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樣了,從單純地只注重知識傳授過渡到注重人格和知識的雙重素養。而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養成知識基礎和人格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要注重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引導和關心,對學生的成長密切關注,了解學生學習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事件,從而有效地開展小學德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小學生應該具備的人格素養。
關鍵詞:小學;德育;人格素養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大多數小學生僅僅注重對知識的學習,認為學習成績好,就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師的青睞。因此很多學生只有好的學習成績,但是沒有好的人格素養,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表現得非常不足,有的學生甚至在心理上出現問題。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德育教學,抓住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問題,分析研究怎樣實現有效的德育教學。
一、在小學教學階段開展德育教學的意義
(一)德育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我們通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按照社會道德準則和法律法規去行事,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他們就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夠辨別世間的善惡美丑[1]。學生知道了哪些是美,哪些是丑,就會主動地去接受美好的東西,而放棄丑惡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接觸多了,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在人生的道路上,通過德育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學生今后就會在社會上和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職責,友好地與他人相處,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樹立長遠的人生目標,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幫助。
(二)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盡管小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在學校和家庭,還沒有走向社會。在全面發展理念下,小學生也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社會素養,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一些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知道怎樣化解問題等 [2]。而這些都是屬于德育的內容,一個人擁有好的品質才更容易讓他人接受,才知道如何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實現知識和人格的雙重進步。
二、小學階段德育有效性途徑探索
(一)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
上課是學生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無論是哪一學科中,都含有德育元素,比如語文學科中的《軍神》,這一節課告訴了人們要堅強,要愛國。數學學科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的形式,讓學生懂得集體的重要性,群策群力對問題解決的高效性,以及交流分析中如何來尊重他人提出的意見。體育學科中,可以向學生傳授“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新思想。這些德育素材都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深入挖掘的素材,教師不能夠只顧著照本宣科似的講解,必須要全面發揮知識的作用,要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掌握了新知識,同時在德育方面還要有所提升。例如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將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引入其中,學生這時候會對這些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滲透性地將德育知識呈現在課堂上。遇到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時,為了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交流討論,以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在小組合作中,教師關注學生的合作行為,通過對學生的行為評價來向學生傳授德育知識。
(二)在集體活動中傳授德育知識
集體活動是小學教學階段非常常見的一種組織形式,集體活動一般是班級內部開展的小組競爭式互動,或者班級與班級之間開展的活動。集體活動體現了集體力量的偉大,突出集體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集體活動也是開展德育教學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師在一次課外活動中開展了 “乒乓球比賽”。參賽學生除了有本班學生外還有其他班級學生,一位本班學生和一位其他班級學生共同組建成一小組,隨后以小組淘汰的形式來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同組的組員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導致丟分,這時候教師就需要指導學生要理解他人,因為不同的人學習層次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我們只能以寬容的心態去包容每一個人。或者可以開展拔河比賽,兩個班的學生以競爭的形式參與比賽,增強班級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認識到集體的勝利離不開個人的努力。
(三)在師生溝通交流中開展德育教學
小學生難免都有犯錯的時候,當小學生犯錯后,教師不能一味地去指責學生,而應該多傾聽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心理在想什么,耐心地開導學生,指導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下一次該如何去改正這些缺點。同時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和學生聊一些感興趣的事物,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有助于溝通交流的進行。交流的內容上,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反面例子,將反面例子所造成的后果告訴學生,讓學生遠離不良事物,培養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三、結束語
德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格外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將德育工作真正地融入到學科教學以及其他的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分析、交流,幫助學生消除自己的不良行為情緒,促使德育工作能夠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駱惠娥.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15):170.
[2]蔡舒萍.德育教育,賞識先行——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藝術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0(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