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平 王玉潔 王瓊
摘?要:班主任與家長都是孩子成長路上重要的引路人,班主任與家長的高效溝通合作,實現有效的家校共育,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家長;學生;溝通;解疑;幫助成長
前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人把塑造學生的工作比喻成塑造一塊大理石,認為有六個雕塑家共同雕塑著這塊大理石,其中主要的兩個是學校和家庭。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和家長,原本并不熟識的兩種人,卻變成了保持最親密聯系的人,聯系頻繁程度僅次于彼此的家人,甚至更多。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地復雜,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
當班主任7年來,工作中除了每天與學生的相處之外,最多的便是家長了,記得前年在初三時,因為學業階段的特殊性,大概每天都要見一兩個家長,溝通交流學生的學習、心理等問題,發現一個現象,來的大多都是媽媽,而大多數媽們都很焦慮,不是見到班主任才焦慮,而是接到老師電話的時候就開始了,甚至更早,也許在家中她們一直這樣。而她們焦慮的表現也很相似,見到孩子情緒激動,說話語無倫次,甚至開始掉眼淚,可能還會當著孩子的面。每每看到這些,我的心里都很不好受,一方面感慨孩子們不太懂事,一方面覺得媽媽們實在不容易,坐在她們的對面,我往往不知道該做什么,只能遞上紙巾。她們大多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為孩子付出,而往往這樣的媽媽焦慮,也就找到了原因,沒有自我、沒有自信、沒有期待的媽媽培養不出性格特別完善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也找不到方向和動力,媽媽會是孩子的依靠,但是這樣的媽媽不會成為孩子努力的理由。這些文字不是為了解決媽媽們焦慮的問題,而是站在一個班主任的角度上,談談如何與這樣的媽媽更好地相處,更有效地溝通孩子的問題,為了媽媽們好,也為了孩子們好。
一、平心靜氣地談話
大多數主任見過家長時,迫不及待地把學生在校表現不佳的一些方面、具體事實等和盤托出,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我想這本身沒有錯,更無可厚非,因為班主任和家長的見面就是要解決問題的,不過我倒是更希望先給家長一個凳子坐,讓他們平復一下路上的奔波帶來的緊張情緒,然后班主任先和家長們聊一聊,我們總是勸家長在和孩子談話時,不要只聊學習,那樣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溝通的開展。那么,如果班主任只和家長聊學生的問題,那么家長的心理是不是也會先豎起一道防線,直接站到老師的對立面,這樣的老師和那樣的家長又有什么分別呢?與人溝通的第一原則是讓人放下戒備,放輕松,愿意聽你說話。所以,我們的談話一定要在愉悅的氛圍里,聊聊孩子在家的一些趣事等,等家長的情緒緩和下來,這時候也對孩子多一些了解,也許在老師的心里,對孩子犯下的錯已經有了新的看法,再和家長直面問題,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我們需要一個朋友,是家長,我們需要一個紐帶,是學生,我們需要一個談話的目標,為了孩子健康地成長。為了這些,我們愿意心平氣和。
二、和善堅定地解疑
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適合的氛圍,班主任和家長談話可以真正開始,直面問題不代表家長可以接受問題,所以老師不能帶著一些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問題,我們要做到:只有具體客觀地陳述事實,才能帶給家長真實的感受,也許他們最了解孩子,這些事情他們可以接受;說這些事實帶給老師的感受是什么,感受是主觀的,是容易被人理解、支持的,哪怕是家長,也會非常感同身受老師的心情,柔軟的內心會與另一顆柔軟的心相通,達到共情的目的,這才是我們的希望;真誠地說出我們的需要,我們需要一個懂事、有責任感、有動力、有目標的學生和孩子,在前兩方面溝通很順利的情況下,這樣的需要會讓家長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老師想要幫助孩子的那顆最真誠的心,坦誠相對,真心互諒;請求家長與我們站在同一戰線上,爭取家長最大程度地配合和支持,因為我們都希望眼前的這個孩子好,也許我們幫助的還不只是這個孩子,還有這個家庭。
三、滿懷期待地幫助
前面提到的焦慮的媽媽,大多不是因為個性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找不到正確合適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第一次做媽媽的人和第一次做孩子的人,沒辦法有效溝通,這很正常,因為成年人的思維和青少年的想法本來就是天平的兩端,成年人想要穩定,懼怕改變,希望生活安定。而青少年想要改變,厭惡一成不變,這都是由于各自的經歷所決定的,如何正常溝通呢?班主任就是有效的潤滑劑,實現有效溝通,緩和親子關系,幫助青少年成長。焦慮的媽媽會很困惑,但不會拒絕幫助,班主任要告訴家長,尊重孩子的個性、了解孩子的現狀、與孩子共同改變、期待孩子的未來;要告訴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的不易、尋求自己的進步、實現未來的夢想。
班主任老師只要真誠實意地幫助家長,朝著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與家長的和諧相處,也為班級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形成教育的“合力”和“向心力”,近而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冬云;共情化雨沐萬物 家校和暖育新人——共情在家校溝通中的運用[J];科技展望;2016年24期.
[2]魏振江;溝通——家校工作的橋梁[J];學周刊;2016年27期.
[3]王偉;淺談班主任與家長溝通聯系的技巧[J];才智;2011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