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華
摘要:城鎮社區治理,關乎“六穩”“六保”任務的落實,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加強城鎮社區治理,利于重大風險防范化解。當前,城鎮社區治理做到組織管理到位、服務功能增強、治理體系形成、風險防范有效,也存在著行政化傾向、不平衡發展和體制機制的不足。
關鍵詞:社區治理;風險防范;現狀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要求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要求。社區治理,在化解防范重大風險方面,起著不可缺失的作用。麻雀雖小,肝膽俱全。小社區、大社會、大治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城鄉社區治理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事關“六穩”“六保”任務的落實,事關居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城鄉基層和諧穩定。在此,筆者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視閾談談社區治理的幾點思考。
一、城鎮社區治理取得的成績
?組織管理到位。一是領導重視。區(縣)、街(鎮)黨委(工委)、政府(辦事處)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對社區治理認識到位,十分重視社區治理工作,多次專題調研社區治理,指導社區治理工作。二是機制建立。根據新時代社區治理創新工作需要,結合鎮(街)具體情況,建立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部分專項工作協調小組,為推進社區治理提供了組織保障。三是隊伍健全。嚴格按照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選好配齊社區兩委班子,并按社區工作的要求,選好配齊了各項工作專干。
?服務功能增強。社區治理組織,既是基層自治的組織,也是服務居民的組織。近年來,社區組織服務居民的功能逐漸增強。一是有章可循。各區(縣)結合本地實際,先后制定了《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了三社(社區、社團、社工)聯動機制、三會(居民代表大會、協商議事會、共駐共建會)參與機制。二是功能配套。社區居委都有獨立的便民服務中心,休閑娛樂廣場,多數配有人民調解室,有警務室、衛生室、圖書室、社工室、養老服務站等。少數社區還建有高標準的健身房。三是網格服務。黨建、綜合治理、宣傳、民政、消防、衛生健康等各項工作,均在社區有網格化建設。充分利用微信、QQ等網絡工具,加強社區與居民、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聯系互動。
?治理體系形成。一是黨建引領。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政治功能,推進社區治理。多數社區建立了黨委或黨總支,部分社區建立了社會組織參與的“大黨委”。黨委(總支)下設若干支部,支部下設若干黨小組。二是聯動主導。民政、綜治、公安、司法、社保、市政、衛生健康等部門與鎮鄉街道,各盡其職,相互配合,上下聯動,事事落實。三是自治自助。各社區都制定并完善了《居規民約》,“三事分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散居樓棟進行了自助式物業管理。四是社會參與。社區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單位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一事一議”,共商共建共享。
?風險防范有效。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社區治理井然有序,重大風險防患于未然。一是生活有序。各社區各小區,包括散居樓棟居民,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序進行。上班、買菜、帶小孩,廣場舞、壩壩舞、喝茶聊天等有條不紊。二是自治有力。社區居民充分運用自治功能,小事不出門,大事商量做。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組長牽頭,居民協商,共同治理;涉及國家、社會利益的事,依法配合。三是和諧穩定。惠民政策落實到位、鄰里糾紛調解到位、社會正氣樹立到位,防火防盜有人喊,大事小情有人做。所以,城鄉社區總體上是和諧穩定的,重大風險止于萌芽狀態,群訪、集訪事件大幅減少。
二、城鎮社區治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社區治理與重大風險屬于零和博弈,而社區治理的目標就是為了社區和諧穩定,杜絕一切安全隱患。因此,社區治理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具有目標一致性。但是,社區治理與重大風險的防范化解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存在一定的不足。
?突出的行政化傾向讓居民心生反感情緒。社區兩委承擔了大量行政性事務,成為基層政府的延伸組織,在一定程度上重管理輕服務,忽視社區自治工作。一是社區工作沉溺于完成上級黨委、政府分派工作,負擔加重,本末倒置。這是對社區組織功能定位不準,普遍性地對社區自治認識不足,用社區管理代替社區治理。認為社區治理等同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二是對政府的依賴度過高。一方面,社區一部分工作建立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表現出自治行政化愿望。即政府出錢就做事,不拿錢就等靠要,自治積極性較低。另一方面,自治功能的不足依賴政府。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一定程度依賴于政府的干預或者是對行政化手段的期盼,從而把“管”字放在首位,忽視“治”字的應有作為。三是社區協助基層政府的職能擴大化客觀上形成了二級政府。因為基層政府不能面對每一個居民服務,需要依托社區組織,從而導致社區履行著政府延伸組織的職能,表現出行政化傾向。
鑒于以上原因,無論哪一種情況,社區居民從內心上都把社區自治組織當成一級政府,不能認同自治性質。長此以往,易于心生芥蒂,產生怨懣情緒。把“仇官”心理擴大化,埋下重大風險隱患。
?不平衡的社區治理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社區自治,需要基層自治組織、社區居民和社會單位的共同參與。但因客觀條件的差別和主觀方面的不足,導致社區治理的不平衡發展。一是硬件差距較大。個別社區特別鄉鎮社區缺乏獨立的辦公場所,多數社區無公共健身房、臨時救助性休息室和中型以上會議室等;背街小巷通行受阻;鄉鎮社區臟亂差等。二是隊伍素質不齊。大中城市的社區治理,起步早,發展快,干部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較高;新興城市社區、小城市社區和鄉鎮社區干部素質普遍偏低,專業社工人才總體數量少。三是“城市病”突出。城鎮化過程中農民轉市民的過程較長,很難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同時,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從而使教育、就業、社保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也滯后。再就是原有規劃滯后,基礎條件趕不上發展速度。停車難、公共休閑場所少、面積小,甚至沒有。四是服務跟不上。治理服務跟不上城鎮化發展速度。近十年來,各地城鎮化速度加快。社區治理人員隊伍編制、財政投入跟不上,有相當一部分社區服務人員低補貼甚至無補貼。
鑒于以上種種情況,社區治理難度加大,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公共服務不到位隱患、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社區治理的效果,一個問題解決不好,易于積累怨氣,多個小問題解決不好,就會誘發重大風險。
?體制機制的不足制約著社區治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一是對居民自治缺乏硬性約束。社區居民對自治認識不足,參與社區自治積極性不高,總認為社區治理是干部的事,與己無關。社區單位認為社區治理是社區的事,本單位有本職工作,不參與社區治理也是情理之中。無論是對居民還是對社區單位,都缺乏硬性約束。二是部門協調聯動的機制不完善。存在著網格化主體責任單位不明確、未實現一網打盡。有的網格形同虛設,作用發揮不到位,有“網”未“漁”。網絡信息平臺互不兼容,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大黨委作用發揮不夠好,相關成員單位單位委員工作不到位,而且這些“委員”在本單位有職務有本職工作,有著種種理由婉拒參與社區黨建工作。三是經費投入機制不健全。社區不屬于財政預算編制范疇,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運行困難。城市社區、鄉鎮社區一個標準,城市社區不能滿足運行需求。專業社工因待遇偏低,多往大城市跑,小城市留不住,鄉鎮更不去。純自治性社區工作人員缺乏工作性經費補償機制。
鑒于以上原因,社區治理水平難以提高,治理體系不夠健全,導致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過程中,存在力度不夠,效果久佳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