也有專科的學生,還有一部分是中職本學生,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來自思政課上教師的講授。由于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思政課基本上都是合班授課,課堂的學生人數在100—200人之間。思政課堂因其學科的特殊性和教師本身的理論視野有限,很難做到生動有趣;教師也不能兼顧每一名學生。學生對于馬列社團的認知就是停留在思政課那樣的合班式、“說教式”授課上,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內涵。而要想學生從主觀上改變對馬列社團的看法,就必須獲得學校各部門的支持。
首先,一個社團的生存離不開經費的支持。馬列社團的活動經費一般都是由社員入社時繳納的社費。馬列社團的人數本身就不如其他文體類社團的人數多,單靠社員的社費來支撐整個社團的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負責人去爭取,或借助學校自身的宣傳優勢吸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爭取活動經費,以保證社團的正常運作。
其次,有了社團經費的支持,馬列社團就可以配置相關書籍,而不是讓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認知停留在思政課那幾本書上。有了足夠多的書籍,才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去看、去研讀、去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真正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對于一個人成長的啟發性、關鍵性和指引性作用。
首先,馬列社團的建設離不開本校思政課任課教師的支持。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大多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學術視野、理論擴展等遠不如公辦教師,在指導馬列社團的建設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克服困難,利用課余時間把握好優秀的網絡資源,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其次,社團活動是不同于課堂授課的,即便是講座也和課堂授課有所區別。課堂授課要在規定時間內講授教材上的重點、難點知識。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教師必須跟著教材走,少有時間對教材知識進行擴展。而社團講座就不同了。它講究的是理論的擴展和生動性,是把原本枯燥的課本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課外知識。要讓學生在參加完馬列社團后有一種“我知道的你不知道”的獲得感,而這種獲得感衍生出來的是一種滿足感。這就需要相關負責人把關每一次馬列社團講座的質量,千萬不能把馬列社團的講座活動變成“思政課”。
再次,指導教師要使社團活動形式多樣化。如通過誦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感受文化經典的內涵;誦讀毛澤東選集及毛澤東詩詞,感受領袖的人文情懷;閱讀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歷史、政治類書籍,體會前人砥礪前行的不易;摘抄閱讀中的精華、經典語句,交流反饋;定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辦手抄本、手抄報等多種形式的讀書展;開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世界近現代史和黨史為主題的知識競賽、知識問答、紀念日或周年的紀念宣講;不定期開展周邊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參觀學習活動。
最后,要將社團精細化,劃分出幾個方向。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每一名指導教師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社團的負責人要知人善任,劃分出幾個方向,每個方向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如有些同學覺得自己中國近現代史方面比較薄弱,那么就可以選擇主要研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師,有的學生喜歡馬克思主義理論,那么就選擇這一方向研習。只有通過有針對性的劃分,使社團建設精細化,才能使其存在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在網絡大環境中,魚龍混雜的信息使人難辨真假。大學生很難抵制住外來思潮和“過娛化”“享樂化”等思想的影響,這給馬列社團的建設帶來了挑戰。馬列社團的指導教師要替學生“把關”,多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資源和網站。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都是優質的學習和擴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平臺。借助網絡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高校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如慕課可以使民辦高校的學生享受到重點高校教師講授的各類課程。對于馬列社團的學生來說,慕課的出現也是他們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學生們看見不一樣的馬列主義,改變以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枯燥”“無聊”的刻板印象。而對于民辦高校的教師來說,慕課這樣的優質網絡資源無疑也是擴展自己知識水平和理論視野的最好的平臺。
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指引青年人前進的方向,通過建設馬列社團是能夠引導青年人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多動筆,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提升其應對未來危機的能力,進而最終實現民辦高校師生整體人文素養的提升。
馬列社團的建設較之其他文體類社團的建設有一定困難,馬列社團的活動如果不能別出心裁就很容易走上枯燥的道路。基于此,考慮建設馬列社團的對策,以促使馬列社團的建設能夠行穩致遠。
1.保證時間
保證每周不少于3小時的研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時間,由研習社負責人組織活動。
2.營造書香環境
在活動教室建一個迷你小書吧,給小書吧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每個同學至少帶來兩本書(都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的書籍,教材除外)使小書吧擁有一定數量的書籍,再由社團里的圖書管理員登記后供同學們借閱。通過開展“獻兩本看多本”的活動,豐富同學們的閱讀資源。
3.養成閱讀習慣并定期開講座
(1)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讀書筆記。研讀經典,做好讀書筆記是必不可少的,讀書筆記,應包含篇目的簡介、寫作的背景、核心思想、經典章節摘抄。最關鍵的是對經典章節的個人感悟,感悟是讀書筆記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是對經典的體會和表達,是學生表達自己獨立想法的方式。
(2)定期舉辦講座,由相關專業教師為學生解讀馬列經典中的文章。在解讀中,引導學生對文章形成一個相對理性的認識。在講座結束后,與學生共同研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研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升思考問題的深度和高度,學會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人生有正確的方向,而不是盲從和跟風。
舉辦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近現代史的知識問答比賽。可邀請相關專業老師或者優秀學生代表進行評分,整個比賽的場地分配、時間分配需要與校方協調。
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可以舉行主題知識問答,以強化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知,并邀請相關專業老師對于知識問答中學生的易錯點進行講解分析。馬列社團的建設,不應只局限在經典的解讀和研修上,可以拓展到對中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共和國國史、改革開放發展史和國際共運史的“五史”研修上。結合歷史去理解馬列經典,給學生一個歷史的代入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經典。
利用自媒體、新媒體平臺,將本校的馬列社團活動視頻上傳至校內網絡,吸引更多的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中獲益,進而提升整個青年團體的人文素養。
民辦高校的馬列社團建設雖然面臨重重困難,但是只要利用好網絡資源,創新民辦高校馬列社團建設的形式與活動,就一定可以提升整個青年團體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