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高我國網絡交易安全系數,全面保障人民的支付生活,應當不斷健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確保法律保護工作的系統進行。文章依據民商法在網絡交易安全中的具體應用情況,指出了民商法的原則,分析了網絡交易安全現狀,并針對性的制定了關于民商法保護提升網絡交易安全的建議。
【關鍵詞】民商法 網絡交易安全 現狀 建議
當前,伴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推動了金融行業改革工作的開展。我國的支付方式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在人們支付的主要工具中將移動設備包括進來,網絡支付已經被納入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面對該環境,網絡交易的安全性與人們的利益密切相關,關于網絡支付安全環境的創設方面,應當充分意識到民商法保護的重要作用,持續更新并健全相關法律條款顯著,提高我國網絡交易水平。
一、民商法的原則
關于民商法的組成方面,包括兩個部分,即:民法與商法。民法主要負責開展人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保護工作,商法負責開展人民證券安全、保險安全與企業安全等方面的保護工作。關于民商法的重要原則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平等原則,參加商業活動的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倘若任何人出現,將自身意愿強加至對方身上的情況,該行為已經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
第二,意思自治原則,在相關法律所規定的范疇中,當事人具備依據個人意愿開展市場交易活動的行為,當事人具備完全自主權,任何人不可以開展干預工作。
第三,誠實信用原則,交易雙方應當做到誠實守信,在最大化追逐個人利益的過程中,不可以損壞社會或者其他人的利益。
第四,公序良俗原則,在參與或者進行相關民事活動的過程中,有關公民不能夠出現違反公共秩序的情況,也不可以違反善良風俗。
在我國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中,民商法保護具有主要地位。通過民商法高效保護工作的開展,能夠促使消費者在網絡上合法的個人交易安全得到顯著提高。
二、網絡交易安全現狀
1、交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
網絡具備一定的虛擬特征,針對商品,不可能開展“面對面”的查驗與交易活動,所以,關于商家與消費者方面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相關交易信息可能缺乏真實性。在開展網絡交易活動的過程中,消費者要想掌握并了解網購時的部分想要購買的商品,其工作存在一定難度,究其原因在于,商家負責提供這些商品的信息來源,在網絡交易活動中消費者的選擇只能依據說明信息來完成,不能夠直接開展商品接觸活動。商家為了能夠增加銷售額,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關于商品宣傳方面存在著虛假夸大問題,這樣很難保障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的真實性。
2、盜取消費者信息情況嚴重
對于網絡交易環節而言,其重要的資源就是信息。然而,網絡交易的信息缺乏秩序性,處于開放情形之中,消費者需要提供信息,開展商品購買活動,但是很難有效保障消費者所提供信息的安全性,消費者信息存在著泄露問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軟件技術處于持續的更新換代之中。為了能夠對更高的利益獲取,許多非法人員尤其是不法不良商家會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技術,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內容盜取,開展二次營銷工作,換而言之,就是售賣消費者的基本信息,這樣就會引發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與隱私信息泄露問題,威脅消費者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
三、關于民商法保護提升網絡交易安全的建議
1、制定先行賠付制度
現階段,我國的網絡交易活動處于有序發展之中,民商法應當進一步強化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工作,可以制定先行賠付制度,促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在開展具體的網絡交易活動的過程中,針對所購買的商品質量方面,消費者要想開展具體確認工作,其難度系數比較高。然而,許多商家在宣傳產品的過程中,針對相關商品,會通過計算機技術開展銷售工作,產品的虛假宣傳會誤導消費者。消費者在開展商家產品的選擇購買活動的過程中,所收到的實際產品與宣傳產品將所存在的差別比較大,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求,立法部門應當將現行賠付制度的有關條款,增加至民法中來,并對先行賠付制度的適用范圍與應用方法作出明確規定,增強網絡交易活動的規范性。在網絡交易平臺中,商家要想開展商品的銷售活動,就應當預先繳納一定的保證金,這樣一旦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就應當以先行賠付制度為基礎,網絡交易平臺可以通過商家的保證金,對消費者開展賠償工作,這樣能夠增強商家銷售行為的規范程度,加快推動網絡交易的安全發展。
2、規范交易雙方的法律地位及相應責任
針對民商法,在開展相關健全工作的過程中,應對進一步確定網絡交易雙方所具有的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以及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這樣能夠有效保障網絡交易的安全性,促進網絡交易安全保護系統完善工作的開展,確保能夠利用法律保護各個網絡交易活動。所以,作為立法部門,在民商法中應當進一步確定網絡交易雙方的民事主體地位,針對網絡交易,雙方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應當科學開展相關劃分工作。利用科學的網絡技術,開展網絡交易雙方的電子身份信息建設工作,針對交易雙方的電子身份信息內容,網絡交易平臺應當開展相關的監管、審核與確認工作,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公開確認結果,確保網絡交易的透明化與公開化工作的完成。在民商法中,缺乏電子的身份確認的網絡交易不處于保護范圍中。
3、保障消費者的信息安全
在具體的網絡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的信息安全也屬于網絡交易安全內容的范疇。由于網絡交易活動非常頻繁,針對某些商家的商品,消費者可能會做出差評。然而,為了使品牌信譽得到保障,商家會與消費者開展頻繁的聯系活動,更有一些商家甚至會運用恐嚇形式,要求消費者對評價作出更改,影響了消費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在運輸商品的過程中,關于物流信息方面會顯示出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不法分子容易開展竊取活動。在健全民商法的過程中,立法部門應當對消費者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通過有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性,對更加安全和諧的網絡教育環境進行創設,以免不法分子竊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4、平衡保護對象
在網絡交易平臺中,消費者與經營者都屬于交易主體,二者具有平等地位,關于網絡教育安全保護方面,應當通過開展平衡保護工作,所保護的對象不能只是將消費者居于主要地位,在相關保護范疇中,也應當將網絡經營者劃入進來,關于消費者的平衡保護工作方面,應當將市場層面、環節監督等多個方面居于主要地位,與此同時,關于網絡經營者方面,也應當積極創造科學、規范、標準與自由的網絡規范營銷環境。因此,在開展民商法立法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深入細化消費者利益與經營者利益等有關方面,高效開展責任的落實規范工作,在民商法的保護范圍內,應當將經營者保護劃入進來,系統開展經營者自身收益、利益及運行方面的保護工作,健全有關法律體系,當消費者自身產生問題的情況下,商家可以利用有關法律法規,促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以免產生經濟損失。
5、提高網絡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
在開展網絡交易活動的過程中,關于有關保護工作方面,居于主要地位的保護內容應當是“信息”。所以,在民商法中,應當利用立法形式,進一步強化網絡經營者的信息,披露義務促使網絡交易的安性得到有效保障。關于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針對經營者的交易商品信息內容,例如:產品質量、價格、功效、產品產地等相關信息,應當開展多次的核實工作,應當對有助于消費者的信息作出披露,這樣消費者能夠正確了解相關商品,有助于消費者選擇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針對現行的網絡交易體系,應當深入開展相關的改革與創新工作,并在此前提條件下,進一步強化規范管理,利用全面披露網絡經營者的信息內容,實現消費者知情權的提高。關于所銷售商品質量證明文件方面,相關部門可以強制性要求網絡經營者開展披露工作,這樣能夠為網絡消費者知情權保護工作的開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增強我國網絡交易的安全性。
四、結束語
網絡支付方式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為了實現網絡交易過程中所存在風險的高效降低,應當進一步強化人民利益的保障工作,充分意識到民商法的重要作用,并與當前新型的支付環境緊密聯系起來開展法律健全工作。相關部門機構應當注重加大法律監管力度,強化開展網絡支付平臺的監督工作,增強法律約束力,對支付環境的迅速發展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網絡交易安全系數。
參考文獻:
[1]趙書瑞.民商法保護在網絡交易安全中的作用[J],法制博覽,2020(05):I51-152.
[2]宋蕙桐.民商法保護在網絡交易安全中的應用分析[J],營銷界,2019(46):112 -113.
[3]劉鴻楠.網絡交易安全與民商法保護的相關性窺探[J],法制與社會,2019(27):11-12.
[4]晏浩然.網絡交易安全與民商法保護的相關性分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19(05):34-35.
作者簡介:程海峰(1989.08-),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國政法大學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