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艷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216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高校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關系著“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達成。因此,在推進“課程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厘清思路,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直面專業課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問題,積極探索應對之策。從而充分發揮專業課育人的主陣地作用,提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成效。
目前,學術界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羅仲尤等主張應從學理上準確把握其內涵與邊界,認為課程思政是指專業課教師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導下形成的、以課程育人為重點,從而促進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形成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3]。王學儉、石巖認為所謂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4]。靳衛萍認為課程思政,即通過在課程教學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學生有正確的政治立場,端正的態度和科學的觀點,將黨中央和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刻入靈魂,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三觀塑造和發展夯實基礎。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目的,體現了立足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新的課程觀等[5]。專家們從不同的側重點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有深刻的理解。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課平臺上,教師通過激活或植入思政元素,優化教學方法,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專業培養與立德樹人相得益彰的教學方式。
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主體力量,但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存在“課程思政”育人的認知障礙、利用“課程思政”育人的能力障礙以及“課程思政”建設中制度障礙等現象。為此,我們必須打破障礙,解答新時代的新命題。
“課程思政”是近年各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雖然很多高校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但部分專業課教師對“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育人首要問題認識不足,尤其在對思政元素融于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育人的認識還不到位。總體來講,在專業課教師中還存在對課程思政育人認識參差不齊、行為被動參與、甚至個別教師抵觸的現象。
很多專業課老師剛接觸“課程思政”概念時,由于對“課程思政”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不到位,存在為“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現象。部分專業課教師生搬硬套,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簡單照搬到專業課程中,課堂里面的表面變化是物理變化,離有機融入課程、離潤物細無聲的要求差距還比較大。因此,如何去挖掘、發揮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讓思政元素與不同的學科的課程有效銜接和融合?如何實現“道”與“術”浸潤式的水乳交融?成為專業課教師亟待提高的能力。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課程思政不僅對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對整個教育都是一個大變革。對于這一變革,它首先需要良好的體制機制來保障。但目前,課程思政的制度層面的支持力度不夠,如“課程思政”領導制度、“課程思政”建設專項制度、“課程思政”考評制度等制度建設還不健全,還沒有建設完善的制度安排和監督評價機制。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關系著“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高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應做到“五要”。
構建“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是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一是設立“課程思政”領導機構。“課程思政”教育資源豐富,涉及眾多學校和專業領域,可按區域設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負責指導、協調和監督,為各區域“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整合、使用提供組織保障。二是豐富共享內容。“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包括共享“課程思政”素材;共享領先的“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和方法,如利用 VR 教學技術、AI 技術等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共享“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共享優秀的“課程思政”示范教學案例等。三是拓寬共享渠道。打通線上線下共享通路,探索構建“大思政”線上教學交流平臺、“課程思政”線上案例庫以及開展“課程思政”在線教學培訓等;按區域及學科專業領域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線下典型經驗交流活動;定期舉辦“課程思政”示范教學活動,如“課程思政”講課比賽等;現場示范教學觀摩活動等。
教師的育人水平,決定“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因此,教育者應先受教育。一是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包括強化政治意識,教師要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明白學術有邊界,任何時候都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強化責任意識,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教師要明白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自覺將育人責任內化為自身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從而“守好一段渠”和“種好責任田”。二是轉變教師育人觀。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改變教師以往的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觀,樹立“三位一體”的教育觀,在課程教學中,拓展價值教育,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專業培養與立德樹人相得益彰。三是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包括提升“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每一門課程的知識點背后都可能蘊含著諸如愛國主義、職業道德、理想信念、憲法法律等思政元素,教師要善于挖掘、提取、加工、利用;提升轉化能力,教師要善于將不同學科課程中的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理論話語轉化為實踐話語、理論情境轉化為現實情境;提升融入能力,“課程思政”不是“課程+思政”也不是“去知識化”,而是將挖掘的思政元素植入教學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推行“課程思政”需要各方主體凝神聚氣,協同育人共識、通力合作,共同發揮合力。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學院合作。作為課程思政“C位”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要發揮引領作用,牽頭整合資源,指導各專業學院立足院系學科特色,參與制定完善各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以及“課程思政”教學大綱等。二是加強思政教研室與其他學課教研室的合作對話。共同開展科研、教研合作,探討教學計劃的修訂、教學方案的調整、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三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合作。思政教師為專業教師提供理論指導,幫助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專業教師又反過來通過專業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論、升華情感,提供強有力的知識支撐和智力支持。二者通過互助合作實現合作共贏。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各教學團隊、課程組的交流合作,形成“課程思政”共同體,共享資源、經驗和育人方法等。
專業課教師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還需要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和示范課程作引領表率。一是名師示范。善于運用校外人力資源助力“課程思政”建設,創造一切條件邀請院士、“長江學者”“杰青”、國家級教學名師、先進模范人物等擔任“課程思政”名譽教授,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模范講授“課程思政”示范公開課,充分發揮名師示范表率作用。二是“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示范。依托課程或專業平臺,按“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打造一批“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三是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精心挑選一到兩門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以點帶面,打造“課程思政”品牌。充分發揮示范典型的引領作用,切實為專業課教師上好“課程思政”課提供源頭活水和標準參考。
隨著國家“課程思政”政策的引領,各高校進行了“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索,在“課程思政”內涵、源起、價值及實踐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還需要深化其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一是加強“課程思政”構建的融合研究。當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還廣泛存在相互隔絕的“兩張皮”現象,專業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思政教育則強調的是思想層面的價值引領,而推進“課程思政”現今還大多停留在政策和理論層面,如何讓思政元素與不同的學科的課程有效銜接和融合?如何實現“道”與“術”浸潤式的水乳交融?需在“課程思政”實踐中精心設計和深度研究。二是加強“課程思政”相關制度的研究。如建立有效的“課程思政”領導制度,探索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牽頭,黨政各部門分工負責,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大思政”格局;建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制度,探索將立德樹人、教師“一崗雙責”、協同備課、資源整合、監督保障等納入其中,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建立“課程思政”考評制度,探索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業績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年度、聘期以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考評機制等。三是探索特色“課程思政”研究。各類高校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以及教師特色,嘗試設計與制定符合實際的特色化“課程思政”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