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一
摘 ?要: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生活化,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操作興趣,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在作業形式、作業內容、作業評價上進行創新探索,以激活學生的作業訓練思維,調動學生的作業訓練積極性,讓學生在不斷學習實踐中形成數學學科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設計策略;探究
小學數學課外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課堂知識的應用和遷移。一直以來,課外作業被視為“課內損失課外補”的重要工具,它的設計往往存在很多缺陷:一成不變、形式單一等。這樣機械重復的作業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特別是對于剛進入校園的小學生,機械性作業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有創新意識,設計生活化的作業,使作業變得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從而使作業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寶貴禮物”,是“減負增效”的有效措施。
一、改進書本作業形式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各種貼近兒童生活,具有很強時代性、應用性的作業。在既達到作業練習目的的同時,又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
例如我在上四年級《統計》時,讓同學們自己去統計全校各個班級,男女生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并統計人數。畫出統計圖后,大家在一起討論每個班級喜歡的運動項目有什么不同,相同的班級男女生愛好又有什么不同,而不僅僅是告訴大家怎么畫圖。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們不僅掌握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區別,大家又非常有興趣的參與到數學生活中。
二、挖掘現實生活資源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這樣的作業學生樂于接受,也完成得較好。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認識鐘表》一課后,雖然能認識一些時刻,但還缺乏時間觀念,在教學中,發現了“我晚上睡覺是5時”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我認為要建立起學生的時間觀念,必須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去體會,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一個作業:快樂的星期天,讓孩子們將一天的活動時間記錄了下來。在反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認真、細致的記錄。
三、豐富作業形式
1.生動的情境式作業。學生對于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因此,我們可以給一些枯燥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定一些與生活有關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們在這些有趣的情境中去完成作業。如復習完“計量單位”知識后,我設計這樣一道填空題:
今天早上7(),小明從2()長的床上起來,用了3()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臉,吃了大約200()的早飯,就背起2()重的書包,飛快地向400()以外的學校跑去,路上碰上了體重55()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學校。
2.有趣的游戲式作業。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把一些數學課外作業設計成游戲題,寓教于樂。例如,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后,在布置作業時,我設計的作業是“猜數游戲”。安排學生兩人一組,其中一人想好一個數,讓另一個人來猜,看誰猜得準且猜數的次數更少。每猜一次,出題者都要給出一次提示,如你猜得數太大了,小一點;這個數在你猜的數的前面等。這樣的游戲類作業帶有“玩”的色彩,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游戲中,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提高了作業的效率。當然教師在設計游戲類作業時一定要考慮游戲與所學數學內容的關聯性,讓游戲有“數學味”。
3.豐富的調查式作業。所謂調查式作業,主要指通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用數學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資料,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周圍世界,提出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建議性的方案或作業。例如在學完《統計》后,我就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統計某一時段公路上各種車輛通過的實際情況。再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之前,我布置學生去調查、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后再到課堂上來交流。在這些調查式的實踐作業中,學生求真、求實,回歸生活的“大課堂”。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計算比較,分析概括,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時代氣息。
4.實踐性的生活化作業。數學作業要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如:學習了多邊形的面積后讓學生給學校設計合理的綠化方案,怎樣建漂亮花壇。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之后,讓學生實地操作,測量計算出自己住的小房間的面積、吃飯桌子的面積等。這種生活化家庭作業,不僅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會培養了他們探究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5.全面性的長期式作業
⑴寫數學周記。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身邊的數學知識、學習中發現的數學規律、解題中的新方法、某些運算法則、公式的新的推導方法、對某個知識點產生的疑問等及時記錄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評價。
⑵寫數學小論文。讓學生撰寫數學小論文對指導學生留心生活、培養數感、用數學眼光看世界是很有必要的。我曾經試著讓三年級的學生完成這樣一道思考題:5個空啤酒瓶可以換到1瓶啤酒,現在有40個空瓶可以換回幾瓶啤酒?有的學生馬上脫口而出:“換到8瓶”。我提醒學生注意,這是一道思考題,學生又開始進一步的思考。在思維的碰撞下,這道題圓滿解決了。我告訴學生:“只要大家把剛才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數學小論文,想不想試一試?”學生馬上拿出筆洋洋灑灑地寫起來。通過這樣的指導,班上的很多學生在解決難題后都能主動記錄下來,既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又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的成功。
總之,讓數學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系生活學數學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于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采,才能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
參考文獻:
[1]石信.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1):45.
[2]黃金友.小學數學生活化作業的創新設計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