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垂鳳
摘 ?要:低年級是建立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關鍵一步。學生必須掌握基礎的語文課程知識,以便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最基本的模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他們的興趣愛好,因此教師可以在進行教學時通過滲透各種有趣的因素來迅速喚起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其參與,逐漸實現自身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段教學;閱讀教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概念和課程改革要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能夠將學生置于主導地位,注意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快樂,以此實現學生綜合技能的發展,以進一步提高教育效率。在這方面,本文以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的開展為例,分析和討論了在閱讀教育中滲透趣味性教學的方法。
一、借助多媒體,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進入到小學階段的學習,也是開始系統學習的第一步。如果教師未能在課程中充分地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則課程整體氛圍會變得單調乏味,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自然不會提高其語文素養。在這種情況下,小學階段的教師需要能夠結合課程內容,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故事為起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思維并利用多媒體教育,利用信息化設備中視頻、音頻、圖像的三維特征,使他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課程的主題,引導學生閱讀并理解文章內容的思想,以此實現學生在現階段下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有效學習。
例如,在《小蝸牛》的閱讀教育中,老師首先可以為學生講述蝸牛的生活故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學生如何閱讀文本主題。可以給學生看一張蝸牛的照片,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以了解課文中蝸牛的故事。然后老師重新帶領學生學習,以告知學生文章的內容,互相幫助,幫助同桌的學生理解新單詞,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將其與課件的多媒體演示相結合,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小蝸牛與母親進行了哪些對話。是如何找到它的”,旨在引導學生慢慢思考文章中表達的主題和思想。學生完成對本文的總體了解和理解后,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人物形象。這種以角色為導向的閱讀方式,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更多內容和思想。在這種輕松而多樣的學習氛圍中,教師使用故事來聚焦學生的思維,同時使用多媒體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文章的主題,減少學生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并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小組合作學習,設置趣味活動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在課程中保持安靜,只需要聽教師的講解即可。在這樣整體較為壓抑的環境下,學生的注意力過度緊張,難以實現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有效學習。如果學生可以在小組活動中合作,他們可以互相學習,同時還能夠在交流中體會到閱讀的魅力,從而使學生可以融入課堂,有效地調節了課程的教學氛圍。學生可以在這種環境下實現對于課程內容的有效學習,以此達到教師所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比尾巴》的演講中,教師可以組織這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參加趣味化的尾巴比賽,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為每組準備不同的動物尾巴。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其次,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識別整篇文章的內容,并了解森林王國的參與者,并穿上不同的尾巴,例如猴子和兔子的尾巴等。同樣,讓學生學習疑問句并記住課文中的新詞,可以通過教師引導或小組閱讀來閱讀生字。然后,學生可以通過表演積極參與他們的選擇,并不斷觀察這些尾巴的特征,以了解文本段落的變化。最后,教師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和情感升華,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并培養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這樣,學生可以積極參加小組活動,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而且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閱讀能力。
三、從生活出發,結合生活教學
實際上,進行小學低年級階段下的語文課程時,許多知識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低年級閱讀教育中,教師可以積極地結合生活教育。具體來說,教師需要能夠在課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生活,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在生活中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融入他們的閱讀之中,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此實現學生在現階段下自身閱讀能力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例如,教師在課程中進行生詞生字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來尋找這些生詞生字,并進行記錄,讓學生在下一次的課程中展示出來。這樣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對于課程所學習的內容有著更高的認知,提升并鞏固所學到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能夠在課程中積極推動生活化教學的開展,以此實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能夠將學生置于主導地位,注意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快樂,以此實現學生綜合技能的發展,以進一步提高教育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正霞.讓閱讀變得趣味非凡——談小學語文閱讀中的趣味教學[J].學周刊,2019(31):118.
[2]楊俊平.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19(1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