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青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以勞育人、以勞筑心是時代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基于此,我校深入探索“體悟德育”下的勞動教育模式,即通過“體驗”和“心悟”來實現勞動教育,引領學生熱愛勞動,收獲成長。
一、立足實踐問題,探索“體悟德育”研究
近年來,小學生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但我校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學生勞動認知的獲得,還是學生實際勞動行為的實施都有一定局限性,而且,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勞動教育常常各行其道,缺乏溝通,缺少系統性和整體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智育”輕“勞德”
“五育并舉”是小學全人教育的目標,勞動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小學雖然越來越得到重視,但還沒有落在實處,“以學代勞”“以學替德”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生在自我服務、勤于勞動、注重德行、尊重勞動和他人等方面的品質塑造有所欠缺。因此,小學需要探究如何在追求智育發展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重“說教”輕“體悟”
相關研究表明,小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形成,源自其學習的自覺性、自發性、自主性。但現有小學德育方法注重從認知層面入手,缺乏情感和行為的必要體驗;學生品德的形成習慣于通過教師的傳授,缺乏通過學生自身體驗來形成品德認知,德育效果缺乏長效性和實效性。
(三)缺少“體悟德育”教材
隨著三級課改的深入,各個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教材的編寫開展得如火如荼,一些學校出現了多學科相結合的校本教材,但與勞動、德育相關的教材則較少。學生的勞動教育只停留在簡單的種植認知方面,對其良好的道德品德沒有起到發展性的作用。因此,豐富現有勞動、德育教材,是我校目前已經在進行的工作。
二、基于種植勞動,構建“體悟德育”模式
(一)整合不同年段培養目標
我校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水平以及種植勞動的難易程度,分成低、中、高三個學段,從勞動技能和道德品質兩方面制定培養目標。
(二)形成“體悟德育”教學模式
勞動教育主要以班級種植為主,以家庭種植勞動為輔,各班級通過組建種植團、劃分責任田等形式,明確勞動的目的。各班的班主任作為種植團的引領者,帶領學生制定種植計劃、開展種植活動、展示勞動成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活動進行情景遷移以及心理遷移,形成“體悟德育”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提煉“體驗”“心悟”教學方法
“體驗”和“心悟”主要指身體感覺和心理內省,教師借助勞動形式,運用交流、辯論、判斷,通過情景遷移、心理移情、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1.情景遷移法
情景遷移法是遷移學習的一種方式,主要是將種植勞作的情景遷移到生活情景中,如當學生體驗了“種子發芽”的生長過程后,教師可將這種體驗遷移至“人的出生”情景中,通過兩種類比,讓學生形成“父母生我不容易”的深刻認識,從而懂得感恩父母。
2.心理移情法
也稱共情或同情,是情感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即站在自己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例如,“如果你是他(她),會感到……”的移情模式。這是將學生在種植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體諒、珍惜等情感,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將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進行剖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種植勞動過程中,教師選取比較典型的種植事例進行分析研究,如對學生在豐收之時將自己的勞動果實與他人分享的現象進行及時表揚,在學生中樹立標兵,發揮其榜樣作用。
三、基于種植勞動,開發“體悟德育”教材
我校以種植勞動為基礎,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能力,挖掘教育資源,最終形成實用的“體悟德育”校本教材——《身的體驗,心的感悟》試用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該教材體現了系統性、趣味性、實用性等三個原則。
(一)系統性
“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認知, “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為。《身的體驗,心的感悟》校本教材正是根據這四個維度編寫,并依據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
(二)趣味性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校本教材的編寫注重趣味性,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畫面有趣。教材中的插畫采用卡通人物形象,童趣十足。插圖來源于學生開展種植活動時拍攝的照片,學生打開教材也許就能找到自己勞動時的身影,童心得到滿足。二是語言有趣。兒童的語言有著質樸而活潑的特點,因此在語言的設計上力求體現兒童特色,采用童話、詩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三是形式有趣。豐富多樣的教材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更能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編排上添加了“小故事”“快樂分享會”“我們一起來討論”“古詩欣賞”等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板塊,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
(三)實用性
“體悟德育”校本教材的內容充實具體,無論是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還是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有較強的操作性,讓學生真正能學以致用。具體表現在:
其一,勞動技能與道德培養對接。校本教材的編寫分低中高三個年段進行,共有三個單元,每單元三課,每一課的編寫都從勞動技能入手,如認識勞動工具、掌握農作物澆水方法等,巧妙地將情景遷移、心理移情與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實現對接。
其二,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參與融合。校本教材,既有教師講授又有學生自主參與的內容,二者和諧統一,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其三,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效結合。校本教材編寫除了有相應的理論知識,還安排了實踐操作板塊,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如開展“我幫同學做值日”“我為社區獻愛心”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通過開展種植勞動課程,學生經歷了播種、養護、豐收等過程,心靈得到了成長。每一個種植階段,教師都和學生一起分享勞動中的故事,表達內心感悟,最終達到德育效果。
(責任編輯:趙春艷)