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設面廣泛,但授課效果不樂觀。傳統授課方式主要以單一教師傳授書本知識為主,對整體教學負面效果影響較大。本研究立足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以實踐驅動為導向的教學培養模式為主,探究《經濟學基礎》新的教學設計并分析應用結果。
【關鍵詞】實踐驅動 經濟學基礎 高職院校
一、引言
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通識課,《經濟學基礎》開課階段一般為大一、大二兩學年,作者所在院校2019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將《經濟學基礎》專業必修課程開設在第二學期,即大一下學期,充分體現出《經濟學基礎》課程的作用。以會計專業為例,本門課程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以數學、英語思維培養鍛煉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另一方面,通過了解宏觀、微觀市場經濟,為學習后續課程奠定基礎。顯然,經濟學基礎課程學習效果顯著作用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尤其是對后期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尤為重要。但現階段,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經濟管理類的高職院校,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不佳。本研究基于此現狀,探索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培養模式,設置新的課程標準,并應用于本校2019級會計專業學生,分析新模式下的教學研究結果。
二、教學現狀
在我校2019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將《經濟學基礎》課程開設在第二學期,《經濟學基礎》課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濟學基礎》課程是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本書的內容整合為一本教材,整本教材共計八個項目內容,包括:微觀經濟學部分的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成本理論,宏觀經濟學部分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并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教學,如本校會計專業《經濟學課程》是按照每周兩課時、十六周教學安排,一學期共計僅三十二課時,相對其他一周四課時的專業課而言,該課程授課時間短暫,僅處于邊緣化地位。顯然,現階段的教學時間安排欠合理,加重任課老師教學負擔的同時,學生相應知識獲取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經濟學基礎》課程具有典型的理論特色,課程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授課老9幣也更多以理論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而實踐方面的課程安排較少。而作為以技能培養為主的高職院校,本門課程目前的教學方式對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提升空間不大,阻礙提高高職學生的實踐技能。同時,課程教學方法以PPT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中的大多時候,學生以被動性的“填鴨”式進行知識吸收,缺乏主動性的思考與學習,從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除此之外,本門課程基于理論特色,相較于其他課程的知識難度較大。課程內容涉及到較廣的經濟學知識面,大部分的經濟學教材都是以模型以及數學公式等描述和分析經濟學原理,作為受眾體高職學生而言,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偏低,在學習過程中受挫很難有成就感和興趣感,甚至產生抗拒或恐懼心理,造成一定的課程教學難度。如微觀經濟學部分的彈性理論,涉及到高等數學中求導的計算,對于本院校以及其他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相對而言難度較大。同時,本門課程在期末考核方式上比較硬化。作者所在院校現階段對于會計專業的《經濟學基礎》課程是以考查課定性,課程成績是60%來自期末考試成績和40%來自平時成績,期末考核以課程論文為主,而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平時考勤、平時作業,整體考核方式硬化,不能突出課程的學習目標。
三、實踐應用及效果分析
針對《經濟學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困境,本課題研究組教師成員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以實踐驅動為導向的教學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試驗,主要從教學準備、課堂教學方式和課后作業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工作不是單方面的教學活動,既需要任課教師做好課前教學準備,也需要教師督促學生做好正式上課前的學習準備。由于《經濟學基礎》課程理論性較強,且所覆蓋的知識點以數學、英語為主,所有很有必要進行課前預習。首先,《經濟學基礎》課程任課教師組成一個專業團隊,根據自身教學經歷與經驗,以及探究借鑒其他學者、教師的成功方法,重新編排出課程標準。針對教學目的設計教學大綱,尤其突出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團隊教師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錄制相關在線課程資源庫,幫助學生在課下進行進一步鞏固學習。在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方面,以課堂派、雨課堂等網絡方式發放思考題和相關輔助學習資料,方便學生接收問題和后續思考學習。
以實踐驅動為導向的教學培養模式在教學準備工作方面的改革效果,一方面能夠督促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并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以加平時表現分為引導,激發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在應用過程中,由于提供的課前自學資料有限,學生在準確全面回答預習討論題方面有所欠缺,這就需要我們在下一步就如何激勵學生自己搜集信息、整理答案積極性進行探究。
(二)課堂教學方式
以往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授課方式主要以傳統的單一授課為主,即教師通過教材、PPT進行知識點的講授,學生整體的接收度不高,學習效果不佳。本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創新課堂教學方式,以實踐為主導,以任務式為基準,將復雜難懂的經濟學知識化為簡單的任務項目,通過預習、案例收集與分享等方式自學掌握基本概念,以課堂隨機練習與測評方式鞏固重難點。
同時,在知識點的講解方面,注重選擇代表性強且難度適中的模塊進行。根據作者及課題組其他成員老師多年《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授課經驗可得,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知識較弱,尤其在數學公式和計算方面,理解度不夠,在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兩章內容中,如果所有的圖形都要講解,學生整體接收度不高,針對這一情況,后續調整過后的課堂教學方式為:成本理論部分,相較于長期成本,短期成本(短期總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邊際成本)比較簡單,所以在課堂上講解完這部分的理論知識后,可以適當講解這三個知識點的圖形走向,幫助區分它們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三)課后作業
關于《經濟學基礎》課程的作業,以往作者所在院校等的做法是常規性的練習題,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難度系數較大,并且課后作業往往完成度不高。為了提高學生對作業的參與度,改革后,一方面,將練習題放在課堂上做,整班參與氛圍濃厚,學習效果明顯提高,另一方面,為了達到課程教學目標,在作業布置上提高對應面,課后作業往往需要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基于網絡資源完成。如:結合某一經濟學知識點,分析實事經濟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
同時,關于作業收發問題,課題組成員也進行了改革。利用課堂派、雨課堂等網絡APP輔助教學,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均通過此方式發送與反饋,能夠最為及時全面的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也提高了作業的完成和收發、批改效率。通過課堂派、雨課堂等方式的直觀數據同時可以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解答,不過多的浪費課堂時間講解大多數同學已經消化了的知識點。
四、總結
《經濟學基礎》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課程開設有利于為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思路,培養學生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課題研究組了解到,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中應用以實踐驅動為導向的教學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時發現以實踐驅動為導向的教學培養模式的確能夠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了教學目的,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趙磊,齊冰,李樂.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課程中交互式教學培養模式應用初探——以經濟學基礎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3):78 -79.
[2]詹桂芬,基于0BE理念的《經濟學基礎>課程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21):215 -216.
[3]張雪芬.基于課堂革命的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改革初探[J].國際公關,2019(10):80-81.
[4]蔣伽丹.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37):178+180.
基金項目: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實踐驅動重慶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整體設計與改革(項目編號:SWJWJG201908)。
作者簡介:江姍姍(1994-),四川綿陽,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