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斌
內容摘要:國學教育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其教育教學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國學教師要由國學素養的教師擔任,中小學可以通過分工、合作以及短期培訓來初步解決國學教師短缺的問題。國學課堂的教學目標是文化傳承,其教法一般應運用誦讀法、講解法、討論法、表演法等各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國學課堂 文化傳承 教法
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以及政府層面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國學進入中小學已是不爭的事實。現在,很多中小學都在嘗試著建設自己的國學課堂,探索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教法上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誤區表現在——表層化、狹窄化:理解膚淺,沒有包容、開放胸懷;書面化、娛樂化,簡單化。神圣化、復古化等。結合我們農村中小學,國學教育應采用下面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
一.誦讀法
我們的傳統國學經典的語言符號多是文言文,它在文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如簡潔,有一定的行文韻律,講究對仗、并舉,追求齊整等等,容易上口誦讀,所以誦讀法是國學課堂教學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而且,少年兒童有較強的記憶與模仿能力,而理解與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弱,所以要在少年兒童時期練就誦讀、背記等“童子功”。
在國學課堂中開展誦讀教學要注意以下事項:
(1)教師要進行示范,要教誦讀的方法,如斷句、劃分節奏、打拍子讀,甚至更高要求的吟誦方法。
(2)開始要求要嚴,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與心到,邊誦讀便理解、體味。
(3)開始可以慢些,要求學生要吐字分明、清晰,待學生訓練一段時間后,可以逐漸加快誦讀的速度。
(4)要進行目的不同的、多層次的誦讀,如初見原文的熟悉性誦讀、教師講解后的理解性誦讀、學生有了一定感悟后的吟誦乃至背誦,反復誦讀以形成牢固的記憶,就自然內化為學生的一種文化血脈。
對于少年兒童學習國學來說,特別強調多讀多背。盡管有些國學經典在內容方面的深奧,但只要思想是正確的,形式是美的,便于記誦,也可以先讓學生背記下來。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積累大于理解”有時候是可以成立的,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只管像牛吃草那樣先吃下去(記住),待日后慢慢反芻,自然內化為一種文化養分。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打下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但在讀、背時,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要注意讀、背的方法指導,切不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徐梓先生說:“單純地讓兒童死記硬背,全然忽視理解,而且又不提供合適的背誦材料(比如句子短小、形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兒童喜聞樂道的蒙書、唐詩和宋詞),嚴重敗壞了孩了學習的興趣。”這是教師在進行國學教學時特別需要注意的。
二.講解法
國學經典的語言符號大多是文言文,而且內容深奧,因此教師的講解就非常重要。但這種講解,要與語文課上語文老師給學生講解文言文的講解法區別開來。語文課上的文言文講解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這種以古典語言學習為中心的經典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往往因解決語言學習上的障礙的需要,把語言的學習同思想的訓練和文化的積淀割裂開來,執著于訓話考據,而忽視了義理與文化上的觀照與省察。”而國學課堂中的教師講解,其立足點是進行文化傳承,因此文言文知識不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只要弄通文意即可。所以,教師的講解要:
(1)只講重點、疑難的地方,一般不做全文貫通式講解,能少講就不多講。
(2)要講準確,但不要講得太深,要多給學生自己思考、體悟的空間。在“如何教授國學”的問題上,關于講得準確,著名的教育學家黃濟先生有如下論述:“……(二)要回歸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發揮和臆測。‘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是講授國學的禁忌。教授國學常常會遇到對古文釋義和解讀的難題,出現見仁見智的問題,從古至今,不乏實例。為此,就需要力求回歸原意,從多方而去尋求根據,從作者的整體思想去求得解答。”如何把語意講準確,的確需要我們的國學教師花些硬功夫、苦功夫。
(3)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問題,教師的講盡量與學生的讀結合起來,不要一味地講,或者一味地讀,“讀講結合”是提高學生興趣、不容易倦怠的好辦法。
(4)教師要盡量講得有趣味,講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國學故事”就是好辦法。如:某老師講解《笠翁對韻》中的“舉杯邀月飲,騎馬踏花歸”,就講李白詩歌及宋徽宗考畫院畫家的故事來進行說明,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當然,這些故事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趣味性,更要考慮內容的契合性,以及對文化傳承的益處。
三.討論法
因國學的文化特性,以及它與今天時代的差異性,所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一些問題以明辨是非、深刻領悟,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這樣的討論,也能夠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符合今天教育的發展潮流。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時,一要設置真正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二要注意古今結合,與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如臺灣《國學基本教材》中,在《論語》“言行篇”后,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是:“現代社會講究自我推銷,這和孔子要求的‘訥言敏行是否矛盾?”在《孟子》“存理克欲”篇之后,提出的問題是:“孟子主張養心寡欲,但發展經濟必須刺激消費,如何在寡欲與刺激消費之間取得平衡呢?”這兩個問題,都很有深度,能夠刺激學生對《論語》《孟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地辨析與思考,有助于他們把這些國學經典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密切聯系起來。在學習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時,提出問題學生:“為什么只把魚和熊掌作為選擇對象”,學生定會討論,在討論中老師可以適當延伸知識廣度與深度,讓學生知道在遠古時代,由于生命的脆弱,就認為多子多福,魚和蛙因產子很多,很受人們崇拜,而熊掌是一種極難得到的東西,所以二者在這種意義上是很難取舍的。此時學生不光是學會討論,還在討論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這是真正學習國學的方法,也是國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表演法
表演法是把深奧的國學內容,讓學生以故事表演的形式進行學習。陳鶴琴先生曾說:“經書的文字古奧,敘事說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兒童不易明白。只好選擇其適合兒童心理之記述,改編作故事或戲劇的體裁,教他們閱讀,教他們表演,他們自然就能明白了解,興趣濃厚。”表演法尤其適合國學內容呈現為故事,或者有故事能夠恰當地表現它的時候。這里就不做更多的拓展,由老師根據學生實際以及國學內容來開展。
五.舉例拓展法
對于國學經典中的某一不易理解的觀念,可適當舉例拓展,例子可歷史可文學哲學,可古可今,可中可外,但要“切合”,并有一定的分析。如《論語·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可聯系學生身邊的例子,如班級干部的選舉與任用,以使他們明白在管理工作中要選賢任能的道理。
六.由字入理法
中國傳統教育是“以小學通經學”,小學的功夫就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在傳統國學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基礎性地位。清代《四庫全書》經部之下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小學入經部足見其地位。中國古人極為重視小學的訓練,“欲通經史子集之學,必先通‘小學。不通‘小學,則不通‘經學。”近世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說:“所以研究國學,無論讀古書或治文學、哲學,通小學都是一件緊要的事。”每一個漢字,都蘊含有豐富的文化信息,若教師在國學課堂上能夠利用中國古人的教學、治學經驗,由字入手,從字的形、音、義出發,引出其隱含的文化信息,這很能夠吸引學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國學課堂的教法還有很多,或者是上述教法的綜合,我們應該更多的在實踐中去總結,找尋。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鎮雙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