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倩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和解”思想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顯性問題出發洞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隱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升華之所在,其所揭示的生態價值取向為21世紀人類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提供了總體導向,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創設美麗中國給予了理論指導。在生態文明新時代,我國充分吸取這一精華以加快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步伐。
關鍵詞:“兩個和解”;生態文明;現實發展
21世紀,人類如何得以繼續生存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思想不僅是其時代的一個簡單思想論斷,背后更包含著對處理兩大關系的實踐路徑探索的理論指導,對于解決當今愈演愈烈人與自然的沖突問題仍有現實意義。
馬恩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人與自然關系分裂嚴重,人與人關系沖突對立。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指出:“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轉變,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實現“兩個和解”是資本主義時代亟需解決的問題。那么,何時以何種方式實現“兩個和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給出了答案——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痹凇顿Y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將這一思想進一步表述為人與人結成共同體進而對物質資料生產的全過程以及結果進行控制以實現“兩個和解”。
(一)人與自然的和解
為什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從自然史與人類史發展先后順序來看,自然界是人類賴以存在的基礎,“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身體的各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樣屬于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離開自然物質載體人類無法存在。人與自然界是高度統一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歷程表明,對大自然的肆意侵害,必將受到大自然的膺懲——人和自然矛盾的極端表現形式。 “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別的地方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比伺c自然和解的的正確態度是什么?恩格斯同樣給出了答案:每走一步都要時刻記住,不要將自身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以試圖去支配、征服自然界,也不要沉迷于人類對自然界取得的階段性勝利之中,更不要妄求接連不斷地取得勝利,這樣只會或早或晚的得到自然界的報復。人與自然和解的路徑是什么?“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眲趧邮侨伺c自然關系的實現路徑,其作為一個特殊的物質變換過程,只是整個自然界中所有物質變換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叭俗陨淼幕顒印薄獎趧釉谏a中只是起到“中介、調整和控制”的作用。發生積極作用的前提與標準是遵循“偉大的自然規律”和滿足“人類的本性需要”,自此可看出自然客體對人類主體的制約。人與在自然和解的路徑只能是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在尊重自然情況下,以“自身活動”來合理地、有度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
(二)人與自身的和解
勞動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個環節,其具體形式是由“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與該時代經濟生產下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的,在生產的過程中,人們相互發生一定的聯系、產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并且只有在特定社會關系中,才會存在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進而再進行生產。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社會為中介,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和人之間各種的社會關系對人和自然的關系有強制約作用。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分屬于不同利益集團的人與人之間關系幾近對立,其生產目的只是無止境地攫取剩余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人與資本之間的關系,資產主義生產狀況下,人和人之間只剩下了“利害關系”,只進行“現金交易”往來,除了借助資本產生聯系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聯系。資產階級社會中資本表現出極強的獨立性和個性,而勞動的個體卻失去了獨立性和勞動的樂趣變成了盲目的自然體;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質上是資本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織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資本對人的本質的不斷侵占,對自然的放肆掠奪造成了人的異化、自然的異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造成人與自然對立、人與人對立狀況的根本原因。如何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解,將人從資本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馬恩從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入手,力圖論證無論是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都是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要實現“兩個和解”,就“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變更直至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完全變革中,實現人類的“兩個提升”——不僅“在物種關系方面把人從其余動物中提升出來”,更重要的是“在社會關系方面把人從其余動物中提升出來”,真正歸還人的本質及人的實踐活動地位,建立起自由人聯合起來的共同體。
(三)“兩個和解”的關系
“在這種自然的類關系中,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的關系“直接”關聯。一方面,二者互為前提。人與自然關系是人與自身關系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形成以自然為基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這些資料正是取自自然,人從自然中獲取資料的水平高低與程度深淺一定程度決定了人自身生產的水平,在這同時也結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自身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基礎。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身、與其他人社會關系的結構越合理,就能發揮出越大的人類力量,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效率也就越高。另一方面,二者互相制約。人類處理自然關系的能力制約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關系反過來制約著人對自然的生產能力。資本主義之前的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對自然充滿恐懼之感,在此基礎上人與人之間是專制與奴役關系,資本主義時代資產階級在短短近百年的統治時間中創造出來了遠遠超過過去所有世代生產力總和的生產力,人對自然由依靠轉為利用與征服,人與人之間是剝削與被剝削關系,這緊張的關系帶來了愈加緊張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正是人與人利益關系的反映。
馬恩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初始階段提出“兩個和解”的思想到成熟階段再次回歸這一思想,這一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居于關鍵地位。它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切入,直觀表現了馬恩“兩個必然”思想,表達了馬恩實現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同時,“兩個和解”對于當前我國把握生態問題的本質,探尋解決生態問題之道具有現實意義。新時代,新問題,新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和解”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一體的和諧共生關系
人在自然界中生成,是自然界的產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明:“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可見,人同時靠自然界生活。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標志就在于勞動,人通過勞動實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當人僅僅為獲得更多的利益而過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忽略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時,人對自然只剩征服、索取、消費關系而不再是統一、和諧共存關系,這時是人在最大限度地毀壞自然,也是毀壞人本身。習近平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是一種整體生態觀,它將人與自然看成是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關系,人類既是自身也是自然,人類對自然的改造過程實際上也是創造人類歷史的過程。但在實際發展中,人類追求無限發展需求的實現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資源的有限之間永遠存在矛盾,所以必須要用系統統籌的方法處理二者關系,根據要實現人與自然永續發展的原則,將人與自然的命運視為一體,一方面人類在觀念上要學會做大自然面前的小學生,必須先學會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再去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另一方面要吸取前人的發展教訓,在實踐過程中不超出自然所能“忍受”的限度范圍,“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始終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價值與經濟發展高度統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到:“撇開社會生產的形態的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笨梢?,馬恩將自然本身也視為一種生產力。“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域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這些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人們過分關注眼前的最近的現實利益,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才會顯現出來的,由于積累和反復而產生的結果,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習近平繼承發展了馬恩的這一思想,提出保護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在經濟上的體現與發展?!拔覀兗纫G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體,“兩山論”正是習近平關于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高度統一關系的總結闡釋。這些觀點無不在要求我們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不為經濟發展而試圖征服自然力,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始終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使得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實現有機融合。
(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價值追求與奮斗目標現實體現
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為人類解放的崇高事業奮斗,馬克思主義的終極追求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一大鮮明品格,對人類生活需求的關注與滿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題中之意?;谖ㄎ锸酚^的基本立場與我國現實情況,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轉變,人民需求變得全方位多方面,從“盼溫飽”到“盼環?!?,“求生存”到“求生態”,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的新需求并且急需得以滿足,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合乎現實邏輯。同時,所有人民享用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關系民生的社會重大問題,體現了公平正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的一部分,“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為了誰”的價值追求與奮斗目標,是對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的重要問題的積極回應。解決好生態環境是黨的使命所在,也是推進偉大事業的加分項。
馬恩的“兩個和解”思想為認識與實現人與自然、與自身和解提供了正確路徑,也從自然思想的角度得出了共產主義是實現自然解放、社會解放、人的解放的最終現實路徑——“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兩個和解”不僅化解了以往留下的生態危機,同時緩解了各種社會危機,以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