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摘 要:近幾年以來,我國的環境監測建設逐漸深入,眾多地區都在該趨勢之下收獲了良好的環境保護成果。而總體而言,我國的環境監測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以我國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作為研究主體,通過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現狀分析,最終突出具有可行性的對策。
關鍵詞:環境監測;現狀;對策
引 言
自然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而環境保護的有效性開展需要以提高環境監測能力作為基礎,因而,需要從實質上提高環境監測的能力。所以本文做出以下分析。
一.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現狀分析
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環境監測的發展,環境保護的眾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整體而言,我國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環境監測技術,但其實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還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做出以下的現狀分析。
(一)監測團隊日趨擴大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監測團隊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技術體系,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的監測隊伍相比過去已經有了跨越式增長,目前我國的的監測人員已經達到3萬多人,監測人數有了明顯的增加。與此同時,由于環境監測團隊的人數增多,環境監測工作的進行更加地順利。
(二)監測技術逐步完善
環境監測工程的發展已經有了長遠的歷史,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監測技術支持,相關的監測部門都出臺了相對應的監測指標和管控方法。監測技術的完善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
(三)監測網絡連接性逐步增強
由于在環境監測中需要一個監測網絡作為基礎,因而,近幾年以來我國的相關部門都在不斷致力于生態監測網等網絡的建設,尤其我國的眾多行業都具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監測網絡,各行業紛紛通過監測網絡積極與其他行業和環境部分聯系,如此一來,監測的網絡連接性逐步增強。
(四)監測能力得到提升
近幾年以來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數量逐漸增多,尤其是生態監測和噪聲監測方面的監測站數量增加極為明顯,從而為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環境監測能力得到了全面性提升。
(五)自動監測發展迅速
現如今,我國建立了眾多的自動型監測站,加之我國的環境監測信息系統逐漸完善,自動化的監測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環境監測的自動程度逐步加大。自動化的趨勢使得眾多監測站都有了制度的更新,各監測組織管理結構發生了眾多變化。
(六)監測科研成果明顯豐富
由于環境監測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很多行業和部門都致力于監測科研。環境監測科研成果是檢驗環境監測技術的重要步驟,而近幾年以來我國的監測科研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充分展現了環境監測的重要性以及我國一直以來對環境監測的重視程度。
二.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對策
我國的環境監測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總體而言還存在一系列的環境監測問題,因而,本文基于此提出能力建設對策。
(一)加大投入,做好監測能力提升基礎
做好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首先需要做好基礎性工作,加強基本環境監測設備的配備,與此同時,應當做好環境監測的經費準備,積極滿足環境監測建設過程中監測人員的需求,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監測方案,加強人員管理。而且在環境監測執行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基礎工作的落實,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體系,協調各級關系,從而團結一致極大程度上促進監測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監測人員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監測人員是環境監測過程中的一大主體,因而,監測人員的素質從一定程度上關乎著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所以,各級組織應當強化環境監測人員的素質培養,積極促進人才團隊的建設。如此一來為之后的環境監測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人員的培訓中,應當遵循個體主體性的原則,基于個體充足的交流學習時間,從實質上做到監測人員的專業化培養。
(三)提高監測監督力度
在環境監測落實過程中,資金的配備十分重要,有了資金的支持才能夠從實質上避免資金不到位的環境監測進行受阻的情況。與此同時,資金的使用極為重要,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應當加大審計監督的力度,增強環境監測隊伍透明化的建設。此外,資金的良性使用還可以促進環境監測設備的配備,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但在監測監督力度提高的同時,還應當遵循相應的原則,做到有跡可循。
(四)完善設備共享制度
監測設備共享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加之環境監測需要精確性作為支持,所以,監測設備科技化程度高,成本也就隨之升高,而設備科技化程度的提高也帶來了維護成本的增加,因而設備共享方式極為重要,包括環境監測過程中各部門的設備使用都需要一個完備的設備系統。
總 結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環境保護需要環境監測的支持,由于我國普遍存在環境污染的問題,因而需要加強環境監測,將環境監測工作作為一個工作的重點,只有加快我國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才能從實質上做好環境的保護。而本文則從環境監測角度做了分析,旨在為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王彥松.淺析環我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現狀[J].無錫輕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2] 張洪國.論我國現行環境監測體制的不足[J].北方環境,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