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嶸
勞動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科學的勞動觀點,端正勞動態度,自覺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財富的源泉是勞動,人世間最美好的夢想也只有通過自覺的勞動才能實現。新課標提出,小學低年段要著重培養勞動意識,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學習一些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自理方法,意識到人人都要勞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高年段側重點在勞動習慣的培養上,讓學生學會個人清潔的基本方法,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那么,教師要如何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呢?
一、寓勞動教育于語文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一)利用教材內容,形成勞動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內容和勞動教育密切相關,《幸福在哪里》這篇童話,主要講了三個牧童通過自己的勞動把一口噴泉挖成泉井,最后得到智慧女兒的祝福的故事。10年后,他們各自通過勞動經歷,找到了關于“幸福”一詞的真正含義,闡釋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這一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抓住時機,借助這篇范文,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發揮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積極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出示圖片、提問等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設計目的是通過對文章人物及故事內容的理解,喚醒學生對于“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學生的勞動意識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從而理解“勞動”的真正含義。
(二)通過拓展閱讀,領悟勞動意義
大量閱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金鑰匙,在教學名人故事后,布置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多閱讀名人傳記,關注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關注名人在勞動中如何堅守,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對于學生來說,身邊其實就有許許多多的榜樣。比如在年初的突發疫情中,很多學生的親人就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他們中有醫護人員、警察和各行各業的“逆行者”們;武漢的勞動者用10天就建成了一座醫院;經過科研工作者、醫護人員和各方人員的努力,中國在短短的三個月迅速控制疫情,各行各業得以順利復工復產……這些勞動者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生命捍衛生命,讓我們為祖國的強大而驕傲。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抓住這個契機,將抗疫英雄的故事、報道利用多媒體平臺及時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家學習之余,多關注這方面的報道,了解英雄背后的故事,利用這樣的素材開展寫作訓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成才觀。
二、寓勞動教育于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一)在觀察與發現中培養勞動熱情
小學科學課無論是學科特點,還是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理想窗口。比如,在“種鳳仙花”一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播種、發芽、養護、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方面了解鳳仙花的一生。這時我就將課堂學習延伸到學校的種植園中,每名學生都要在自己班級的種植園里領養一種植物,觀察并記錄它們的成長情況,記錄內容有日期、植物形態的變化(比如:身高、葉子、開花、結果等情況),學生采用文字、表格或者畫圖等形式記錄。在日常的澆水、施肥、除草等勞動過程中,學生的勞動熱情得到培養,勞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勞動興趣
在科學課上有這樣一個小任務,即要求學生以自己的分類標準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分類的標準和分類方法。而學習這一內容必須借助勞動,讓學生在動手中真正學會分類,從而滲透勞動教育。在四年級上冊學習“我們的身體”這一單元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現有的資源進行模型制作,此舉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有效利用廢舊材料,培養學生良好的節約習慣,感受到自己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樂趣。
三、寓勞動教育于綜合實踐課程中,提高學生樂于動手的能力
(一)依托課程資源,培養勞動技能
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其生活能力,使他們成為21世紀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綜合實踐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從“動手做”到“動腦做”,明確人的動手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和鍛煉出來的。教育工作者應為學生創造豐富的活動環境,搭建實踐平臺。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和學會勞動技能的同時,教師要積極探索出適合各年齡階段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如:包餃子、包粽子、釘紐扣、拌麻辣拌、做沙拉等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嘗試動手做一做,當遇到困難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感受這些勞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在初次體驗失敗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做不好的原因,讓學生針對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達到從“動手做”到“動腦做”。再次動手實踐時,學會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掌握各種勞動技能,真正提高動手能力。我們提倡實踐、探究、體驗,多開展合作探究這樣的形式,豐富學生的探究活動。
(二)依托實踐活動,體驗勞動樂趣
在學科教學中,有許多教學內容經常需要采用的教學方式就是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孩子發揮聰明才智和動手實踐的大好時機。在國家大力提倡生活垃圾分類的今天,“垃圾分類桶”一課以“低碳環?!睘槔砟钭屚瑢W們開展手工制作活動。學生從“動腦做” 到“動手做”的過程就是一個從積極思考、迸發智慧火花到體驗體力勞動的過程,最終設計制作出各種各樣的“垃圾分類桶”。這樣的服務生活、服務社會的背景下開展的實踐活動教學,不僅可以喚起學生自我服務、自我勞動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還傳承了手工藝文化,放飛了夢想;更能讓學生了解垃圾桶的重要性,懂得環境保護,人人有責,通過動手實踐,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三)依托校本課程,提高勞動能力
利用學校的“快樂種植活動課”這一校本課程,學生積極參與農作物種植實踐。通過蔬菜的種植,學生親歷播種、澆水、施肥和收獲等種植的全過程。學生在觀察與勞動中掌握了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勞動中學習,在勞動中鍛煉,獲得了生存技能,開闊了視野,體驗了勞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了責任意識和基本的勞動能力,體驗到勞動人民辛勤勞作、期盼豐收的感情。教師借此契機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用知識創造幸福的生活,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麗的人生。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