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家的創作生命來源于精神生命的模樣,而作家精神生命的磨煉則跟其生活經歷、親子關系、家族歷史都密切相關,《巖石堡風景》正是艾麗絲·門羅探索自我成長和生命來源之作。
關鍵詞:艾麗絲·門羅 《巖石堡風景》 移民 成長
加拿大女作家是走向世界影響的先鋒。比如生于1874年的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綠山墻的安妮”系列為世界熟知,她也是門羅喜愛的作家,蒙哥馬利也曾移居過門羅的家鄉安大略省,她倆的小說背景也有相似之處:小鎮,星星點點的農舍,美麗的湖泊與森林,普通人的命運。門羅的同時代作家兼好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一樣具有問鼎諾獎實力的作家,她的未來小說《使女的故事》被改編美劇后,風靡世界。阿特伍德說,作家總給人以神秘感,其中以加拿大的女作家為甚。①門羅身上也有這樣的神秘感,《巖石堡風景》是一部試圖解密自我的著作。艾麗絲·門羅娘家姓萊德勞。她在《序言》中說:我在探索我自己的生命;我把我自己放在中心,人物語言和我的語言糾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奇妙的重塑生命的過程。②《巖石堡風景》正是在紀實和虛構想象的交織中,形成一種渾然一體的詩意和激情。作品主要敘述了萊德勞家族,一共八代人的歷史,寫他們對“美國夢”的向往,實際是移民加拿大的歷史。這部小說主要寫了三部分內容:一是遠祖們從蘇格蘭漂洋過海來到北美開疆拓土的歷史;二是我的原生家庭故事;三是“我”的個人成長之路。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巖石堡風景》的思想藝術。
一.大地雄心:先祖們的開疆拓土
第一部分內容主要寫先祖們怎樣依附于土地,并漂洋過海來到北美的。萊德勞家族的元祖威廉·萊德勞,生于1695年,居住在埃特里克山谷,距離愛丁堡五十英里。威廉追求榮譽,威廉的女兒瑪格麗特熟悉蘇格蘭的民間文學,她的兒子詹姆斯·霍格是19世紀早期蘇格蘭詩人、小說家,霍格曾經把母親介紹給了大名鼎鼎的蘇格蘭作家沃爾特·斯科特,因為斯科特正在收錄民間歌謠。
為了尋訪祖先們的足跡,門羅專門去拜訪了遠祖的居留地埃特里克山谷,從圖書館的地方志中找到了他們的名字。在世界歷史上,蘇格蘭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存在。蘇格蘭共有540萬人口,但世界各地有超過5,000萬人的家庭與這個國家有血緣關系。有人為了冒險,更多人為了逃避貧困和壓迫,從17到19世紀,蘇格蘭人不斷背井離鄉來到北美,有時甚至會搭乘押解犯人的船只。
1818年6月4日,萊德勞家族的第三代詹姆斯·萊德勞率領兒子沃爾特、女兒瑪麗,兒子安德魯及懷孕的兒媳和孫子,坐上了去尋找新大陸的客輪,最后一家人安頓在加拿大西部的艾斯科星鄉。熱愛寫作的沃爾特,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次漂洋過海的經歷。安德魯的哥哥詹姆斯也從新斯科舍搬過來與家人團聚。安德魯的弟弟威廉,則在1830年代接到了兄弟們的信,從蘇格蘭高地移民到美國的伊利諾伊,同樣是英國后裔的美國總統林肯也于1830年從英國移民來到伊利諾伊,可見當時人口流動非常頻繁。
第四代威廉不幸于1839年病逝,他的第四個兒子托馬斯就是門羅的曾祖父。他們的生活并不寬裕,所以一旦成年,就務必動身前往荒無人煙的地方開疆拓土。安德魯派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大鮑勃帶領兩個堂兄弟同行,他們是托馬斯和約翰。三個人1851年來到了莫里斯鎮,一路披荊斬棘,互相幫助,最后終于在莫里斯建立了自己的家園。當時的莫里斯尚屬蠻荒之地,他們是第一代拓荒者,直到20世紀初期,他們居住地十幾公里范圍內,只有八戶人家。第五代大鮑勃繼承了家族寫日記的傳統,記下了當時墾荒生活的情形。環境的惡劣,資源的有限,需要家庭成員團結一致,資源共享。所以,當九個子女中的弗里斯特自建房屋,要求分家獨立時,在當地變成一樁丑聞。他的妹妹麗茲搬家照顧哥哥的生活,竟惹來風言風語,這些也可謂特立獨行的代價。自奧法普開始,萊德勞家族一直勇于冒險,并不乏特立獨行之人,門羅的父親算是一個。
二.艱難世事:父輩的逃離和妥協
1913年,萊德勞家族的第七代,門羅的父親鮑勃·萊德勞,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繼續教育學校,但卻中途退學了。他讀過很多書,思維更活躍,感覺更浪漫,也不愿意跟其他未受過文字洗禮的男孩子一樣,便一步步擺脫了農民的生活模式。他說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最初,他靠捕獵掙錢,后來養殖銀狐做毛皮生意。生意失敗之后,便去鑄造廠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對于每天負責父親的飯盒,熱愛、尊敬父親的女兒,門羅第一次去工廠看到父親擦地板,內心坍塌:“我覺得自己置身于一片漆黑、濃密的森林里”。③門羅覺得那些永無休止的重復勞動,在消耗人們的精力和生命。但是父親并不排斥這樣的生活,他告訴女兒遇到暴雪差點回不了家時,他當時想到的是:臥病的妻子,垂老的母親,三個讓人操心的孩子,沒還清的債務,沒完成的農活。唯獨沒想到自己,他早已蛻變成一個只為別人而活的中年人,門羅感到悲哀。他年輕時逃離既定生活的勇氣,已經蕩然無存,對生活的妥協就是責任和守護。
門羅的母親因為動物養殖場,與她父親相識并結婚的。她母親靠著不屈不撓的努力成為教師,有商業頭腦,在丈夫破產的邊緣,幫助推銷了最后一批毛皮制品,拯救了全家。門羅9歲時,母親被診斷出帕金森癥,為了照顧母親,打理家務,她每天都很忙。她覺得父母是一對看守,他們守著孩子、房子、財產。晚年的門羅對父母有一份憐憫,覺得他們也曾是兩個柔情似水楚楚可憐的年輕人。
童年時,父母對門羅的倔強、叛逆很頭疼,父親用腰帶打過她,圍剿她的自我。時隔多年,她仍然自感恥辱,不能釋懷,她評論說童年生活風險重重,又找不到誰可以指責。后來,她拿到了安大略大學的獎學金,絕望地逃離了家。門羅說:“那時候大多數女孩都會為了家庭犧牲自己。我根本不想這么做。年紀大了,我才看到生命的局限。”④門羅結婚后,回家探望父母需要倒三班巴士。她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又續弦了。家里的一切都變了,母親的痕跡被全部抹去。父親衰弱得住院,她為父親的治療憂心,但他的妻子卻在一味操心狗的排泄問題,讀者也會止不住地惡心和抱不平,作者不動聲色的厭惡可謂力透紙背!
三.我把我自己放在中心:“我” 的出路和自我探索
第三部分是寫門羅個人的成長經歷,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相互獨立的四個故事組成。第一個小故事回憶了中學時代兩個有交集的女生。達莉亞身體強壯,學習優秀,擅長運動。達莉亞仇恨她有暴力傾向的父親,揚言要用槍殺了父親。故事中,每個人都忠實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達莉亞的父親最終死于觸電事故,并非事先張揚的殺人案主角。
另一段友情始于托付。來自外地的弗朗西斯,往往被同學孤立、取笑,門羅卻設法躲開這個“負擔”。被迫扮演朋友角色的企圖,更把她逼到墻角。兒童的世界也少不了風雨荊棘,盡管我們很難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晚年的門羅還是進行了嚴格的自我解剖:像我這種人,是永遠不可能為弱者挺身而出的;我最高尚的感情不過是釋然,幸虧不是我。⑤兩段經歷,兩段友情,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友情,是由于外部環境因素的促成,是一種短暫的生活介入,但是門羅也由此窺見了別樣的命運遭遇,對少年時代的情感沖擊和影響是成長的重要部分。
第二個小故事回憶了與男孩羅素的青澀之戀。羅素全家是救世軍,羅素八年級畢業后,就去養馬場當了小馬倌。他們之間的關系,門羅稱之為自然隨性的、短暫的配對兒。雖然兩人不是同一階層,但是少年情事都透著單純美好、不顧一切的味道。當時的門羅感受到對方身體的誘惑,覺得自己有些不受本人控制。她甚至接受了邀請,去羅素家吃晚飯。晚飯回來時,她被羅素帶去了曖昧的養馬場谷倉,農場主米麗阿姆以為有賊,一聲槍響讓結局全部改寫:羅素站到明處,安撫米麗阿姆“寶貝兒”,門羅悄悄溜走。結局跟開端一樣尷尬,這也許是生活的荒誕,也許是上天刻意的安排。阿特伍德說:“羞恥和尷尬是門羅筆下人物的驅動力。”⑥這里就是一例。這件事后,門羅醒悟道:我要追求全心全意的激情,再也不要語焉不詳的感情,不要品質低劣的意外和屈辱。這次戀情,顯然讓門羅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愛情模樣,情感的品質,往往也是在錯誤、失敗甚至挫折中得到提升的。
第三故事是回憶門羅婚前給蒙托埃太太作女幫工的經歷。社會階層和貧富差異,讓她的自尊心經常受到挑戰。她這個愛讀書懂瑙西卡的自己,在別人看來,都無足輕重。雞尾酒會上一個有教養的中年男人,也會對她形成魅惑,她用裸泳來釋放自己。最后,她意識到某些告別是必須的,某些敬重是不需要的,浮華之中,還是那本書屬于自己。這段經歷,使門羅體驗到了階層的隔閡,對自我的認知更進一步。
第四個故事是有關結婚的種種。門羅年輕時,結婚是女人的重要出路。婚前,她的姑婆查理嬸嬸塞給她四張五十元的大票子,竟是為了她萬一不想結婚,離開用的,因為她認為婚姻可能并不適合門羅。查理嬸嬸的可愛、體貼又讓人感動。婚后,門羅發現自家帶來的所有壓箱底的嫁妝都毫無用處,她的祖母及查理嬸嬸為嫁妝所付出的努力,也變得毫無意義了,這就是人生,無論如何準備,都猜不到結局。但是她們的婚姻狀況,卻成為門羅的研究樣本。她們年輕時也有過精彩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也是后輩門羅得以觀察人生的禮物,甚至成為作家門羅的寶貴素材。
這四個故事按照時間先后勾勒出了一條較清晰的成長線:從學校走向社會,從少女的青澀走向婚姻家庭。
小說以門羅個人的觀察思考為立足點,門羅的個人成長故事列于其后,三個部分的內容渾然一體。先祖們身上勇于冒險、樂觀向上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勵著后代,其中門羅還特別梳理出家族成員中講故事的傳統,也是寫作基因的流傳。她探索生命來處的用心和努力,對讀者也有一種共鳴和啟示。
注 釋
①《獻給愛麗絲的玫瑰——阿特伍德評門羅》,趙慶慶編譯,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2期164頁.
②艾麗絲·門羅著《巖石堡風景·序言》,王芫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版,2頁.
③艾麗絲·門羅著《巖石堡風景》,王芫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版,188頁.
④邢人儼著《愛麗絲·門羅:故事是咒語》,南方人物周刊,2018-01-03.
⑤艾麗絲·門羅著《巖石堡風景》,王芫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版,217頁.
⑥《獻給愛麗絲的玫瑰——阿特伍德評門羅》,趙慶慶編譯,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2期165頁.
(作者介紹:伍榮華,蘇州市職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兒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