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思政是指在所有課程中貫穿思政教育,兩者在高校上下協同、多元主體參與、目標明確的基礎上,踐行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人為本,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協同育人,提升思政理論課建設的效果。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作者簡介:余暉(1969- )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碩士,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思政理論課教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隊伍建設優秀團隊建設項目《行業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研究——以軌道交通行業為例》(項目標準號19GG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央16號文件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在思政理論課建設研究中,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納入協同育人的研究內容。
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涵。對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我們一般確切地認為他們所完成的目標是一致的,即育人原則。但是在眾多方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依舊有本質區別。“思政課程”就是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即單一的對學生思想政治進行教育,
而“課程思政”就是非思政課堂上,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與“思政課程”有一定的差別,但本質都是為了育人育才。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聯系?!八颊n程”與“課程思政”在社會主義這個大背景下,它們所要完成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即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德才兼備的后繼者?!八颊n程”與“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都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來實現育人育才,所以,在高校任何課程中,都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前提來發揮其最大優勢。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了“課堂思政”在當今時代下良好的開展。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區別。雖然“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但兩者所側重并不相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區別在于,前者注重對學生系統的、理論的、專業的思政教育,后者注重在所有課程中貫穿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好兩者區別,緊緊抓住“核心”與“關鍵”,才能在為社會主義做貢獻的同時,發揮自己獨特優勢。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必須以“三個建立”為基礎建立以上下協同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在眾多高校的思政課堂中,為進一步發揮其獨特的育人作用,高層管理者責無旁貸。上下協同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系統性較強,結構明晰。在此管理體制上,學校高層管理者必須明確科學分工,既要對自己的工作任務有所側重,又要把教書育人作為己任。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等高層管理者要身體力行,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關鍵是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并且配合一套完美的管理分工體系,這樣才能將思政教育工作做好。時刻利用思想政治來解決問題。目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是各個高校所面臨的一項重要項目,建立一套以上下協同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勢在必行。
建立以多元主體的參與機制。“思政課堂”與“課堂思政”的兩個主體分別是教室和學生,而建立以多元主體的參與機制,不僅可以使課堂氛圍達到理想效果,又能更好地發揮兩者的積極作用。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其核心在于育人,而這個“人”指的就是學生主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單一的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而是要同向同行地將“思政”與“課堂”有機結合,強化思政課程的整體性有序性推進。高校相關部門應積極配合并參與其中,教務部門應制定相關條例舉措促進課堂思政,馬克思主義學院應對思政這一重大課題發表意見,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各二級學院要主動進行一系列“思政課堂”與“課堂思政”的改革。同時,行業精神可以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者的協同育人中作為很好的教育元素運用。
建立以目標明確的激勵機制。對于此項重大改革舉措,擁有一套完整的,目標明確的激勵機制對廣大參與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影響深遠。為國育人的初衷不能變,尤其是在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注重激勵與引導學生,使他們快速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要優化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就要建議一套目標明確的激勵機制。要加強督察工作,隨時抽查改革成果,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去研究,以便下一次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不留問題,不留死角,全方位的進行排查,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要激發他們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熱情,因此,建立一套目標明確的激勵機制是非常必要的。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要想開展好思政教育工作,必須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指導思想,在眾多方面都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強國的發展。建國初期,我們黨和國家就是依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融會貫通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斷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育人機制的完善做到同向同行,思政教育能否良好開展,關鍵在于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中的觀點和方法去給學生解讀疑難,并且深入發掘馬克思主義中對于青年大學生三觀的指導,為國家后繼有人,培育優秀人才做鋪墊。不僅在思政課堂上,在其他專業領域,教育工作者也要身體力行,發揮馬克思主義應有的價值,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實踐做出積極回應。
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教育工作者要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核心問題,教育好學生,同時把握好去實踐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這一關鍵課題,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學生主體,也就是主動接受教育的人,因此,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國家最缺少的是人才,建立人才強國的前提就是要對其思想進行與時俱進地革新,這個國家的未來是屬于我們青少年一代的,只有教育好青少年,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才有希望,中國夢即是如此,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更是如此,江山代有才人出,數風流人物,當然能還看今朝,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庇纱丝梢?,教育在我國眾多事業中的地位,各個高校要把握好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進而建立起同向同行的協調的高效的育人機制。
促進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對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書”與“育人”兩者之間的聯系。無論是思政教師還是其他專業課程教師,都應該把“教書”與“育人”二者相結合,兩者共存亡?!敖虝币浴坝恕睘榍疤?,相輔相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要求各個專業教育工作者在本專業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教育。在學習其他知識之前,先教會學生做人,為民族國家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實踐好這一壯舉不僅靠的是教師,更多的是學生本人,只有廣大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得到了革新,我們進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這一實踐才能得到成效,一個民族亦是如此,國家也一樣,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圍繞主題,抓住主線,利用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是我們教育好學生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許武.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13
[2] 肖錦龍.論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J]鄂州大學學報,2012
[3] 任艷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4] 魯愛民.處理好主題與課程資源的關系[J]軟件:教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