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宇
(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時普遍存在缺少議論素材、忽略舉例、抽象說理問題;這導致議論過于空洞,說理不夠充分嚴密,缺少議論素材,也導致學生議論文字數不足,論證略顯單薄。
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缺少議論文素材的來源,不能將生活中的知識轉化為議論文素材,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積累一點素材,寫作時難免捉襟見肘;二是學生雖然在頭腦中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缺乏對材料的感悟和思考,不能化為己用,信手拈來,使用材料僵化單一。從教師角度說,目前很多教師對議論文寫作素材教學的挖掘還不夠。結合教學實踐,本文探討指導高中生積累議論文素材問題。
為了提升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素材的積極性,我利用每節課預備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這段時間進行課前演講訓練。課前演講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對于學生的演講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是逐級提升的。
第一階段的演講對演講內容和形式不做嚴格要求,只要思想積極,內容豐富即可。時間要求在5分鐘以內,其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愿意在語文課堂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每個學生演講結束后,教師都對其演講進行簡短評價,要以鼓勵肯定為主,幫助學生樹立當眾演講的自信心。第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第二階段的演講,對學生提出主題上的要求。根據本學期的議論文寫作要求及課本教學進度,給學生劃定演講的范圍。要求學生在第一階段演講的基礎上,適當以面部表情、手勢等身體語言配合演講,配合電子課件等方式,使自己的演講更有感染力。第二階段的演講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這既符合循序漸進原則,也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第三階段的演講則采用“每周一評”的形式。每五個學生為一組,任選一個最近發生的社會新聞熱點話題,展開不同角度的評論。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對事件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概述,再對其發表自己的評價。此事件若確實有討論價值且小組成員對此事件有較大爭議,可以留作辯論賽題目或周記題目。
短短的幾分鐘課前演講,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在進行準備的過程中,他們就已經有意識地開始積累素材了。通過這種訓練方式,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會”的責任意識,不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積累了大量與時代相關的熱點素材。
立足課本,靈活運用課本素材。學生從小到大,在課本中學習了很多典故和故事,這些都可作為議論文寫作的素材。但部分學生缺乏積累使用這些素材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對其進行引導,比如在學習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后,布置小練筆作業,請學生談一談你怎樣看待陶淵明隱居的這一人生選擇,學生議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課本內容加工成論據、從而支持論點的過程。
在利用課本素材進行指導后,有位同學在周記中寫道:
易水風寒,聽見荊軻臨行高歌的無畏;兵臨城下,看到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剪影;推杯換盞,感受鴻門宴上波云詭譎的交鋒;會稽山陰旁,流觴曲水處,蘭亭集會,赤壁月夜下,蘭槳搖曳中,泛舟暢飲,王羲之與蘇軾的生死之思遙相呼應。逍遙一段游,自在心中樂;祖母一片情,侍奉到終老,前者是對生命的愛,后者是對親人的愛,中國古代散文的一方天地包攬日月乾坤。
還有那些古代詩歌,更是牽動了多少情思。江州司馬青衫濕,也許只有那無形的音樂能夠化解詩人那無人理解的孤獨,聲聲慢里的一曲幽怨,醉花陰里的一片愁腸,水龍吟里的一寸衷心,永遇樂里的一腔不甘,定風波里的一分豁達,念奴嬌里的一聲嘆惋,雨霖鈴里的一段離愁,老杜的飄零坎坷,老病交加,心懷天下,李白的自由灑脫,仙風道骨,瑰麗想象,陶潛的誤落塵網,迷途知返,遵從本心。
在高考中,作文的成敗不僅與審題立意、結構文采等相關,更與卷面書寫密不可分。由于學生考試壓力大,學習時間緊,往往苦于沒有時間專門練字。教師可篩選、整理一些名家名篇及優秀的考場作文、時事評論,在Word里將字體設置成“方正硬筆楷書簡體”作為臨摹范本,并在每則議論文素材下面設置與素材字數相同的空白田字格,最后印刷出來作為臨寫字帖。
學生利用每天下午上課前的十分鐘預備時間臨寫字帖,陶醉在安靜的音樂聲中,沉浸在文字的書香氣里。這種訓練方法既消除了學生對練字的反感心理,也幫助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積累議論文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三年下來,每個學生都積攢了一大本厚厚的字帖兼素材集。
議論文寫作教學切不可與閱讀教學割裂開來,“以讀帶寫”方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根本途徑。由于學生的課下閱讀時間緊張,我每月安排1課時開設閱讀課。閱讀課形式多樣,有時我會直接帶領全班同學來到圖書館,在氤氳著書香氣息的書架間徜徉,體會這寧謐又嚴肅的氛圍;有時我要求學生帶來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與小組同學交換閱讀;有時會讓學生大聲朗讀,盡情沉浸在文字的樂土;有時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作為主講人,在講臺上分享自己讀書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開展讀后感評比等活動,以此培養學生關注閱讀,樂于閱讀的習慣和態度。
通過開設閱讀課和開展讀書日活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很多學生不再滿足于班級圖書角和課內閱讀,轉而去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同學之間也會經常交流閱讀感想,學生愛上閱讀后,周記本的內容由流水賬漸漸變成了對某段話、某本書的一點感想,一點思辨。可以說,這些可喜的進步都是閱讀帶來的。
要培養學生在摘抄之前進行整體規劃的意識。從素材來源上說,有需專門背誦記憶的素材,也有生活中潛移默化間就進入腦海,沒有刻意記憶就成為筆下客的素材;從主題上說,有愛國,誠信,友愛……從類型上說,有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因此,我建議學生最好準備活頁摘抄本,以便分類整理。
在進行素材摘抄時,有些同學會擠出一些時間去閱讀作文素材書,然后原文摘抄,再背誦記憶。這種摘抄方式效率低,遺忘快,因為在摘抄記憶的時候沒有深加工,在考場上短時間內想起并貼切使用的概率較低。
我建議學生在平時無論是閱讀經典,還是讀雜志、做卷子、玩微博等,看到印象深刻的東西,都要記錄下來,而且這種記錄并不是按照原文摘抄,而是邊論述邊摘抄,在摘抄時加入自己的觀點。這樣在摘抄時就進行了議論文素材的使用練習,這種經過加工潤色的素材,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肯定深刻得多。
例如下面這篇文章:
許多人說:他是天才,他是冰上的藝術,他是冰上的王。可他的教練卻說:他確實是個天才,但比這更可貴的是他比別人付出的要多得多的努力和汗水。星星是如何撕裂黑暗的呢?鋼鐵是如何煉成的呢?有多少人亡于對黑暗的恐懼,又有多少人不堪烈火的打磨。
他需要下一個四年的勝利,他清楚他想要的,壓倒性的勝利。原本一切看起來都那么順利:當個賽季大滿貫,越來越令人驚嘆的技法處理……命運總是喜歡對那些向他宣戰的人開玩笑。病魔接蹱而至,新傷牽發舊傷,流言紛至——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御風暴;勇士低聲回應:我就是風暴。
四年的時間,究竟可以讓一個人承受多少苦難,漫過多少個仿佛見不著黎明的黑夜。輿論,又是輿論,鋪天蓋地的輿論;他的背后沒有人支撐,從來都只有他一個人,他詮釋著王者的孤獨——腳下是腳踝腫得勉強能塞進的冰鞋,一曲安魂,他給了天地,忘了自己;笑靨如花,他贈了人間,忘了自己;一生懸命,他賦予賽場,忘了自己。
希望、曙光,好像就在眼前了。他消失了,三個月間離開了大眾的視線,毫無音訊,還是因為他逃不開的腳傷。命運樂此不疲地擺弄它手下的人偶,一時間輿論再起。
“就算抱著下半生都坐輪椅的決心也要去比,就算是以后都不能滑冰了這場比賽我也絕對要上”“我有想要蟬聯的想法”,他等了四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四年所忍受的磨難背后的意義,就算在平昌冬奧前幾個星期才能勉強上冰。不能滑冰的三個月間他仍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意象練習,他把每一個動作的角度感覺都好好地刻在了腦海里。他等不了完全恢復,做著最壞的打算給腳踝打了封閉。想是上帝都為其折服,終于,他拿到了他想要的,以壓倒性的勝利——第二塊奧運金牌。成為66年來第一位也是最年輕的蟬聯奧運冠軍的花樣滑冰男單選手。這一次,無人再敢非議,那塊象征榮譽的墻面第二次打上了他的名字。
——節選自《冰上少年羽生結弦》,有刪改。
這段話敘述了羽生結弦兩次獲得奧運冠軍的經歷。對這段敘述性文字,教師應指導學生不必全文摘錄,可進行概括評述,得到屬于自己的素材再加以記憶。比如在摘抄本上可以摘錄為:
五年前,銳氣初現的羽生結弦拿到奧運金牌后,因被質疑成績的真實性,迎來的是謾罵、排擠甚至詛咒。病魔接蹱而至,新傷牽發舊傷,他卻從未低頭。憑借大量的研究練習,永不低頭的堅忍頑強,平昌冬奧會上,他以壓倒性的勝利拿到了第二塊奧運金牌,成為66年來第一位蟬聯奧運冠軍的花樣滑冰男單選手。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御風暴;勇士低聲回應:我就是風暴。
這種形式的摘抄,不僅能使學生印象深刻,還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的語言能力進行了訓練。
在很多學生的印象中,素材就只有人物素材,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素材不僅指“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都屬于素材。
如下文:
智慧,若清風,帶來一身涼意;若百花,帶來姹紫嫣紅。若有智慧,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可過五關斬六將,可用家事巧勸諫,可用差馬贏比賽,可用空城退強敵,可開往圣之絕學,可創天下之大國。
再如:
吃蔬菜時念肉好,吃肉食時念菜鮮,食物的美味怎么會激發味蕾?唯有在品嘗每一道菜時用心享受才會吃得人間珍饈。
這兩段話多不是人物素材,但是用起來非常貼切。教師要指導學生,議論文寫作素材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中的人物、故事,更來自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只有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素材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無論是在閱讀教學還是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不可“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有將生活作為寫作的源頭,“素材之水”才會汩汩不停,長流不息。
筆者運用積累素材的“摘”“借”“鑒”“用”之道,以幫助學生摘抄。每周可以摘抄一篇作文,也可摘抄一個語段,但摘抄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摘”。第二步,叫作“鑒”——鑒優鑒劣,即鑒別所摘抄文章的優劣,從“立意”“結構”“思想”“語言”幾個角度評價,在所摘抄的文章旁邊進行旁批和眉批,力求客觀全面。第三步,即“借”——借采借材。借“采”,就是畫出文章中文采飛揚、能彰顯作者文學功底的句子,以及深刻、新穎,比較有高級感的詞;借“材”即從所摘抄的文章中整理出比較新鮮貼切的素材,再將“材”與“采”補充到自己的素材庫中。第四步,“用”——用好用巧。“用”就是運用,從文章中提煉出模板,素材,訓練學生仿寫,以達到“用好用巧”的目的。這種摘抄方法可以幫助部分基礎薄弱、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高效地組織語言,表達觀點;但有一定的套作嫌疑,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寫作時產生“套板反應”。
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看,本文提出的關于積累議論文寫作素材的途徑和意識的策略強調學生要觀察世界、判斷是非、探究問題,提升思維品質,逐步發展思辨能力。當然,這些策略仍需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應用檢驗和發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