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摘要:中國青年的黃金時代與中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過程正好重疊,中國青年必將為“兩個一百年”的宏偉使命而努力奮斗。目前國際形勢呈現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發展邁入“新時代”,青年應在國際國內兩個環境中擔當責任,完成時代賦予青年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使命
中國崛起與“大變局”
(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超過了百分之三十。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發展起來的歐美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原因,開始了全球化的浪潮。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當時的“亞洲四小龍”,抓住了這次全球化浪潮的機遇,得到了發展。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同樣抓住了全球化中資本流動的機遇,經過四十年的發展,無疑成為了全球化中的贏家。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四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是離不開世界的。
中國目前國力的上升也表明著中國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世界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的在5G物聯網技術發展上,中國已經走在前列。有人說這其實這預示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縱觀歷史發展,誰能夠主導工業革命,誰就擁有世界的政治、經濟主導權。5G物聯網是屬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深化,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個尚有爭議,但是可以預示的是中國將會全面參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競爭中來,也就預示著中國不僅可以成為參與者,更可能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和行業標準的主導者。這對中國來說是機遇,但是從目前的國際形勢來說,中國的發展也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
(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對于中央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直觀的體驗莫過于當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特朗普上臺以來處處要求美國優先,中美貿易戰的僵持狀態,也讓中美關系跌入尼克松訪華以來的最低點。而在歐洲,難民潮、英國脫歐問題重重,反全球化、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有所抬頭,而中興、華為在進軍國際市場中頻頻遭拒,也說明中國在發展崛起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當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在這里有專家認為,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變化,分別是格局之變,發展之變和安全之變。
(三)中國崛起與世界“變局”之間的關系
中國的崛起與世界“變局”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直線衰落,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衰落才慢慢終止。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國力才慢慢上升,直到現在中國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目標。而在這之前,世界發展的主導力量,一直是西方國家。而中國的崛起已經讓美國感到了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撼動。正是由于中國這樣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對全球事務越來越多的參與和主導,導致了東西方力量對比的變化,西方尤其是美國已經不能完全主導國際事務,決定國際形勢。中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參與者、經歷者更是國際力量的角力者。
新時代我國面臨的歷史任務
(一)對內“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在黨的十九上提出一個重要的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基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基于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進步,對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行科學研判之后提出的主要矛盾的變化。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清醒的認識到,我國仍然處于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正是基于以上的事實,我們黨又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未來三十年的時間跨度上,我國的奮斗目標十分明確,并且劃分了2020年和2030年兩個時間節點,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將朝這一奮斗目標邁進。
(二)對外“一帶一路”與命運共同體
中國要想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發展也不能沒有中國。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倡導的是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了“一帶一路”中來,這次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歐盟七國之一的意大利首先加入到了“一帶一路”的大家庭中來。“一帶一路”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將歐亞大陸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更多國家享受到“一帶一路”的紅利,同時“一帶一路”在東西方世界格局的對比中也更具有戰略意義。中國作為一個日漸崛起的大國,如何與世界相處?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該去往何處?我國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內外雙重環境疊加下的青年使命
(一)當下中國青年面臨的內外環境
目前,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復雜多變,中國經歷改革開放四十年漸漸融入國際體系當中,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中國的發展而言,世界“變局”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無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深化,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毋庸置疑的是網絡化、智能化,讓世界聯系的更加緊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必然對于國內的發展也產生影響。對于青年年齡的定義是十四周歲到三十五周歲的青年人,按照這個年紀推算,那么我國青年群體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青年的群體必然是網絡一代,是接觸網絡最深入、最廣泛的群體,也就意味著接受新鮮事物,包括外國的新鮮事物最多的一個群體。青年本身朝氣蓬勃,思想活躍,更具有進步性,更具有開拓性和改革性。中國現代和未來的發展,責任擔當必然落在青年身上。但是中國與西方社會制度、文化觀念甚至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也就意味著中西方的沖突再所難免,而我國的青年,在接受外來文化,在與外國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同樣不可避免會有思想上的沖突,甚至是思想上的斗爭。而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中國青年扛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必然要處理好國內、國外雙重環境下面對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礎上破解國內發展的難題,解決國內發展的問題。同時,我們更要認清國際形勢,必然要在了解、尊重、接受外國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中,化解彼此的沖突,取得共同的發展。更要以一種包容、開放的姿態真正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因此,新時代和“大變局”下的青年承擔的使命依然是任重而道遠的。
(二)青年的使命與“兩個一百年”目標相疊加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與青年的奮斗發展時期相吻合,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正好趕上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建設與實現。也就是說國家發展的黃金周期與青年人生發展的黃金周期完全吻合,中國的青年必然成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程參與者和創造者。中國古語有“生不逢時”和“恰逢其時”的說法,而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何其幸運,何其光榮的,趕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當代的青年,不可能是時代的旁觀者,也不能做時代的旁觀者,因為無論青年們愿不愿意,必然會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從而滾滾向前。那么,我們與其被動的參與到時代的建設當中去,何不主動承擔起屬于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積極主動的站起來,與這個時代一道,甚至是走在時代的前面,引領這個時代,承擔起屬于我們的大任,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
青年心中必然有“小我”,青年價值的實現正如習近平書記所言,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在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青年面臨的機遇較多,但是面臨的壓力也較大。當下的青年需要為了理想而奮斗,也需要為了現實而奮斗!而中國國內社會目前也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能夠回避,恰恰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解決。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民主、法治、生態環境等遇到的問題都需要解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上,不僅需要大力宣傳更需要積極的行動。這些都是青年需要面對的問題。
誠然,青年的“小我”得到了發展,獲得了幸福,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應該也就得到了發展,因為國家也是由無數個“小家”匯聚成的。但是,青年更重要的是懷有家國理想,心系祖國。青年,其實是最具有創新性,最具有開拓性的一股力量。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我國一直將“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其實也說明一百年前的青年運動其實開啟了一個時代。而在清王朝的革命中,真正起推動作用的正是進步青年,尤其是留學海外的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們,懷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尤其是在民國時期,涌動著很多社會思潮,而這些社會思潮的提出者、踐行者都是青年,他們都想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毛澤東、鄧小平這些老一輩的革命家在青年時代就開始投入到救國的實踐中。而之后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雜志《新青年》,直接以“青年”命名,陳獨秀在《新青年》的發刊詞上,也直接以《敬告青年》為題,對于中國的未來,陳獨秀對青年寄予厚望。青年,唯有心懷祖國,將“家”與“國”聯結起來,才能夠有大視野、大胸襟,才會謀求更大的發展,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
(三)青年需要在全球大視野中擔當使命
當下中國青年的環境與一百年前所處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一百年前的中國,內憂外患,處在一片黑暗之中。而一百年后的中國,國力日漸強盛,開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下的青年,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唯有堅定不移的進行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使我國漸漸的融入到了世界體系當中,中國越來越以大國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如一百年前的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所言,青年應該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這對于當今的青年來說,更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中國的發展必然與世界的發展具有更為緊密的聯系。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將會更直接,更深遠。因此,當今中國的青年必須具有大視野,必須要“開眼看世界”,要有世界眼光,不僅要關心國家的發展,更要關注全球的動態。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快,未來的競爭必然是全球的競爭,未來的合作也應該是全球的合作。
中國青年應該具有世界的眼光,積極借鑒學習國外好的經驗做法,同時也應吸取國外的一些發展過程中的教訓,唯有放眼高遠才能夠獲得科學的發展。中國青年應該具有堅定的意志,中西方之間存在諸多差異,尤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差異,以及東西方傳統文化方面的差異。尤其是在網絡上,信息的傳播與輸出呈現扁平化的趨勢,中國的青年常常受到西方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但是畢竟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我們有自己獨有的傳統文化,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應該具有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參考文獻
[1]張蘊嶺,楊光斌,魏玲,朱鋒,金燦榮,謝韜.如何認識和理解百年大變局[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02):1-14+133.
[2]張蘊嶺.百年大變局的思考[J].黨員文摘,2019(03):41-42.
[3]田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31(01):5-10.
[4]段光鵬. 新時代青年應擔當的歷史使命[N]. 廣西日報,2019-01-03(007).
[5]陳輝吾.新時代青年的成才機遇與使命擔當[J].前線,2018(11):54-57.
[6]胡志明.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成才思想的三重邏輯互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4):14-16.
[7]喬德博.習近平的青年觀與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J].農家參謀,2018(16):227.
[8]石國亮.“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