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蕊
(西南林業大學 林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中國是茶的故鄉,最早有關于茶的文字記載始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使茶這種植物首次被人們以藥物形式所認識,茶的利用經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到飲用,從戰國時期的煮食到唐代的煮飲再到明代的泡飲這樣一個演變。到了現代,人們不但飲茶,傳播茶文化,還將其發展成為一門茶學學科。20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一些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茶學專業,使茶學學科得到了快速地發展,逐步形成了各種特色分支學科。《茶學概論》是集茶的起源與傳播、茶產業概況、茶葉加工貯藏、茶葉分類、茶樹種植栽培技術、茶的營養與保健功能、茶的品質審評、飲茶習俗與茶藝等內容于一體的課程,對于茶學專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而對于非茶學專業而言又是一門公共選修課。曹藩榮針對茶學專業提出茶學本科的教學觀念必須要與時俱進[1],劉德華等人則對茶學本科創新性教育進行了研究與實踐[2],西南林業大學的《茶學概論》是針對非茶學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其目的是拓展學生在茶學知識方面的視野,提高對我國傳統茶文化豐富內涵的認識。本文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茶學概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并不是對茶學感興趣而選擇了《茶學概論》這門公共選修課,只是因為要完成所需的學分,或者就是跟著其他同學一起隨意選的課程,那么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根本就不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學習茶學的相關知識,何談興趣。還有一部分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低頭玩手機,或者忙于其他課程的作業,這其實也是變相的學生對公共選修課的學習興趣不足的表現。以上情況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茶學概論》是一門融合了多學科的綜合課程,包括了植物栽培學、化學等學科知識,對有一定理科專業基礎的學生效果會更好一些,但對于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基礎差異很大,專業性知識對非專業學生有難度,這為實施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目前大部分教學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再加上多媒體教學存在著信息量大、課件展示時間短的弊端,可能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最終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
為了加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公共選修課開始成為中國大學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公共選修課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類課程,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而開設的各類選修課程,具有跨學院、跨年級和跨專業的特點[3,4]。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學科領域,拓展和完善知識理論,促進各學科交叉滲透,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對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那么《茶學概論》作為公共選修課面對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教學內容上就不能按照茶學專業的要求進行教學,例如茶的種植栽培技術,茶的營養成分等相對專業性強的內容可以縮減,而茶葉的功效及茶葉品鑒、基礎茶藝、茶文化等內容可以適當地增加,同時豐富了茶的綜合利用部分內容。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們對不同茶類的加工有很濃的興趣,在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上會更加的細化。
針對學生興趣不足的問題,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吸引他們,還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進,多媒體教學在展示上更直觀也可節約時間,但是還是需要板書的配合,利用板書展現關鍵的知識點,同時學生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理解。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和視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例如茶樹在什么時期可以采摘茶葉,什么樣的茶芽適合做什么茶,通過圖片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而各種茶類的加工工序,則通過短視頻來展示,可以讓學生更直觀更清晰地了解,同時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互動學習環節,一般的教學互動基本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來回答,這種方式往往是學生不愿自主回答,或者回答不出來。目前有很多教學方式可以起到很好教學效果。例如黃韓丹在針對茶學、茶文化專業的基礎課程《茶學概論》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興趣教學法[5],王子浩在茶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應用了微信平臺[6]。筆者在《茶學概論》的教學實踐中也運用了一些好的教學方式,例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教師去獲得知識。教師更多的是去理解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在教授不同茶類的區別時,提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上課時由學生自己講解提出問題,互相探討,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利用“雨課堂”軟件進行教學,隨機點名回答問題的功能,可以使學生時刻跟緊教師的授課節奏,還可以在軟件上針對某一知識點設計選擇題,學生可限時在線回答,回答完畢后還能統計回答的正確率,教師可馬上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入各種不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常高校公共選修課都會以結課論文形式來考核學生學習情況,但往往是學生在網上照搬照抄別人的論文,東拼西湊,無法真正地了解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成效。為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布置了隨堂作業,即在每次授課結束后會留出10 min左右的時間,針對該節課的重難點布置幾道題目,讓學生當堂完成并提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作業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在下節課時進行復習,同時還可掌握學生的出勤情況,這部分可作為學生的平時考核。結課考核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再一次對課程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加深記憶學習的過程。以上述的方式進行平時和結課的考核,到目前為止,學生的正確率較高,效果顯著。
《茶學概論》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希望可以通過這門課程拓展學生在茶學知識方面的視野,了解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通過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